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白开水——怎样读《静静的胡杨林》
一杯白开水 ——怎样读《静静的胡杨林》 没有烈酒的刺激,没有咖啡的兴奋,也没有浓茶的醒豁,它只是一杯白开水。 喝惯了烈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滋味的饮料,那杯白开水一定是淡而无味的。 假如抱着太高的期望来阅读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一定会大失所望——怎么把一杯白开水当成美酒佳酿了呢? 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静静的胡杨林》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它既没有足以表现一个重要历史时代的社会价值,也没有塑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平平。如果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衡量的话,它更没有足够的“卖点”,十分缺乏市场价值,因此很难被市场接受。 这是最近我自己重新读了一遍之后最重要的感觉。 记得2002年10月间,我在写作间歇,请女婿读完已写部分提提意见。女婿当时给我写了以下八点意见。 几点建议想法: 1、已经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构筑也有了一定的体系,行文流畅通达,但是囿于某些固定场景的书写太多,太繁琐,思维跳跃张弛不够,没有放在大处远处思考。 2、心理描写,意识流动太少。反映时代精神与人群生活结合的东西太少。 3、现代文学因素分子太少,比如语言处理,对话处理,结构处理,旧式东西太多。 4、应有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摹本作为范本。 5、为市场所写,还是心情需要,分清这一点很重要。 6、要把故事说得很吸引人,必须明白读者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话语权。 7、确定小说主线很重要。 8、时间跨度是什么?地点上发生了什么?人物命运是什么?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女婿所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还是没有更多地考虑“读者喜欢什么”,因此没能“把故事说得很吸引人”。 佟平先生提出一个问题说“这部作品是否太长了一点,能不能更加精简一些?”另一位网友也给我说:“又看了一遍,总的认为很细腻,有时代感,但有些交代过细,人物性格也不够鲜明”,“不要说自己不是作家,不要因为这个而降低要求”…… 当时我很肯定地回答女婿说我不是“为市场所写”,只是一种“心情需要”而已。我这样回答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并不具备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不具有写作长篇小说应该具有的文学功底。所以我特意写了一篇后记,强调自己“不是一个作家”, 所写的只不过是“情感之作”,目的只在于表现“一种心情”。这不是客套,也不是“因为这个而降低要求”。这样说,既是一种“自知”,也是为了对读者负责。 前几天,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收到了我寄给他的书后打来电话,说了一句“没想到你还有这方面的才能”。我小学时的一位同学也惊叹道“真没想到你居然写了这么厚一本书”。这都说明我原本就并不具备这样的才能,所以才令熟知我的人们大吃一惊。只不过我具有一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或者说我真的够勇敢罢了。 说到这里,朋友们也许就能够理解,这部作品存在诸多缺陷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至于抱着太高的期望去阅读却落个大失所望的遗憾。同时,也能够理解我为什么没有请人写序了,谁会为一杯白开水写序呢?说实话,我内心也极不愿意借助名人威望而把白开水当作琼浆玉液推销给读者。因此,更没有必要有什么“作者简介”和作者照片。这部书是一个毫无来历,不值一提的六十岁老人写的。如此而已。 话说回来,白开水也有白开水的味道,喜欢喝白开水的人也不算少的。美酒,咖啡,香茶我都没有少喝过,可是这几年我却只喝白开水,而且是煮开的白开水,不是“纯净水”。 晚饭后在楼下散步,遇到退休多年的同事,跟我说起读后感觉。她说很喜欢《静静的胡杨林》,说是从这本书“真正了解了”我。她说虽然在一起共事多年,彼此都很熟悉,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了一个人的灵魂。我想,她应该也算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而且,她喝出了白开水的味道。 其实,喝惯了烈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滋味的饮料,偶尔喝一杯白开水也是很惬意的。就是说,只要不是抱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不是期望从中获得什么,仅仅当做一种消闲,每天空闲的片刻随意地翻看几页,这样来阅读的话,《静静的胡杨林》还是可以一读的。 因为在论坛久了,朋友们念及我的年龄和勇气,出于尊重和鼓励说了不少溢美之词。对此,我除了深表谢意之外,还得要清醒地自知,决不能头脑昏昏地飘飘然起来。更重要的,我有必要诚恳地提醒其他读者朋友,虽然《静静的胡杨林》书挺厚,其份量却并不重,还是把它当作“白开水”来阅读吧。 想喝白开水的时候喝杯白开水。这就是阅读《静静的胡杨林》的基本方法。 (2006年4月19日1:36:32)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 Cast a cold eye,on life ,on death,Horseman,pass by!
回 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