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
“佛”是梵音,原来的意思是“觉心”,一般的人对佛教的了解只是通过寺庙和人们道听途说。并不知道和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佛教是由印度国迦日比罗王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后称为释迦牟尼创建的,他从十九岁的那年放弃富贵荣华,出家修行。到三十岁时,得道成佛。成佛后,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直到八十岁的时候,说了四十九年的法。以后他的弟子们把四十九年当中所讲的道 理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佛教里的经论有八千多卷,很少有人把它全部读完。佛教通常分为五宗:禅、教、律、密、净。学习各宗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每个人的根性和爱好,作为日常修持,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见证。
社会人士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大多数受过新教育而对佛教无所了知的人,谈到信佛问题时,第一个观念就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事实上,并不是佛教迷信,而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到功德圆满,也就是佛。我国寺庙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为教主释迦牟尼佛者,有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者。所敬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等。此外,什么宫,什么观,所敬的天帝,天后,大帝,娘娘,以及真人仙姑等,可以说和佛教全扯不上关系。
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弟子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是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的男女信众)。在家弟子中,有农工商军公教各种职业的人士。这些人并不曾因信仰佛教而妨碍其正常职业。释迦世尊教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世尊教人要报四重恩。这四恩是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世尊把国土恩,父母恩列在前面,可知佛教不是要人忘掉自己的国家,拒向国旗行礼,及要人毁弃祖宗牌位的宗教。
儒家五常,是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原则。佛门五戒,不乱杀近于仁,不乱取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饮酒昏乱近于智,不妄语近于信。在世间法上,佛儒之理原是脉脉相通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重恕道,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巳,受不杀生戒。不乐杀生,如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这段经文,岂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佳注解?须知佛经不是因孔子讲忠恕而后写的,这原是东西两位圣哲——释迦与孔子——之见,相去不远啊!
佛法是超世间而又适应世间,所以世尊说法,在训诫世人孝顺敬畏,养亲尽忠。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说:“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是以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师谆谆告诫弟子学佛应自做人学起。大师谓:“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由此可见佛门重视伦常,与儒家无异。
儒家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无非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并不是印光大师以释门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载在经籍,是释迦世尊在两千数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应具的准则。
佛门最重孝道,释尊在《善生经》中,告诉我们为人子者,应如何奉事父母:“一者,能奉养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释尊在《大宝积经》中说:“夫父母者,皆愿利乐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故世尊于《四十二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孝为一切伦理之本,一个人如果对亲不孝,其对国也必不忠,对友也必不义。我国古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实有至理。
子女事父母,已如前述。父母应如何对子女呢?世尊在《善生经》中说:“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今日的父母,做这后三条者多,做到前两条者少。不然,何至于太保太妹满街,少年犯罪日多呢?
世尊在同一经中,还指示出夫妇,亲友,主仆相待的情形,今抄录如下,以供参教:
夫对妇:“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妇对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世尊尚于《净行法门经》中说妇女应“供养父母,奉事夫主,瞻事儿息。”这和我国对妇女的古训“三从”相近。这样说,也许会引起高呼女权至上的妇女的反对,但目前社会风气不够好,在如是多的人事纠葛中,有几件不把不守妇道的妇女牵扯在内?
关于对待亲友者经中说:“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亲友应还报以:“一者护放逸(劝阻其不可走上放逸之途)。二者护放逸失财(劝阻其不可因邪荡行为而耗财)。三者护恐怖(在其危急时相扶持)。四者屏相教诫(劝善规过,但于人后行之)。五者常相称叹(赞扬亲友的好处)。
主对佣者:“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从其休暇。”佣报主者:“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时代背景变迁,主佣关系已不若两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则上说:“老板与伙友,主妇与下女之间,仍适宜用上述办法相待也?”
除伦常关系外,世尊常教我们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整齐清洁,注重卫生。这些,在在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善生经》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杂阿含经》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三分;一分自食用,二分业生业;余一分密藏,以济于贫乏。”关于医药卫生方面,世尊告诫我们疾病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不择饮食。二、不亲近医药。三、多忧。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瞻病人。”避免上述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后应如何调治呢?世尊于《五法经》中说:“一、病人选择而食。二、随时而食。三、亲近医药。四、不怀愁忧。五、应起慈心,向瞻病人。”
历代学佛的名人学士很多,有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柳宗光、司马光等。学佛就是修心,对人生、环境保持心地慈悲柔和、乐观豁达、保持情绪恬淡、宁静。让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最后,我再抄录一节梁启超先生的话来作本节的结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日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信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迷信?明眼人该有所抉择了。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月寒箫声冷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5 23:12 |
|
学佛即修心,人生即悟道,不错,呵呵~~
任何一种宗教基本都是劝善的,曾有报道某地一位102岁老太太身后火化,发现有舍利子出现.
如果能略详阐述一下"五宗"的渊源和特点,并说明我国的两大教派(西藏和内地)的传入时间极其目前情况,文章就会更丰满些.
|
|
回复人: |
心是自己的影子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6 19:52 |
|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四分律》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别解脱戒为止持门;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意译为“聚”)为作持门。南山宗五大部内容不出此两类。
该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藏传佛教源流概说: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在我国的一种民族形式与地方形式。藏传佛教是外来佛教与当地流传的一种原始宗教苯教经过长期相互斗争、融合的产物。这是主要在我国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宗教派别,其信徒在我国主要是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此外,藏传佛教还流传于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及苏联的希里亚特等地区与国家。
西藏佛教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即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始于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止于九世纪赤祖德赞末年,历时约二百年.西藏佛教后弘期是佛教在西藏、青海以至整个青藏高原恢复发展的阶段。经过赞普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的发展中断了一百多年。到宋大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佛教在西藏再度兴起,分别从青海和西藏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藏传佛教就是在后弘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回复人: |
断弦与谁听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6 20:31 |
|
怎么说呢?其实心中有佛自然就有。
佛和迷信扯在一起其实是人们加上去的思想。就像你文章说的那样,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我们的心态决定了太多,把心放宽,佛无处不在。
------------------------ 微笑的容颜下面掩埋了多少感伤.,是对是错,总该有个了断。黑色不是寂寞,是我等你等得心痛~!
|
|
回复人: |
瞬间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8 20:21 |
|
哈哈~~我即佛,佛即我!
------------------------ 迢迢征路。又小舸、金陵去。西风黄叶,淡烟衰草,平沙将暮。回首高城,一步远如一步。
江边朱户。忍追忆、分携处。今宵山馆,怎生禁得,许多愁绪。辛苦罗巾,揾取几行泪雨。
|
|
回复人: |
夜风天浪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9 15:41 |
|
再简单点
------------------------ 少年总是比较有勇气,敢于尝试新鲜的事情;
老人总是比较有智慧,能够想通深奥的道理。
|
|
回复人: |
雅茹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29 18:12 |
|
学佛就是修心,对人生、环境保持心地慈悲柔和、乐观豁达、保持情绪恬淡、宁静。让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
转迷成悟,转痴成慧.总结的经典!
|
|
回复人: |
红苹果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30 08:25 |
|
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
佛不离心
心不离佛
|
|
回复人: |
安南子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30 09:46 |
|
佛即心,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
回复人: |
wxh2006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30 12:45 |
|
你学习佛法
我向你学习
别学歪
免得我也入歧途
|
|
回复人: |
严双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0.31 08:20 |
|
菩萨号圆通,生于菩驼山中
杨柳枝头甘露洒,香熏法界空蒙
千层波涛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
|
回复人: |
野草木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1.11 20:15 |
|
世人之心如轮转
身在迷中不觉幻
若得化做袅袅烟
直上青天随风散
|
|
回复人: |
空洞无物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6.11.13 17:52 |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空洞无物
·········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
回复人: |
西北有狼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7.03.03 18:46 |
|
嘿嘿.你研究这个的啊
|
|
回复人: |
海石 |
Re:佛学 |
回复时间: |
2008.02.09 11:15 |
|
No No No
达摩为什么把衣钵传至200世之后就无需再传?是因为200世之后的景象是,只有讲佛论佛的人,而没有参佛悟佛的人了。事实上远不到200世,已然是此景象!可悲!
即使再清楚佛之历史,有有何意?!心灵又能得到几许净化,又何谈净化他人?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