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南情感地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zimalian 收藏:0 回复:7 点击:5352 发表时间: 2005.12.05 00:49:16

如此“回归”!


  “天士力佳片有约”是我非常喜欢的栏目之一。它所有的影片,都能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面、不同的角度、以它不同的闪光点多世纪地折射出人生长河中无限深邃的喻意。
  
   周末,俄罗斯的影片“回归”,就是这样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感动了我。
  
   一位神秘离家出走十二年的父亲回来了。两个幼小的儿子在妈妈和外婆的带领下已长成十二、十五岁的大男孩儿,他们对突然而来的父亲表现出很大的不信任。妈妈的一句:“你尽量多陪陪他们......”就让他们父子三人踏上了茫茫的旅程。
  
   这是位不算称职的父亲,面部的冷漠隐藏着内心对儿子极深的爱。旅途中,他以他在外漂泊做导航员砾炼出的男人的坚强、独立、生存的本领,教他们如何面对强抢、如何面对困境。想用他迟到的父爱促使两个儿子成长。但是,太久的分离,让两个孩子对父亲表现出了很多环节上的对抗和不偕调。尤其是和小儿子的矛盾,惯穿在全剧的始终,他甚至不愿礼貌地叫他一声“爸爸”,并对哥哥说要杀了父亲......
  
   全剧的画面色调灰兰、清冷,多雨的郊外、孤独的场景、渲染着父子间跌菪的冲突,唯有他们驾驶的汽车的红色,还透着生命的活力,消除着父子心间不同的凄冷。
  
   在一个林木丛生的孤岛上,他们钓鱼、露营,在排除困境的争执中,父子间严教与不羁的矛盾上升到了顶峰,有恐高症的小儿子极端中甚至威胁父亲要从僚望塔上跳下,父亲为了救儿子,慌乱中错抓了锈蚀的栏杆,从高高的塔上摔下身亡,留下了两个惊鄂的儿子,在那孤岛的夜幕中......如此突来的变故,使两个儿子一夜间长大了,在大儿子的带领下,他们砍下了树枝,艰难地把强壮高大的父亲放在上边,耗用了一夜的力气拖着父亲穿过孤岛,在晨曦里把父亲带到了船上。他们想把父亲的躯体运回家乡。小船行进在海上,因触暗礁马达停转,是哥哥艰难地划着桨把船摇到了对岸,岸边,那辆红色的汽车还停在那里,当把行囊装进车后,哥哥说:“我要把他带回去”,回头看时,那破漏的小船却已带着父亲的身躯沉入了平静的水面,此时,小儿子突然嘶声大喊着“爸爸”....“爸爸”....奔向了无浪的海边......
  
   我是个常常为感动而流泪的人,可是这次我没有,满心压抑着结局的悲情与怅惘,以及浓浓淡淡的遗恨,我说不清该把这遗恨投向谁,是那个惹出事故的十二岁的小儿子?还是那位救子心切不小心的父亲?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杯子里的海 Re:回归 回复时间: 2005.12.05 00:57

    不是你想要的结局..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小玲子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5.12.05 20:34

    我看了这个的预告~`
  却因为在学校里了,没法看到~`
  现在看你写的~~~
  原来,所有不快乐的根源都那么相似~~~
  
  无可奈何花落去~~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雁过长空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5.12.06 18:25

    读完不知说什么好了,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5.12.08 00:21

    我们把一些无法解释又是必然的出现 叫做 宿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鸣笛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5.12.25 23:59

    抽时间看看,也许和你一样的心情!?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yfm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6.01.12 21:24

    悲剧总是让人压抑,这也是主人翁的宿命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张望 Re:如此“回归”! 回复时间: 2006.03.24 17:28

    没看过,但根据你的描述我感觉到失去才显珍贵,这也许就是创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回归》的主题。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