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东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淡若心晴 收藏:0 回复:3 点击:2839 发表时间: 2006.08.13 21:52:55

老子的”无为”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老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是要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一书中有多处提及“无为”一词,摘其要如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4)
   (1)中的“不言”指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强调要潜移默化的引导。(3)中的“取”按各家的解释应理解为“治理”的意思 。从(4)来看,要“无为而治”就是要“好静”、“无事”、“无欲”。因此“无为”就可以理解为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多的剥夺、制约人民,不要勉强作为。“无为”的另一层含义则是要有所作为,但要用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也就是所谓的“为而不恃”。
  具体的方法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同时反对法律的“滋彰”“多忌讳”“多伎巧”。
  
   在经历了秦暴政、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以后,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贫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社会刚刚稳定下来的情况下,统治者过多的剥夺必然引起生活新的混乱,因此统治者打出黄帝、老子的旗号,要与民休息,黄老无为。参考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汉初的统治者有着什么样的表现:
   刘邦初入关,萧何“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曹参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其治要用黄老术”
   高祖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 “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高后称制,宫廷斗争不断,但“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自高祖时起,“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几经反复,税率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之上。
  因此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正是这种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家逐步富强起来。
  
   两者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汉初的“无为而治”并非简单的打着老子的旗号而“挂羊头卖狗肉”。那么简单的说,汉初的休养生息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践了老子的“无为”的思想。
   从统治者有所节制的角度来看,汉初统治者就注意吸收秦亡的教训,从而做到了不过多剥夺老百姓。如前所述,税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正是统治者这种不是以满足自己贪欲的政策,导致了老子“无欲”的实践,促使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得老百姓逐渐富足起来。
  从政事和法律的角度来看,刘邦初入关就废除了秦代严刑峻法,并且做到了尽量不干涉老百姓的生活,以至于高祖八年,营造未央宫这样的大事也会引起刘邦“治宫室过度”的担忧。同时我们注意到汉代大规模营造都城已经推迟到惠帝时期,而这时社会经济和民力都有所恢复,但是营造都城的时间大都放在农闲的时候,往往是一两个月即告结束,从中也可以看出汉初统治者爱惜民力的用心,这与秦大规模征发徭役的严刑峻法相比,不可不谓其创造了一个“无事”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讲,汉初对匈奴用兵失败之后,就没有发生过战事,高后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波动,但并没有影响到民间,以至于太史公在评价吕后时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不能不说汉初是一个相对“好静”的社会。
   尽管汉初的“休养生息”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老子 “无为”的政治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并非就是要实践老子的“无为”思想,其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更好的维持刘姓的家天下,这种统治政策是与当时社会的情势密不可分的,是统治者必然的一种选择。汉初社会的情形岌岌可危,老百姓生活困顿,生产难以为继,任何的剥夺、严刑峻法和战事都可能会激起新一轮的变革。因此刘邦才会在萧何营造未央宫时,发出“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的担忧。纵观中国历史,各个王朝初期,往往都会实行与汉初类似的政策,其所面对的社会情形都与汉初颇为相似。
   我们说与民休息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益之计,不是要真正贯彻实施老子的“无为”思想,还因为老子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无法真正的实践。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子反对“人多利器”和“人多伎巧”要求过一种“小国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这是说,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而不使用,甚至连文字都放弃,大家安居乐业,生活平淡但内心安稳。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被视为“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 。笔者个人以为老子充分的强调人心灵的满足和幸福,忽视了外界物质条件,没有看到甚至无视物质力量的发展进步,这使得老子的思想具有反历史的特性,具有历史倒退的色彩,因而不具有操作性;二是老子的无为主张,很容易产生自由放任的思想,尽管老子这一思想是针对统治阶级的自我膨胀,肆意满足贪欲从而影响百姓的自由与安宁而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脱离社会现实。统治就是要追求一种秩序,就是要让被统治者在一定的规则下行动,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需要被统治者承担一定的义务。汉初的自由与安宁是建立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以恢复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之下的,从武帝开始休养生息的政策就被大规模的有为的政策所取代。即便是 在汉初,政府对百姓的控制也并不松散,政府的控制依然十分严格。从新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来看,汉初的法律体系森严,从各个方面限制了老百姓的自由,严格的规定了人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体现了汉初政府对人民自由的干涉。这与老子反对“法物滋彰”和“无为”的主张多少是背道而驰的。
  
   汉初的“休养生息”是在汉初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权宜之计,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巩固汉政权和刘邦一姓的家天下,汉代的“休养生息”打着“黄老无为”的旗号,它不完全是一个幌子,而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利于其统治目的的实现。故而部分的实践了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思想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反对忽视物质力量,过于追求精神的安逸,以及其给与老百姓充分自由的超越时代性。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胡杨论剑]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卖琪的礼物 Re:老子的”无为”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回复时间: 2006.08.22 12:11

    从中受益 :)

回    复    

回复人: 半路一把刀 Re:老子的”无为”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回复时间: 2006.08.26 01:13

    汉初虽然说是独尊儒术,但是事实上是用黄老之道的。

回    复    

回复人: 聪明傻蛋 Re:老子的”无为”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回复时间: 2006.09.02 02:17

    呵呵,文章不错啊,醍醐灌顶!!!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