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且听风吟版主:空灵飘逸    绿暗红嫣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柏舟 收藏:0 回复:6 点击:4206 发表时间: 2003.07.09 22:00:57

落入凡间的精灵


  对孩童而言,萤火虫无疑是非常有趣的东西。拎着小小的绿色灯笼,一闪一闪的,在低空中飞舞,就像落入凡间的小精灵。
  
  在青年眼里,它又成了古典浪漫的化身。是以我们常可见,古装片里俊男美女肩并肩、头挨头地依偎着,善解人意的萤火虫们在其身周起舞,时而云集,时而分散,然后排成一个大大的闪闪发亮的“心”。
  
  也只是古装片。若哪部现代都市爱情片里出现了这般场景,那真会笑掉人大牙。试问一下,城市中的人们,如今谁还能在现实中看到萤火虫?
  
  在古时,萤火虫还常用来入诗。它于夜间出没,携一点微亮,在暗夜显得分外孤伶,故往往成了诗词作品里的“景”,用来渲染烘托诗人词人的“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诉的是夜思之情;“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银河”渲染的是游子悲秋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的是寂寞无聊之态。当然,换个角度,这未一句也可视作天真儿女娇憨态。
  
  回想自己孩童时,在屋外竹床上乘凉,瞥见萤火虫从半空轻盈飞过,总是忍不住去捉、去追逐。当时用的都是大蒲扇,自不可能学古人那般用扇子去扑。那样,只会像铁扇公主,一扇下去,把孙猴子扇飞十万八千里。
  
  多的是去草丛花木间用手捕捉。瞅准了,一下抓过去。却不能把拳头攥得太紧,要不然捏死它了,也就没趣了,要的就是活的。把捉到的统统放入扎有针眼的透明塑料袋里,喜笑颜开的带回家。将其放在枕畔或挂在蚊帐上,望着会发光的小精灵们,微笑着入梦;或是将其放飞于小屋中,这即可免了在外睡觉被蚊子叮咬之苦,又同样能看到一闪一闪的“满天小星星”。
  
  只可惜,现在是看不到了。居住处全换成了紧密的楼房,树木草丛亦无处可见。没了其栖息生养地,小精灵们又上哪儿安家?
  
  “疏篁一径,流萤几点,飞来又去”,此景,对我来说,只存在前人的诗篇中,存在儿时的记忆中。李商隐曾感叹道“於今腐草无萤火”,那是因隋炀帝为夜游玩乐,令人大肆捕捉萤火虫之故。今夜,我却因见不到那些落入凡间的精灵,突然想到了这一句。
  
  

------------------------
泛彼柏舟,泛亦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遨有游。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空灵飘逸 Re:落入凡间的精灵 回复时间: 2003.07.10 02:13

    :)
  要我想起好多张小卡片,还有好多FLASH。。记忆的场景。

回    复    

回复人: 轻风和吟 Re:落入凡间的精灵 回复时间: 2003.07.10 17:53

    我想起了小时候曾抓到过的小精灵,不过当时不太懂事被我很无辜的弄死了三两只,现在想起真是罪过呀,罪过。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意外的内伤 Re:落入凡间的精灵 回复时间: 2003.07.10 19:05

    夏夜好风景哈。
  

回    复    

回复人: sailing Re:落入凡间的精灵 回复时间: 2003.07.10 23:17

    回忆一般都会是美好的,即使是一些不开心的往事,现在想起,也会一笑了之.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的时候没由来的会多愁善感起来.
  
  
  

------------------------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Sailing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红珊瑚 Re:落入凡间的精灵 回复时间: 2003.07.13 00:50

    大家都喜欢精灵带来的荧光,却忽视了他本身的丑陋,在白天还觉得他是精灵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米西西 永不能忘 回复时间: 2003.07.15 21:09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见萤火虫,那晚真的很美,满山满山的亮星星,全是萤火虫在张罗。它们飞到我的周围时,那种感觉,我真的曾怀疑我是个仙女,会有那么多漂亮的小家伙包围着我,一种幸福的感觉竟然由然而生,它们停在我的头上,身上,手上,那样一种轻盈,我却好象能听到它们在低语。
  那一晚的震颤,久久不能忘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