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闻中 收藏:0 回复:8 点击:2260 发表时间: 2006.09.01 23:15:43

伊索寓言第65则


   流传于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起初在民间传播,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才成书。相传其中的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奴隶所做,“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是当时古希腊的萨摩斯岛贵族――哲学家克桑弗的家奴,作为古希腊哲学的故乡,萨摩斯岛可算是一个鼎鼎大名的所在,伟大的哲人毕达哥拉斯和伊壁鸠鲁都诞生于此,而哲学家克桑弗的名气可远不如他的这个丑陋无比、智慧无穷的家奴,一个寓言大师。另据传,该家奴是哲学家为了愉悦他美丽的妻子克列娅而从远方带来的一件礼物。
   其第65则寓言有个名字,叫做《天文学家》,此文颇可玩味,原文如下:
   “有位天文学家习惯每天晚上出去观察星象。有一天,他来到郊外聚精会神地观察天空,一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他大声叫喊起来。附近的人听到呼叫声后,走过来弄清楚了情况,便对他说:“喂,朋友,你用心观察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看地上的事情。”
  伊索在文后这么总结道:“这故事是说,人首先要做好地上的最普通的事,才谈得上天上的高深的事。”
  
   寓言历来以智慧的盛器著称,但我看了这个见解也只有苦笑了。钱锺书先生曾半真半假地说到过,读伊索寓言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历程!”如果这话正说出了我的内心想法,我可一点也不准备掩盖自己的这一偏见!即使被许多伊索寓言热爱者的指责和诟病也只好转身不顾了。
   我之所以认为他的不文明和浅薄自有我的道理。据说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关于哲学家泰勒斯的逸事。泰勒斯是古希腊的七贤之一,也是西方哲学之父。在第欧根尼的《贤哲言行录》中载有类似的故事,他曾因仰望星空探求宇宙的和谐奥秘而掉进枯井,并受到一位色雷斯的村妇的嘲笑。这已经作为嘲笑不务实际之举的经典笑话而被广为流传。
  
  现在我对《天文学家》的寓言做一个简单的解读,如下:
   第一, 我要问的是:谁在发笑?答案是:村妇。村妇是无知的代言人,也只有无知如村妇一般的人才会对遥望天空的天文学家发出讥笑。当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对整天无所事事,满脑子胡思乱想的莱布尼茨评价曰:“这家伙连替我站岗都不配!”
  是的,正是这些不配站岗的家伙所受到的种种讥笑,非但验证了真理的寂寞,同时还印证了真理的强劲和力量。老子第41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的,“不笑不足以为道”!在这里我想借机劝告所有的天文学家,请切勿奢望自己伟大的心胸被村妇们所知、所理解并获取支持,他们的行动注定是孤独的。这一点我想庄子和苏格拉底最清楚,因为他们就时刻生活在村妇的身旁。而且,我们还要警惕,其实,这种嘲笑的声音还在历史的其他各个角落和不同时段里持续而悠长地响着,也就是所有浅薄的现实主义者对志趣崇高的理想主义者的嘲笑的声音。
  
   第二, 我们还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只有为天空而着迷的人,才会发现天空的秘密。当大多数的人还在低首觅食之时,伟大的人已经开始仰望苍穹了。这是人性的重大解放,从纯实用的范畴中间解放出来。只有从纯实用的范畴中解放,人类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人类从这个时候开始,才可能谈起奢侈的事物,才会有艺术和宗教,有了祈祷和感恩,有了精神领域的拓展。其实这就是赢得了人性的自由。人和动物的界面在这里开始分化,两者有了本质的区别。当人类不再为单纯的肉食而谋时,在他身上就已经拥有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品质。经上说:“人活着并不单单依靠食物。”就是这个意思。就肉食而言,人类原本无须太担忧,你看野地上的百合和空中的飞鸟,既不耕食,也不劳作,却无所忧虑,惟有人却整日在那里埋头苦干。
  也许,这世上就是人最不懂得什么叫做生活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天文学家,他们依靠理想摆脱了现实的重重困扰,把自己高贵的头颅伸向了高远的天空,为天空而陶醉,而着迷,蓝色苍穹可以不断地安慰着他们的内心。空中的蓝天和思想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他们,从他们的面颊上飞过,带着优美的音乐。我的意思就是说,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发现天空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传达给他人,传达给那些已经拥有耳朵的心灵。
  
   第三, 这里,如果我们再进行追问,即按照村妇的意见,那么天文学家应该干什么呢?毋庸置疑的答案是:一起觅食。把向上的头颅劝诫为向下。让巴尔扎克当他的印刷厂老板?让卡夫卡全心做他的保险公司的雇员?让契诃夫乖乖做个称职的医生?这就是村妇们的理想,她们这么做不但是出自于无知,也是出自于安全的考虑,多一个庸人,其实就是多了一份平安。从此世上果然多了一个庸人,而少了一个天文学家,孰好孰坏,村妇们是从来不会也不去斟酌其中的得失的。世上的天文学家为什么那么少?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低首觅食,还要把天文学家的头颅给按到地面?所有的庸人又是如何诞生的?也许人们太需要安全,太需要一致了,对最基本的社会分工的意义也不予以考虑,甚至威胁他们:大地是不供给天空以食粮的。
  
  可叹的是,那些天文学家们正受天上的事物召唤而充满喜悦之时,结果却被重重地拉回到了地上的枯井里面。应该明确的是:地上的工作谁都能够胜任(觅食作为人的本能,甚至动物的本能),而天文学家的工作却是无可取代的(不是谁都会为天空而着迷)!天文学家为了把这个简单的信息告诉村妇们,也曾经在望天之余,利用自己掌握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第二年橄榄的大丰收,而他早早做好准备,于是提前租赁下所有能租到的榨油机,时机一到便把大量的橄榄油机出租给无油可用的人们,赚了一笔大钱,但也就此不用此术,因为他已经说明白了,只要他们愿意,哲学家也能够挣钱: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否则天空交给谁?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2 14:44

    闻中老师充满智慧的眼光,让读者思想豁然。
  文理,章句层次清晰,思维有序,
  读之,习之。受益非浅。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4 19:47

    我到有不同的看法.
  这则寓言其实主要是说那些好高鹜远之人,而这类人在我们现在还是很多的.如果去追根寻源的去证明一个寓言的出出,恐怕有点牵强.因为听寓言不是为了寻找故事的出出,是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至于那些天文学家或者科学家们该干什么事情,我想应该是社会学的问题,和寓言好象不怎么联系.再者说,如果那个天文学家看迷了一件事物,我想他首先是应该懂得如何去保障他自己的生命.然后才探索天上的秘密.如果连脚下的事情都看不见,真出现危险,那再探索天上的事物有什么用啊.
  我突然想到最近国内相继出现好几个名人和科学家瘁死事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如果他们真正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恐怕会更好的.我说这个似乎不联系,但我想会有启发的.当然是对我自己.
  随便说一下,愚公移山的寓言,我想赞颂的是愚公的精神,而不决不会去针砭他的笨办法.
  是吧?

回    复    

回复人: 梧桐书屋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5 08:27

    寓言原本有其寓意,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引发人们的思考。阅读时有自己另一番思考亦无不可,但那毕竟是另一回事了。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回    复    

回复人: 闻中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5 08:27

    转帖几个:
  
  1.西方最早在柏拉图时代,就建立一个叫Academy的东西,柏拉图的Academy要干什么呢?西方人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它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能够用数学、用逻辑、用语言精确表达的Logos,按今天的话,一种规律、一种规则,那才是万物的根本。只要把握了这个Logos,把握了万物的规律,你就把握了万物。这种柏拉图的信念,也就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2.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回    复    

回复人: 闻中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5 08:28

    3.
  说到底,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是天空的儿子,大地仅仅是他们暂居凡尘的短促营地,他们愿意终生都在仰望天空,仰望家园。精神的固执和身体的瘦削是他们的宿命与标志。
  
  4.
  对于河伯来说,只有黄河才是现实,大海只能成为梦想,或者说理想;对于海若来说,大海是现实,天空只能存于理想之境;对于天空来说,黄河和大海都是现实,而它的理想就是天堂,或者说永恒。我在这里不是讲什么相对论,而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思想:人只有不断的超拔自我,才能视野开阔,境界提升,从而将现实无限地扩大和包容,将理想之境不断地纳入现实之中。一切狭隘的人会乐于将视野缩小,将现实的局部放大,从而将现实不断地出让给遥不可及的理想。
  
  

回    复    

回复人: 容冰季节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06 02:42

    闻中老师的思考和解读深刻、悠远!学习了。
  
  喜欢那一句:否则天空交给谁?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14 08:41

    小学的时候,读到一本中英文本的伊索寓言,反复观览,喜爱之极。
  
  闻兄很少回帖,不过下面的两句话,一定值得你回: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一月前读到,这些日子来,始终在脑际萦绕。
  
  希声。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闻中 Re:伊索寓言第65则 回复时间: 2006.09.14 23:44

    非常感谢各位的阅读!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