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2 点击:1305 发表时间: 2006.02.23 09:48:11

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考


  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八十周年·之五
  
  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考  
  
  八大山人的研究,在经过三百年历史后的今天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的匮乏和搜集资料的困难。更加上八大山人是明王子孙,清初的杀戮和清廷对宗室的镇压以及扼制,使得今天我们只能从支离破碎的文献中去寻找那一鳞半爪,使有限的材料还原其历史的面貌,发挥其最大的历史价值,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得以一步步发展。尽管这样发展的速度比起其它学科的发展来说是缓慢的,但毕竟是在发展着,这也就是今天八大山人研究中,尚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正在被一个个破译的根本所在。随着八大山人遗留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诠释,将走上更加合符历史、切合实际、日臻科学的道路。
  在有关八大山人的①文献记载中,有一则八大山人在他的晚年"……亦贫,以书画为生活,不得不与当事交,亦微憾耳"①的记载。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文将通过对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考证,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端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在与八大山人相交的同时代人物当中,蔡秉公是鲜为人知的。在以往的八大山人研究领域内,也是从未涉及的一位。蔡秉公与八大山人相交的记载见于《江西诗征》卷六十九:《寓普贤寺邀八大山人小饮》咏怀七律一首:"薄募招携赋鸟声,楼头钟鼓未须惊。水云坐我浑如梦,鬓发催人太不情。写兴久输诗伯健,低头殊愧野翁清。十年踪迹衣尘满,此际相看眼倍明?始知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确有相交。
  
  一
  
  蔡秉公,清初著名诗人。生于顺治十年,卒于雍正二年(1653-1724)。字去非,一字去私,奉三。号雨田,南昌县三江口镇人。蔡秉公著有《杂著》二卷,《留余集》若干卷。曾=所辑《江西诗征》选其诗时曰:"受诗法于王士祯与陈廷敬,共数晨夕,故诗法甚严,存者特寡"。据光绪间刊行《南昌县志》载:"蔡秉公为诸生(秀才)时,家贫,嗜学。于康熙十七年(1678)乡试中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会试中进士。后授河南遂平县知县。他在任导民垦荒,筑和地,禁强暴,劝学兴教,邑大治"②。以廉洁称世。擢吏部稽勋主事,文选司员外郎,考功司员外郎。蔡秉公性耿直,为官其间刚正不阿,不迎合权贵。对那些持千金登门贿赂者,轻则厉言斥退,重则大怒鞭笞。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他五十五年时还出典贵州乡试,不久又调任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县)知府。并在任内用奇计剿灭海盗蔡文亮。翌年,因积劳成疾,致仕归里,终年七十一岁。
  
  二
  蔡秉公诗中涉及他所寓并邀八大山人小饮的"普贤寺"在南昌市区,西埠门附近,惠民门内。这一带多是城乡劳苦群众居住进出的区域,南昌民间流传的:"推车打但惠民门"意指贫民云集及贸易的所在。"普贤寺"原为晋故禅居寺,东晋隆安四年,武昌太守熊鸣鹊(一作鸣鹤)舍宅建,迎西来梵僧开山倡教,故名禅居。唐神龙元年,敕赐隆兴,会昌间观察使裴休迎黄檗山希运禅师来此居住。到了南唐保大二年,袁州刺史边镐以铁二十万斤,"铸普贤乘白象,寺遂以普贤名"。南昌民间又有谚云:"老子不能入城(指城外的紫极宫,该宫铸有老子骑牛像)普贤不能出城(指普贤寺内所铸白象铁像)。后因年久失修,明永乐中又重建。嘉靖丙辰又修,郡人王文明并此撰碑记。后至康熙四十一年巡抚张志栋、布政使卢崇兴又重建。可见普贤寺是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的禅林寺院③。
  从诗中蔡秉公相邀八大山人在普贤寺的情况来看,又知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是在南昌无疑。
  然而,要考证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实践却是一件颇为不易的事情,因为,八大山人在南昌居住的时间是八大山人一生中的一头一尾,即:第一阶段:从1626年天启六年,八大山人出生在南昌弋阳王府,到1644年的甲申国变,八大山人十九岁遁入山中避祸之前。第二阶段:从1680年八大山人在临川病颠后"走还会城"南昌,至1705年八大山人去世的这段时间里。
  蔡秉公出生于1653年,顺治十年,比八大山人小二十七岁,这也就是说:在八大山人前一阶段居住南昌的时间里,蔡秉公是无法与八大山人相交的,因为在1644年甲申之前,八大山人离开南昌王府避祸它处时,蔡秉公离出生尚有七年。此后,八大山人先是在新建县的洪崖山,这有《传綮写生册》题"芋"诗和《寻倪永清不值》二诗为证。后遁入进贤"介冈灯社"、奉新芦田"耕香院"等山中"竖佛称宗师"几十年,这又有八大山人释弟饶宇朴跋《个山小像》和友人邵长衡、龙科宝及陈鼎等诸家所撰《八大山人传》为凭。直到1680年庚申,康熙十九年,八大山人五十五岁在临川年余时间、突发狂颠"走还会程"南昌。"独身猖佯肆间,常戴布帽,=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④的几年。以后,八大山人才在南昌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定居。因此说:在八大山人第二阶段开始定居南昌之前,蔡秉公也是无法与八大山人在南昌普贤寺相交的,其原因是:从1673年癸丑,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请撤藩归老始,到七月吴三桂、耿精忠殊请撤藩,十一月吴三桂兵反"三藩之乱"爆发。南昌地区原明降清将耿精忠,随吴三桂叛乱,反清后再降清。其间,南昌周边地区均在叛军 的控制之内。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下,八大山人不会也不可能有与蔡秉公相交的机会。即使假设由,也只能是在南昌以外的地区,或进贤介冈灯社、或奉新芦田耕香院、抑或是蔡秉公老家南昌县的三江口镇,决不可能会是与诗中所涉及的普贤寺。而在此前后时间里,蔡秉公则是自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三十六岁中进士后,便一直在外为官,,直到因"积劳成疾"、致仕归里年余时间后,便于1724年雍正二年病逝南昌。这也就是说:蔡秉公归里的年余时间里,即使无疾,也是无法与八大山人相交的,因为八大山人在蔡秉公归里的前二十多年的1705年就已经去世了。
  纵观以上事实,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时间,只能是在1680年至1705年这段时间里,而在这段时间里,尚需除去八大山人"猖佯狂的几年时间。
  尽管我们经过排比,已将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时间,限定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之内,但是,要考证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到底两人相交于何时,仍然是一个十分困难与头疼的问题。因为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蔡秉公自康熙十七年(1678)中举人后,仍回距南昌市区约有六十华里的三江口老家苦读。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又中进士,从此,便离开老家南昌一直在外为官:先是任河南遂平县知县,随后又擢任吏部稽勋主事,继而是文选司员外郎,再又是考功司员外郎。这种远离故乡南昌,行无定期的生活,使我们无法确定二人相交的时间。
  所幸的是,在检索《江西诗征》的诗稿过程中,蔡秉公同时另有一首被《江西诗征》所辑入的《次宋中丞秋日游北兰寺韵》五律,为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时间的考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蔡秉公滞留南昌的相对准确时间。
  
  三
  蔡秉公《次宋中丞秋日游北兰寺》诗曰:"昔日秋屏地,相传即北兰。林幽偏近郭,沙耸直惊湍。岫向双亭列,禅从一舫安。尽收江外景,满壁写烟峦"。诗写得清雅自然,情景俱出。然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题中所涉及并步其韵的"宋中丞"其人和"北兰寺"。
  所谓"宋中丞"者,即清初曾任江宁巡抚、又为江西名宦的宋荦、故蔡秉公以“中丞”相称。
  宋荦,字仲牧,号漫堂。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633-1713)。河南商丘人。工诗文,善书画,诗与王鱼洋齐名,同时为王石谷画西坡图巨册十页,点缀景物极其精妙。又极好收藏,是清初乃至影响全清的有名的鉴赏家。
  宋荦上承其父,下传其子,至今在许多中国书画作品上,仍不时可以看到他及其儿子宋至的收藏鉴定印章,这些鉴定印章,直到今天,仍然成为我们鉴定书画的重要佐证。
  宋荦父宋权,原为明朝顺天巡抚,因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宋权协助清军赶走李自成有功,故而清廷让他继续做顺天巡抚,顺治三年,宋权升任翰林院国史院大学士,可算是一位辅佐清朝打天下的能臣。宋荦继父之志",于顺治四年。年仅十四岁便入宫于每日寅刻佩刀到乾清宫侍候顺治皇帝。十五岁宫中试拔又获第一,应受通判,以年小未受职。康熙三年,宋荦三十一岁时,始出任黄州通判。因自持才,视可与苏东坡先后辉映,故自号"西陂"。宋荦四十四岁起调回京城,康熙二十六年又外放山东任按察使,未半年即升任江苏布政使,再过半年,又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江西等处地方,兼理军务。宋荦升迁之速,真是席不暇暖,,古今少见。
  宋荦自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出任,五月赴任,六月十九日接任江西巡抚不到十天,即逢江西境内李美玉、袁大湘三千人裂纸“酉”字为符,着白衣,以表示为明宗尽孝,图谋起义,被宋荦派人侦破,拿获李、袁二人问斩。宋荦为官一生中,最得意的就数"江西定变"一事。
  宋荦自康熙二十七年六月抵南昌后,在任四年,直到康熙三十一年壬申七月调补江宁巡抚,才离开江西南昌,后又擢升吏部尚书,至克享大年,再无返赣之举。
  宋荦与八大山人有笔墨之缘,时间当在宋荦出任江西巡抚的康熙二十七年六月以后至康熙二十九年春以前,即八大山人创作那幅脍炙人口的《孔雀图》讽刺宋荦、与宋荦交恶之前。二人是否直接交往,尚未发现文献记载。
  蔡秉公与宋荦同朝为臣,和韵之事是常有的事,但和韵所处的地方则是没有规律的。它完全可能是在京师、在江宁、或在其它地方。因此,考证蔡秉公《次宋中丞秋日游北兰寺韵》北兰寺"所属何方,铜养成了证明蔡秉公身处何地的关键,从而得以证明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准确时间。
  据雍正十年所修《南昌府志》卷十四载:"北兰寺,在德胜门外,南岳让禅师道场,后废。国朝康熙十六年,有临济派下僧澹雪,由浙西来重建……"在有关八大山人的文献里,邵长衡所撰《八大山人传》即提到"北兰寺"和该寺主持澹雪和尚,邵长衡自己也是在"北兰寺"通过澹雪和尚的引见,才得以和八大山人相交的。此外,八大山人还于1677年"北兰寺"重修不久,在该寺壁作一大画;于1686年丙寅,康熙二十五年作《芝兰清供图》送给澹雪和尚等人。由此可见,"北兰寺"是八大山人及其他文人墨可敬常伫足的地方。该寺主持澹雪和尚也是八大山人重返南昌后,甚为要好的朋友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蔡秉公与宋荦同游北兰寺并《次宋中丞秋日游北兰寺韵》一诗,确系蔡秉公在宋荦任江西巡抚期间的某年秋日所作。由此也基本上可以断定: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时间,一定是在宋荦任江西巡抚的1688年六月至1692年七月这四年内。因为这既符合八大山人在南昌居住的时间和常涉足的地点,又符合蔡秉公有可能滞留南昌与八大山人相交的时间,更符合“宋中丞”仅有任期内才有可能拥有在南昌的唯一时间和地点。
  
  四
  考证使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时间范围相对限定下来了。但是,在这四年中,又是哪一年最为可能、最为可靠呢?文献没有记载。尽管如此,文献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即:蔡秉公是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会试中进士的。这是一个与宋荦在南昌任巡抚四年内相吻合的日期。
  按照大清帝国:"乡试以子、午、卯、酉年八月⑤,会试以辰、戌、丑、未年三月"⑥的定律,经查:蔡秉公1678康熙十七年戊午八月考取举人与该年正逢乡试吻合无疑。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三月后考取进士正合"戊辰"之"辰"的定例。蔡秉公是为该年三月以后获进士。时间上也准确无误。
  有清一朝,特别是在清初,典章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科举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蔡秉公所历该年会试,按照清初所沿袭的明朝会试定例:以三月始"扃闱试之三,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均先一日点名放入,次一日点名放出"⑦。试卷经"磨勘"于"四月发榜",中进士者"五月殿试"(乾隆十年后改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十传胪。二十六年定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遂为永制)⑧。此后,进士便被分派到各衙门“观政",(即俗称的‘侯官')"观政"期限三个月。其目的事让进士们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和应付官场的一般事情(即熟悉规矩)。观政的进士虽不算是正式的官员,但已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也取得了议论朝政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了俸禄。
  按照以上的时间排列,蔡秉公当于是年七月以后结束殿试、传胪等事项后,或去"观政"、或在赴任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回南昌省亲或打点行装即往赴任时,与已在江西任巡抚职务的宋荦相识(或是蔡秉公即派在江西巡抚衙署"观政"。这一可能极大,因查无所凭,故不敢妄言)。
  蔡秉公与宋荦,一个是刚刚高中的进士,一个是春风得意、上任即破大案的新官,兴之所至,相交幸会之余,前往北兰寺一游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由于宋荦年长蔡秉公二十岁,官职又高出许多,(进士所授一般只有七品,这与蔡秉公所任首官河南遂平县知县是相符合的。)故而蔡秉公又以“中丞”尊称。同时,蔡秉公又因自己刚刚高中,虽是家贫,尚寄寓在普贤寺内,但毕竟前途已呈现了无限的光明,兴致也非同一般,因此在北兰寺步宋荦之韵时便有了:"尽收江外景,满壁写烟峦"的情怀。
  由于蔡秉公与宋荦相交时间的确定,从而有力地佐证了蔡秉公客寓普贤寺与八大山人相交的具体、准确的时间。这就是: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七月以后至十一月,八大山人六十四岁,蔡秉公三十六岁,赴河南遂平县上任知县前的这三个月内。
  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八大山人"……亦贫,以书画为生活,不得不与当事交,亦微憾耳"这一文献记载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的考实,又为我们了解八大山人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对某些史书"蔡秉公晚年曾与八大山人相交"的记载给予了纠正⑨。
  ------------------------
  注释:
  ①见清•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六《与梅耦长书》:"源于六月抵洪都,细访江右人问,大不及襄时。后起者多浮沈,独蔡静子,梁质人,故可称后劲。然而先生所云八大山人者,果然高人也。其翰艺大非俗比,但亦贫,以书画为生活,不得不与当时交。"
  ②见乾隆、同治合版,光绪甲辰续修,民国八年七月南昌知事汪浩六年修本《南昌县志》卷三十四,人物五,145页。
  ③见乾隆、同治合版,光绪甲辰续修,民国八年七月南昌知事汪浩六年修本《南昌县志》卷五十八,古迹中,445页。
  ④ 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⑤ ⑥详见《钦定礼部则例》卷八十六《举人起送会试》。
  ⑦ 见《钦定礼部则例》卷八十五《生监科举乡试》。
  ⑧ 详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殿试》。
  ⑨ 详见《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1348页《蔡秉公》一文。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考 回复时间: 2006.03.13 00:34

    很好的文献资料,但好象还没有寻到知音。
  
  对于八大山人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海云轩主的文字。

回    复    

回复人: 海云轩主 Re:八大山人与蔡秉公相交考 回复时间: 2006.03.14 19:39

    回凌晨三点先生
  此类考证文章,于眼下的风尚大不相宜,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虽不敢奢望知音,但又不无奢望!故而将往日发表的一些陈谷子烂米贴在这里,让您和大家见笑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