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河北诗以言志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枉凝眉 收藏:0 回复:1 点击:3772 发表时间: 2006.07.14 22:04:19

一座雕像的诞生


   一座雕像的诞生
  
   ——读郭丞的《风中的胡杨》
  
  
  
  
   认识郭丞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他是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高位截瘫残疾青年,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鉴于自身状况,他选择了写作之路。读过他大量的诗歌、散文,风格平易自然,不流于险涩,也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而且,节奏感很强,令人常忍不住击拍而歌。没想到他的《风中的胡杨》,更是给我一种新奇的感受,那里面有生活的阳光,有人生的叠障;有为民分忧的公仆,有助人为乐的百姓;亲情、友情和爱情交叉,残疾与命运的较量。众相陆离,栩栩如生。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读这样的书,无异于心灵的洗涤剂。
   《风中的胡杨》这部长篇小说,长达26万字,分五章,共20节。着力塑造了因见义勇为而高位截瘫的青年郑胡杨,不甘于命运的摆布、顽强与病魔作斗争的形象,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讴歌了人间真、善、美。
   作者以第一人称,采用顺叙的写法,真实地再现了郑胡杨与病魔作斗争的场面,如一部无声电影,连绵不绝。这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流畅、朴实无华,虽无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如涓涓溪流,娓娓动听、扣人心弦。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里写道:“与其说是练坐,不如说是练趴。”关联词“与其……不如……”的运用,把胡杨的基本病况和康复难度写了出来。接下来,有这样一段描述:“偷懒是没有必要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牙坚持。//每次按照要求把我从海绵垫子上拉起来,第一个反映就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头晕目眩,全身往内不停的抽搐,几乎要蜷缩成一个肉团,紧接着就是要经历一次短暂的休克,那滋味,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述,似乎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说死亡是可怕的,那么我当时的感觉应该说比死亡更要可怕。醒来时,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身体内脏反映,位置上移的胃沉沉的往下坠,恶心,不间断的呕吐,吐的里面已经没有再能往外吐的东西,还是在继续干吐,眼泪,鼻涕,口水一并往外流……”“唯一”两字点明了他别无选择,“咬牙坚持”点明了他的坚忍程度,“蜷缩成一个肉团”形象地描绘出他受折磨的姿态,“位置上移的胃沉沉的往下坠,恶心,不间断的呕吐,吐的里面已经没有再能往外吐的东西,还是在继续干吐,眼泪,鼻涕,口水一并往外流……”,平谈的语气,写出了主人公抗争命运的艰难,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读到这里,谁不为主人公掬一把同情的泪?“我的身体就感觉明显的不舒服,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不断的呕吐,随之而来的又是往年那老一套,胸闷气短,咳嗽多痰,高烧不止,腹涨呕吐,而且动不动就不停的打哆嗦,发冷,……//我坚持不去,我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病魔抗衡……//几天的吊针打下来,我的状况已经有所好转……医生决定给我做"膀胱冲洗",将一根橡胶的管子通过尿道插进膀胱里……//医生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看着我脸上不断流下的汗珠,就连一向严肃,麻木的医生了都不由的摇头称赞。”这只是主人公无数次与病魔较量中的一次,他“坚持”、“不怕”,淡淡的叙说说明了主人早已习以为常,心理上藐视它。
   朴素自然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发现不了。如:“幸运的,上帝并没有剥夺我的一切。好在我还有一个不是健全的肢体,好在我还有一个正常的思维,最重要的我还有一个好的母亲,我要把失去的重新找回来。”(见第二章第一节)几个“好在”的连用,把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恩,珍惜现实的心态写了出来。“一根吃饭用的竹筷含在我的嘴里,口水不停的顺着嘴角往下流,头尽量的朝电脑的方向偏去,目光在键盘上仔细的搜索,选定目标,找到了那个我要敲击的键,屏住呼吸,把嘴里的竹筷慢慢的朝那个方向伸去,碰着了,再轻轻点头,用下巴带动嘴,带动嘴里的竹筷,再用竹筷去敲击它。直到电脑屏幕上能够出现我想要的拼音字母。//就这样练习,一次,两次,一天不知道多少次,每次结束的时候,嘴唇是麻木的,脖子是酸疼的,口水可以把我躺的枕头浸湿一大片。//竹筷咬的时间长了,口水浸泡的那一段,竹筷上就开始有碎渣滓掉下来,掉的满嘴都是。每在这时候,我只能停下来,把满嘴的碎渣滓吐出来,漱漱嘴,再开始叼着练。母亲若是在外面忙了,顾不上我,我便不吭声,或者把碎渣滓存在嘴里,或者不小心咽进肚子里。”(见第二章第二节)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画面,主人公克服着怎样的困难!他需要多大的毅力!为社区办板报、参加青年歌手大赛,“我要用小小的键盘敲响生命的最强音!”(第三节)“一个崭新的世界已经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将用我的全部身心去紧紧的拥抱她!”(第四节)主人公努力做的这一切无不展示着他青春的异彩!这是从他胸膛里迸出来的心声!他多么渴望生活!多么热爱生活!“拼了!只有爱拼的人才会赢。”这是何等铿锵有力的誓言!这是何等的决心!“我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写作环境,哪怕是这个环境几近残酷,只要认为它可行,我就去做,即便是到最后我头破血流,不见棺材绝不落泪!因为我知道自己既然已经决定了,就意味着没有退路,剩下的就是拼搏!畏缩不是我的选择。”(第四章第一节)
   我欣赏过琼瑶的缠绵悱恻,拜读过金庸的豪气干云,读了郭丞的《风中的胡杨》,便觉耳目一新。他写爱情,既有诗意的浪漫,又贴近生活。在新婚之夜,妻子薛佳音拿出了胡杨初次稿费买的廉价蝴蝶卡别在头上,饱含着多少默契、多少深重的情意;他写亲情,既有柔肠百结,又有不甘命运的执著。“面对母亲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散落的灰白乱发,过早失去光泽的眼神,她本是到了该安度晚年的时候,可是为了我,还不得不继续劳累着”那种深深的负疚感咬噬着胡杨的心。他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要报答母亲的深恩,这是他最大的动力。他写友情,既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洁,又有“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弥足珍贵的手足情。小说中黄偃松是胡杨的哥们,没有互利互惠的世俗龌龊,只要胡杨有事,总是跑前跑后。残联的理事长、社区的何云姑娘都是作者笔下充满灵性的人物。
   这部小说结构严谨,故事组合是那么精巧连贯,自然而然。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底蕴。1、用白描的手法写他的琴师:“他站在那里,挥舞着胳膊,有力的唱着,就在这一刹那,我发现他那用一条腿支撑的身躯站的是那么笔直,那么有劲。”寥寥数语,如一幅素描,把琴师的神韵、内在坚强完全表露了出来。用白描的手法写母亲:“我眼见着母亲晃悠悠地从床上下来,蹲在地上,之后想站起来,但随即捂着头,一副痛苦的样子,然后沿着床边,缓缓地栽倒在地下。……母亲静静的,一动不动的躺在水泥地上,……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许久,我终于听见了有一些响声,那是从我床脚的地方发出来的,接着我看见了一些花白的头发从床边慢慢的显露出来,那花白的乱发刺的我眼睛发疼。是母亲,母亲被冰凉的水泥地刺醒,扶着我的床,颤巍巍地站起来,一直坚持到给我换完尿壶,然后费劲地挪到她睡的床上……”这段文字乍一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 于平淡中见神奇。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人公心理。如小说中几处描写那个噩梦,“天地之间,那一片胡杨林中,洁白的雪地上,赫然映着一滩鲜红的血,血迹由林子的那头而来,一路上斑斑点点,红与白的对比,绝对的刺眼,那是父亲临终时留下的……”是一条暗线,把主人公的恐惧孤独无助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还有文中多次出现象征生命力强的大漠胡杨,既给予主人公极大的精神鼓舞,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思索。3、另外,作者还运用了伏笔,郑胡杨初次得到稿费便怀着感激的心情为薛佳音买了蝴蝶卡,又焦急地盼着她戴在头上,到新婚之夜薛佳音从层层的包裹里拿出来戴在头上。前后呼应,行文完整。
   诚然,作者的笔法还稚嫩,有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对一个高位截瘫的人来说,他仅靠一个支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一部巨著,并且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不能不令人震撼!文如其人,生活俭朴,精神不朽!作者正是像郑胡杨一样的有志者,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读完这部小说,掩卷沉思,我心中一座雕像日渐清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深邃的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身后一群身份各异的人,他们都微笑地望着主人公……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一座雕像的诞生 回复时间: 2006.07.15 14:39

    好评!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