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最深的几位老师(续3)
语文老师周育德
高一开学不久,我们几个班学生集中在一起开了一个“迎送会”。欢送的是语文老师,只记得他姓佟,浙江人,个子不高。他浓重的南方口音,北方的学生确实听不大懂。迎来的是一位高个子山东人,是从宁波和佟老师对调来到这座西北古城我们这所中学的。“迎送会”很多细节现在是记不起来了,印象很深的是新来的这位语文老师说话非常幽默风趣,他给我们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宁波人说话像唱歌一样,比如“索拉希”就是“扫垃圾”等等,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同学们用一阵阵笑声和掌声表达了由衷的欢迎。这位新来的语文老师,就是一直到我们高中毕业都深受大家喜爱的周育德老师。
那时,我们住校生的宿舍在四楼,周老师的宿舍在二楼。一天,我们几个男生无意间发现他的门上贴了一张告示,标题是“致梁上君子”,大致是这样写的:鄙人乃一介书生,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别无长物,惟有几本古书而已。故不劳仁兄登门造访,还望就此止步,以免徒劳而返。特此敬告!我们好奇地围在一起看,还模仿他的口吻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之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周老师的幽默风趣使他讲的每一堂课都显得格外生动,同学们聚精会神听讲的时候也会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作文是许多同学最头疼的一件事。有的人偷懒,便从课外读物抄袭拼凑来应付。但是这种小把戏逃不过周老师的眼睛,他在作文讲评时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东抄抄,西抄抄,就看你抄得妙不妙。但是,无论你抄得妙不妙,你永远都写不出好文章,终究还是大不妙!”有的同学喜欢卖弄,作文写得半文半白,晦涩难懂。周老师就会笑着说:“非驴非马,骡子文章”,然后请那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结果连他自己都读不顺。有些同学喜欢堆砌辞藻,内容却很空泛。周老师形象地批评说:“写文章不能像驴粪蛋那样表面光,这跟做人一样,都要实实在在。”他总是谆谆教诲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或者抱着虚假的情感,永远都不会写出好文章来。他的话句句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作文我都认真按照他所启示的那样来写。因此,那时我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讲评课上读给大家听,这对我来说无异于得到了最高的奖赏。
周老师平时也喜欢和我们一起说笑聊天,像朋友一样平易近人,从来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我们有什么事情,也都愿意和他说。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和周老师交谈轻松、亲近、自然,而且会得到切切实实的教益。即使是原先不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也都渐渐转变过来。尤其是听说他也参与了电影《三打白骨精》的编剧工作之后,我们对他的喜爱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崇拜的成分。
原先,我虽然也喜欢文学,但始终觉得那只能是一种业余爱好。因此,学习中并不偏科的我也还是侧重理科。高中阶段,周老师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使我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后来没有报考文科,可是,大学毕业后竟也当了三十多年语文教师。回想起来,这还是得益于周老师。应该说,周育德老师担任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这是我最荣幸的事情。
是的,这真的是一种荣幸,因为我们高中毕业之后,周老师就再也没有担任过中学教师,那年他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后来,周育德老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研究员。一直从事戏曲历史及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并从事戏曲文献的整理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过学术著作多种。参加过多种丛书、辞书和志书的编写,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是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虽然和周育德老师相处的日子不算长,而且分别四十年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的教诲却使我受益终生,我怎么能不常常记起他呢?
四十多年过去了,何本楠、付文才、路善达、周育德老师以及我所有的老师们都早已桃李满天下了。作为他们曾经教过的学生,我只能算是最没有作为、最平凡普通的一个。但是至少,我自觉可以无愧地面对自己崇敬的老师们,因为我也曾像他们那样履行了教师的责任:知识启蒙、智慧开发、人性升华。
现在,我也已经退休了,不知道我的老师们身体可好,生活可好?当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电脑旁,用我的心灵回忆往事,写下这些文字。不论老师们是否能看到,相信老师们一定知道,你们的学生一天也不曾忘记过你们。或许,老师们一定会欣然接受学生献给你们的这样一份礼物吧。
哦,我似乎听到我的老师们在说,不妨把这份礼物同时献给依旧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所有老师们!
最后,我要说一句:光荣属于你,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们!
(写于2005年9月7日04:15)
(全文完)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