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爱 |
知识与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追求知识呢?有人会说,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了解自己的由来、了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不错,那知识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存在着的呢?是否如当前我之辈,买了很多的书,但真正去认真阅读的却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究竟在为了真正地了解世界与人生,理解“我”的存在意义而求知读书?还是在为了诸如舒适的生活、令人艳羡的荣耀、学历、职称而读书求知?我们是否为外在的(物化)追求所累而迷失了自我?今天的我是否对知识还是如儿时那般地热切渴求呢?为什么我现在对知识是如此地感到乏味与倦怠呢?如若不是外在的压力之促动(如完成导师的布置要求、开题、论文写作等等),我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读书的热情和动力。
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对知识的态度由原来的渴求而变为而今的冷漠?为什么时下很多的论文、书籍所呈现的只是冷冰冰的所谓理性客观的分析,而无法寻见作者本人那本应鲜活、个性化的问题意识与真切求索?是的,在这些论著中,你无法看到作者们的本应具有的现实关切和自我思考。这种普遍性的“论者们缺场”现象又在向我们透出怎样的信息呢?
我不仅想起了邓正来先生常说的一句话:“你爱知识吗?”这句话可能是需要我们每个读书人必须正视、去认真思考的!知识不会毫无缘由地产生出来的。它可能是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与心灵关切。同样,我们学习知识也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外在的与内在的需求皆有。但在我看来,由内在的心灵需求而产生的知识渴求更具有意义。也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读书人,生活在非常鲜活而现实的世界上,可能我们为某件事情或现象所触动,进而引发我们的不断追问与思考。在这一求索过程中,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被以自我的解读方式展现出来,而化为一个知识上的问题或者是学术上的问题,那么这一学术问题显然是承载着论者的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体现着其对人生的理解。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论者为某一学术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无疑体现着他对知识的追求,而内在的、根本的则是其对周围世界的问题关切和深沉的爱!我们翻开那些学术经典著作,哪一本不是作者对其生活的时空环境中的现实问题的关切与深入思索的体现?通俗易懂的,艰深晦涩的,每一本著作里都贯穿着作者的现实人生关切的问题意识,都在试图为当下所出现的现实社会问题给出一种探索和解答来。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生活关切的知识,而只有在不同逻辑层面上展开的知识(具体的或抽象的)。
时下我国法学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学术性关切是不够的,其要么是简单化的对策性讨论,要么是人云亦云式的重复沿袭,而缺少那种比较宏大深厚的学术问题意识和在此基础上的讨论。有的文章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意识,说它是文献的堆积可能更为确切。这种“作者缺场”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对此,我的理解是:不少作者与其所署名的文章并没有内在的逻辑上的关联,而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上的相关性。而他可能对某一社会问题是有感触的,有自己的想法的,但由于种种因素使得他未能将其化为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思考的问题,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可能是时尚的、流行的、热门的、词不达意的概念和问题形式来表述,从而内在心灵与外在文字之间的分裂出现了。或者说,他缺乏一种将自己的心灵关切展现、生发出来的条件(比如,勇气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等)。而之所以缺乏,我想可能与其对当下生活的关切不够、爱得不深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外在的社会体制因素在此不予讨论)。由此,学习由这些不关切现实的论著所展现出来的所谓“知识”,或许会妨碍我们的精神视野、误导那些天真求知的人们呢!在这个意义上,“读书要有所选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你爱知识吗?”不妨时常多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说“知识就是力量”?因为真正的知识承载着作者们对其生活世界的心灵关切与真挚的爱,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使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jjssqqpp |
Re:知识与爱 |
回复时间: |
2006.07.22 22:51 |
|
写的好。把知识与爱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飞跃,否则,我们在学,却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
|
|
回复人: |
方林 |
Re:知识与爱 |
回复时间: |
2006.07.24 14:55 |
|
其实爱需要取舍的!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