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诗,也可以是有艺术含金量的作品
——《春天漂流诗》创作谈
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汇成历史的长河。每本书都是水的精灵,因为流动而使河流生动无比。每颗字都是水的结晶,因为流传而变成珍珠。当我接到.“春天漂流书”组委会电话,要我为世界读书日“知识因传播而美丽”主题写一首朗诵诗时,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也十分有趣的活动:通过图书的漂流,人们手手相传,心心相牵,搭建人际传播的读书链条,形成一张巨大的“网”,一种喜好读书的社会风气,达至“读书之乐”。从未写过“遵命诗歌”的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时是4月17日深夜,碰巧这几天原先就安排好的事情特别多:白天参加《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珠海主会场活动,晚上来到中山市,第二天要参加该市一年一度的艺术顾问会议,第三天也就是19号才能回到广州,当日下午广州电视台还有一个专题片研讨。而20号就要交稿,只有一个晚上的写作时间,有些焦心,担心到时匆忙之间写不好,赶紧先打腹稿。
首先想到需要展开来写的几个关键词:书,漂流,春天。脑海里自然涌现出“漂流瓶”这个古老的事物,因为它跟文字有关,跟人类智慧有关,也跟人的命运有关。而知识不仅因流传而美丽,知识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打开漂流而来的书,就像打开镶满珍珠的宝瓶。诗是为世界读书日的中国读者和参与者写的,便出现了书像一只宝瓶在“春水盈盈的黑眼睛”里漂流的意象。
我还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眼泉水,我们的手指就像小溪,手臂就像河流,书通过一双双手传递,从你的上游,漂流到他的中游,再漂到我的下游,这样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美丽的。我还想到要表现书(知识)可以使身体残障的人变得智慧而充实,使身子健全的人变得更有力量,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书使我们拥有美丽人生。
到19日晚上真正打开电脑写作之前,关于这首诗的想法,就是这些基本的大致的构思。
进入写作,遇到的问题是即要适合朗诵,要有境界和诗意,不能太过于“写实”,又要能表现和传达这次“漂流”活动的过程,不能完全虚化,我先不论虚实先写出了一连串诗句,可如何取舍是难点。反复考虑,最后保留了“从步行街、公交车站、建筑工地/到婚姻登记处门口/从轰然起飞的客机/到连通四季的地铁”;以及“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心情/甚至不一样的马路的颜色”;“/不一样的动作姿势 / 不一样的面对”这些曾经想删掉的内容,因为它们有现场感,有当下性即时性,显得更真实,朗诵起来也有效果。反而删去了一些虚写的部分,因为觉得保留“河流过处,尽是年轻的面孔”;“从内心出发/回到内心/从春天出发/回到春天”这些诗化的句子足够了。其间还特别通过呈现“书本像渐次打开的草叶,连着春天姹紫嫣红的原野”和“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就像一条细小的红绳,一个扣,编织出鲜红亮丽的中国结”等一连串意象,尽情渲染和围绕“知识因传播而美丽”的主旨。
捧着书本,面朝春天
那轮椅上的残疾人
站立在大地上
比一座高山站得更高 聋哑人
听见,说出,内心的声音
比一条河水流传更广
蒙昧的孩童
从此行走比云朵更轻
智慧的长者
思考比岩石更沉
木头说话,石头开花
狂妄的人低下头颅
凋谢的人获得重生
盲人在清澈的河面照见自己
这些铿锵优美的诗句,也着力表达了知识传播使人生美丽的意蕴。
我写初稿的夜晚和第二天上午改定时,电脑均处在上网状态,边写边征求那些正好在QQ或MSN上线的诗人朋友的意见,共有十几位,他们对这首诗都持肯定意见,对打开我的思路也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大家认为,这首诗顾及到了朗诵诗的通俗化要求,又守护了诗的艺术性和现代性。打破了过去电视晚会上常见那种把口号和哲理分行押韵就以为是诗歌的谬传,达至了活动实用和诗必须是诗的最大可能性。能为“春天漂流书”活动献上诗人的绵薄之力,也使我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