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断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一闭眼,便能想见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那一片“废墟”,它正缘于那份穿透文字的震撼!
余先生的散文被赋予一个优雅的名字:文化散文。记得看记谈余先生的“艺术人生”节目时,他承认自己从更大意义上说是一位旅行者,去考察过去和现在的“废墟”,“一个普通的中国文人的面对废墟的第一感觉,是对世界文人的较大的文化价值。”余先生如是说。于是,他踏上了文化苦旅之路.
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切身的感觉,余先生与废墟的交谈,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我仿佛看见----固执的老人,不顾风雨岁月雕刻在脸上的皱纹,只“忙碌”着完成无人知晓的使命。饱经风霜的脸上,散发出无法比拟的慈祥:蘸着历史凝重的墨汁,如实记录了往昔的悲剧与光荣,绘就成让人叹为观止的写意画---绚烂,缘自深深的寂寞。在现代的喧嚣中,宁静却是一股力量,召唤人们在沉思中聆听废墟文化哀转而悠长的回声....
有些历史,应该刻在石头上,淡看有春去秋来静听雷鸣雨骤,皈依大地的废墟,昭示民族的郁忿,历史的感悟,让后人读懂历史浪潮中民族步履的蹒跚,也给自己一个骄傲--“恩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有些历史,应该深记在心中,生命的历程即使是歧途也能醒目地警示后来者.人生就是经历废墟的过程,“考当今之得失,以所见知所不见”。
所以,与其忘却,回避,不如清醒回眸,冷静分析。可以想象,那片曾经繁华一时却耐不起烈火考验的废墟,倘若重现光华抑或修缮一新,那拾来的只是今日的游戏...“诚恳坦然的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作者按柰住内心的震撼,平静地坦白自己闪光的哲思。
历史无痕,只有这无法变更的废墟静躺一隅,不似丰碑,胜似丰碑!是见证历史的丰碑。“废墟不值得羞愧” ,“假似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人生把脚印化作废墟,留在岁月风尘中,让人们从那里走向新归宿.
还历史的真实---携带废墟走向现代,铭记历史的教训。
还生命的过程---一个个昨天铺就了今天,生命在过去的起点上升华。
我想,这也许是余先生想告诉我们他真诚理智的思索吧!
------------------------ 让心灵一尘不染,把失落永久封存
拾起轻轻的嫩叶
梦想
也播洒下希望的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