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应朋友之邀去参观了一个画展——“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算是她帮我陶冶了一下艺术情操。这是由意大利佛罗伦萨贝利尼博物馆提供的49幅作品,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于意大利各大区的城市风景画、世俗风情画为主。
其实关键之所在是这些作品中有大师达·芬奇的《骑士》、米开朗基罗的《耶稣下十字架》,以及安吉利科、提香这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的原作。说老实话,能够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巨匠的亲笔作品,确实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朋友比我先去,所以我一进江苏省美术馆的展览大厅,她就径直把我拉到了米开朗基罗的《耶稣下十字架》前,这可算这些作品当中唯一的一件雕刻作品。这是一幅体量不大的木雕作品,内容表达的是耶稣基督被门徒们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情景,整个十字架的背面是一片金黄色的云作为背景,门徒们搭了两个梯子,有人拉着他臂膀有人拉着他的腿,趋近了看,耶稣基督的脸还是安详的,在左手下方有两个人架着一个人,那人伸着双臂,或许在哭吧。以前总是在书本、电视或网络上看见这位大师的作品,没有想到的是当亲眼目睹他的作品时那种震撼力。
在这幅作品的对面,就是达·芬奇的《骑士》,朋友竟然找了半天,我却是一转身一眼就看见了这画。一个小镜框,衬着黑色的底子,有种神秘的气息。可能是前两天看了中央台的一个节目,专门讲到达·芬奇,说他的作品中总是有暗喻和一些玄机。
接下去,又仔细地看了其他的作品,一边看一边和朋友探讨着这些作品,光线、明暗、色调、体态、结构。虽然,对西方的油画我从没有过深入的接触,但从这些作品来看,我发现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宗教作品,而且当艺术服务于宗教的时候,会发展得很快并且异彩分呈,就象科学或制造术在战争中的长足发展一样。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当我们走出美术馆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总的来说我感觉在这些作品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达·芬奇的《骑士》和米开朗基罗的《耶稣下十字架》。不是他们的名头太响,而是确实他们的艺术造诣高。
我跟朋友说道:这两件作品都不大,尤其是《骑士》,一幅不怎么大的素描,没有鲜艳的色彩,但是它的一笔一划所表达的意境确实不同凡响,就如同三希堂的《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和《中秋帖》。这些作品,体量不大,或是言简意赅或是简洁明快,而最最关键的是它们出自于生活之中,是作者长时间的艺术积累,完全自然地流露,没有一点点匠气。许多的作品虽好,但没有一点点生气,过于讲究那些布局、结构、明暗、留白,在没下笔之前已经给自己带上了镣铐,那么这作品能美么?由此扩而大之,其他的很多艺术形式甚至是科学研究都是同理的!
记得正月初一和高中的一位同学探讨诗词时,我们就有了同感,很多人都说词的格律和平仄限制了大家的创作,甚至有人称其为“带着镣铐的舞蹈”,而为什么不能打破这些平仄格律呢?只要能写出好的意境、精美的句子,好的作品同样还是可以流传下去呀,长短句不就是发端于唐诗么?总是有人要创造,创造了就必然打破前人的一些窠臼,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窠臼从何而来呢?它们还是来源于对前人的突破,而后逐渐地发展稳定下来成为一种新的体例,如果大家都墨守成规,那么何来发展呢?《周易》上早就讲到要“革命”,《系词下》中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其好到及至的一面,也逐渐显现出其不足甚至有缺陷的一面,所以,一定要辨证地看待、分析、掌握事物,古人不一定对,今人也不一定对,同时参照系改变了就难以比较甚而无从比较了,多点想法,多些考虑才好!
------------------------ 高山流水会知音,琴棋书画待佳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