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新疆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寒泉子 收藏:2 回复:4 点击:5473 发表时间: 2006.11.26 13:54:00

西部,往西(散文)


  
  
  不久前,一位内地的女散文家游历新疆回去后,逢人便说,西部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她甚至说自己来晚了,要是早几年来,她会比现在更了解这个地方。
  说实话,听到她说的这些,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我们是有理由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的,这中间,也包括我们自己。
  大漠、隐泉、残垣、古城堡、掩埋于风沙下沉寂多年的金银珠宝,沙丘中奔跑自如地神奇四脚兽……,当多年前的电影片断再次闪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目光开始扩散了开来。
  敦煌、楼兰,和田,这三个看似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地名,今天,我却将它们放在了一起。
  没有人在意我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一百年前的一个正午,一个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从和田出发,用了近十五年的时间,分三次将大批中国的文物运送出境。今天,当我在得知这个被称为探险家的强盗不仅仅席卷走了整个敦煌文化的精髓,而且,他还从楼兰古墓中盗走了若干具干尸,并最先发掘了位于新疆和田的尼雅古迹址时,实际上,我的心里在流血。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探索的目光停留在敦煌,或者楼兰古城、罗布泊这几个曾经喧赫一时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目光是否真正触到了中国最西的西部?确切地说,我们还没有。
  我们是应该再往西部走一走的,哪怕,你只需轻轻挪一挪脚步,中国地图上便会重新生出一个鲜明的标志:于阗(今和田地区)。
  
   沙埋古城的传说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南部,北部为广袤无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为巍峨高耸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脉,西南与我国西藏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由于这里环境恶劣,常年风沙不断,气候异常干燥,从古至今,沙埋古城的故事便一代接一代地传了下来。
  据古籍中记载:古时候居住在塔克拉玛干的人们,勤奋劳作,人烟稠密,房屋连绵不断,人们踩着屋顶甚至都可以走到北京去。然而,有一年,不知是由于得罪了老天,还是其它什么原因,那一天,漫天的黄沙从天而降,加上肆虐的北风,黄沙铺天盖地向着人们的住所袭来。这一降,就是整整七天七夜。土坯的墙壁不能承受从天而来的重量,房屋开始倒塌,人们开始四散逃去。可是,漫天的黄沙,究竟哪里才是逃避之地?浑黄的天空下,逃难的人群根本看不清方向,据说许多人就这样被活活地埋在了沙堆下。我推断,这其中大概一半以上的人是由于呼吸困难而被活活呛死的。
  今天,当我翻阅了部分资料,才知道这个被流沙埋没的地方,是一个叫卡纳沁的古城。
  没有人知道那次沙尘暴后,究竟有多少座这样的城市惨遭毁灭。我们只是习惯于凭着自己的记忆,来一点点探求这中间的奥秘。
  虽然我无法确认,沙漠中最大的遗址尼雅古城是否也同样惨遭毁灭,但我知道,在今天,尼雅古城的确已经不复存在。
  1860年,一个叫蒙古马利的英军上尉突发奇想,试图派遣印度人进入新疆和田为英国刺探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掩埋的秘密。然而,他失败了。唯一给他带来讯息的,是一个名叫约翰逊的英国人。
  约翰逊一直庆幸于自己的发现。他先是意外地从一个病死的印度人身上找到一份关于和田古城的记录。接着被割据和田称王的海比布拉扣压作为人质。然而让人意外地是,此间他不仅平安无事,还因祸得福,在被扣压期间独自一人完成了地图的测绘工作,并有幸浏览了和田的一批古城遗址。在和田的大街小巷里,约翰逊听得最多的,当属百姓口中流传的“360个城市在七天之间被风沙湮没”的传奇故事。
  风沙掩埋古城的传说和详实的情报,以及偶尔从约翰逊手中流出境外的一些文物,立即引起了西方探险者的注意。
  无疑,在今天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约翰逊定为中国西部文物流失事件的始作俑者。然而,在140多年前,我们拿什么去惩治一个外国人?难道只是他提供的情报和口实?
  从此,形形色色的西方人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不断地涌入中国,涌入新疆,涌入和田。
  那时,英国人福赛斯,无疑是最想知道沙漠下究竟埋藏着何种宝物的一位外国人。1870年,他亲率一个使团前往叶尔羌河流域(今莎车县),不怀好意地想与另一支侵略队伍搞好关系。遗憾的是,他没有达成目的。三年后,福赛斯又不顾喀喇昆仑山的险峻,硬是带着一支远征队到达和田。在这里,他得到了约翰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信心倍增。然而就在他企图亲赴和田古城寻找珍宝之际,和田当局禁止了他的活动范围。福赛斯彻底绝望了,他诅咒上天为何对他如此不公。后来,他手下的两个胆大妄为的探测者偷偷跑去和田进行秘密发掘,并不辱使命,成功带回了两尊塑像以及金指环、硬币等文物。据考证,这是欧洲人得到的第一批和田沙埋古城出土的文物。
  相比于福赛斯,法国退役军官莱茵斯是幸运的。1890年,他秘密组成的地理考察队进到和田时,顺手牵羊,带走了一尊骆驼陶俑、一个人头陶俑和几张写在桦树皮上的佛教经典残页。
  仅仅就这几件文物,在今天看来,我们并不会觉得损失了什么。甚至于我们的一些考古专家,在今天,对此事也是闭口不提。他们觉得这与敦煌莫高窟丢失的几十箱文物、几辆马车装载的宝物相比,简直太渺小,太不值得一提。然而,相对于当时欧洲的考古热,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一丝的风吹草动,那些热衷于探险的劫略者,就会象灵犬一样,嗅出一丝的气味来。
  终究,和田是难逃劫难了。
  
  
   斯文"赫定闯入沙漠秘境
  
  
  1896年,一个金发碧眼、戴着金丝眼镜的商人出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片废墟中。这个人,就是曾经在欧洲考古界显赫一时,并成功打通中国西部边境的瑞典探测家斯文"赫定。
  历史并没有让我们忘记这个人物。今天,我有幸在一本考古书籍上看到了一张他的黑白照片。照片的背景虽然有些模糊,但照片中的人物却仍然清晰可见:他身着黑色西装侧身站立着,双手抱在胸前,两只锐利的眼睛透过眼镜片露出一丝狡黠的光芒,一头梳理地异常整齐的金发油光可鉴,;除些之外,他的嘴唇上还留着两撇小胡须,让人感到他的探险经历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
  这张拍摄于1898年的照片,显然,是在他两年前从新疆和田带回大批文物之后,到处演讲、四处宣传后的最好见证。有人说这是斯文"赫定一生中拍得最为得意的一张相片。我不否认这样的观点。
  而此刻,当我仔细端详着照片上这个丝绸之路的开启者时,却意外地发现他的嘴角竟露出了几丝冷峻的笑容。
  他是在讥笑一个多世纪前这个孱弱国度发掘古城的能力,还是怀疑这个国家对保护古遗址的力量实在太弱?不,不,这些都不对。他明明是在告诫我们,既然不懂,就让我们来替你们研究吧!
  我的心几乎都要碎了。
  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文明,敦煌莫高窟文化、楼兰古遗址文化、丹丹乌里克以及尼雅文化,这些人类进程中的所有文明,为何总要写上外来者的名字。
  不少到过敦煌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敦煌文化究竟在哪里?伦敦,巴黎,还是东京?说实话,我无法解答。
  然而,仍然有人会问:
  敦煌文化的根在哪里?我想说,在中国,可是,我明显感到自己底气不足。我们有什么证据?难道只是几个被捣毁的空空的洞窟?
  现在,还是让我们把话题转到斯文"赫定的探险历程上来吧。
  的确,斯文"赫定不愧为闻名于世的探测家、冒险家。他曾将关于发现沙漠古城的事情记于自己的笔记中:“关于这座古城的存在,从来就没有一个研究家有过最轻微的预感。”
  很显然,他发现了沙漠古城存在的秘密。
  1895年5月,斯文"赫定第一次组成的探险队拟东行横穿沙漠到达和田河,然而,由于所带水量不足,几乎全军覆没,探险队伍中两死一伤,所带八峰骆驼只剩一峰。
  同年12月,经补充仪器、装备和人员,斯文"赫定又带领着另外六人、三峰骆驼及两头毛驴,向塔克拉玛干出发了。
  1896年1月5日,斯文"赫定顺利到达和田。并在当地发掘和购买古物,获得陶俑、陶器和铜佛像523件,此外,还有大量的古文书、钱币以及基督教遗物。
  斯文"赫定的目的远不在于此。他将所获古物全部封箱装载秘密掩埋后,又于1月14日从和田城出发,东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古城。
  无疑,斯文"赫定是幸运的。这次行程没有因为水源的问题而使他葬身沙海。他第一次在浩瀚的沙漠中看到了象牙房子一样的建筑,一排排、一片片的残垣,断壁以及残存的木桩和木板高高耸立,这——就是丹丹乌里克(形状似象牙一样的房子)古城遗址。
  斯文"赫定激动地叫了起来。他翻身跳下骆驼,扑倒在眼前的古城遗址上。他看着周围断壁上布满着的精美壁画,或站或坐的石膏像,因多年风蚀而外露的木桩,兴奋地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当遗址内开始出现河道、枯树以及众多民居生活的遗迹时,斯文"赫定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所学知识的浅薄。
  他承认,自己不谙中国历史,也不是什么汉学专家,因此,在丹丹乌里克探测的日子里,斯文"赫定只进行了局部的发掘,并从中得到一批纸质文书、石膏塑像及大批木雕等文物,然后满载而去。
  这之后,他的队伍东行克里雅河,然后沿着这条河流北上,最终到达了他终生迷恋的地方——罗布泊。
  写到这里,我已经无需再做过多的解释。从印度至新疆和田,再从和田到达罗布泊、楼兰古城……,这个时候,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地图的人,都会禁不住扼腕叹息起来。
  为什么我们没能阻止他们东进的脚步,却让一个外国人屡屡得手。的确,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一次次掠夺走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此刻,我们却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我一直在苦苦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在一个叫刘瑞斋的知州身上得到了答案。
  当斯文"赫定第一次探险失利后,在组建第二支探险队伍时,时任和田知州的刘瑞斋,这位满清的官员,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竟当面送给斯文"赫定两峰骆驼,并表示愿意支助他完成这项沙漠古城寻宝的活动。
  这在今天听来,会让人觉得多么的可笑乃至可悲。一个偷盗者来我们的地盘偷窃,我们竟然还无微不至给予他帮助。
  这,究竟是国人醒悟地太晚,还是晚清文人的愚昧。我没有理由作答。
  我只是有些恨,恨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否则,我会骑上一匹最快的汗血宝马,扬起马鞭,对他们说,滚出我的国家去!
  最终,斯文"赫定就这样大摇大摆地从我的身旁走过,连同他装载文物的马车,以及刘知州谦恭的笑容……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人,然而,他却披着商人的外衣,大模大样出现在西行探险的路上。这,是我对斯文"赫定所做的最后描述。
  
  
   斯坦因一鸣惊人
  
  
  终于要写到斯坦因了,不知为何,我一时竟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难道这一切,都是由于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太沉或太久引起的?
  十多年前,国内一位叫余秋雨的文化学者曾在一本书中对斯坦因的所作所为作过简要的描述: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敦煌莫高窟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仅此简短的两句话,便将斯坦因作为文化劫略者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很显然,这是两次不平等的交换。斯坦因用他的银元糊弄了一个道士,也以这种卑劣的手段换取了一个文明国度三千多年文化艺术的结晶。那一刻,他不知道,这个民族的伤口正在滴着血。
  的确,在中国西部文化的探测、考古以及文物流失事件中,斯坦因始终扮演着掠夺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
  距斯文"赫定来新疆探险只有四年的时间,1900年10月,斯坦因一行到达和田。同样,在这里,斯坦因考察沙漠古城遗址的计划得到了和田知州潘震的同意。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斯坦因在此期间,还凭着知州的特别手令,四处招募民工,并及时储备了七峰骆驼、12头毛驴,为随时可能出发的探险做最充足的准备。
  这一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八国联军在北京城中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此刻,在中国最西的西部,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掠夺也在悄悄地进行着。
  1900年12月,斯坦因带领的探险队顺利到达丹丹乌里克遗址。在这里,他没有象斯文"赫定那样手下留情,而是毫不客气地将丹丹乌里克翻了个底朝天。在考察的16天里,斯坦因连续组织发掘建筑遗址几十所,获文物150余件。此次所获文物中的吉祥天女、鼠神木板画都曾一度轰动世界学坛,为斯坦因的考古声誉增色不少。
  斯坦因并没有就此罢手,贪婪是劫略者本性,他不敢心就这样匆匆离去。狡黠的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古物,在丹丹乌里克成功发掘后,便当即解散了招募的那些农民,并与自己的一行人马直接前往尼雅遗址。我猜测,他当时也许是怕,怕这些人中有人告密,使他难以成行,于是,他毫无怜悯之情地解散了这些曾无私帮助过他的人。
  1901年1月,斯坦因费尽心机,终于找到了沙漠中最大的尼雅古遗址。在这里,斯坦因一共停留了18天,共发掘出各种文物500多件。不仅如此,斯坦因还先后深入和田的多处古城遗址进行文物挖掘。
  而今,当我查阅过部分资料,并证实斯坦因第一次从中国运送出境的文物竟达一千余件时,那一刻,我竟感到自己周围的空气几乎都要凝固了。
  过去的若干年里,我们总是不大在意那些个曾经被盗的文物有多重要;而今天,当我们有幸去参观另一个国家的博物馆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摆在别人的展柜里,我不知道,这究竟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怎样的心情?是羞愧还是尴尬。
  而现在,我的心里依然流着血。
  我们是知道的,斯坦因偷偷从中国运走的文物远远不止这些。他曾经四次到达过中国西部进行所谓的“考古”,而在每次的考古工作之后,便会有一大批中国的文物从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消失。
  1906年11月,即使在北进楼兰和东进敦煌的行程中,斯坦因仍然没有忘记对和田尼雅古遗址的再次发掘。这一次,他的收获并不亚于第一次。从和田到楼兰,从楼兰到敦煌,这么遥远的路途,斯坦因始终带着得自于和田的文物。即便这样,他也从未感到过艰辛。是呵,身上背负着另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想,他是不敢有所懈怠的。
  斯坦因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劫略者。满载而归的斯坦因在伦敦、印度先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的考古事业使他身份倍增,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先后授予他“巴克格兰勋章”、“发现者金质勋章”,印度政府先后授予他“王国武士勋位”、“考古爵士”,牛津、剑桥的人也来了,并冠其以名誉博士学位。鲜花与掌声最终将他包裹了起来。而此刻,却没有人注意到,在东方,一头受伤的醒狮正在悄悄舔着自己屈辱的伤口。
  1931年,中国西部的大门永远向斯坦因关闭了。
  掘指算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过去一百多年了,可是,每次只要读到这段伤心的历史,我的胸口总会出奇地疼痛。即使在今天,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斯坦因对中国西部文化进行的连续掠夺,是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的,甚至是疯狂的。
  若干年后,听人说,有一位年轻的考古学家得到这样的消息后,一夜之间头发竟全变白了;而今,我们那些可怜的史学家,也只能凭着自己仅存的一点记忆,以及从国外某个国家的博物馆里,偷偷翻印几件值钱的资料,然后来默默填补西部历史中残缺的部分。
  纵使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它留给中国人的那道伤痕,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清晰可见起来。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写不下去了。
  ……
  今夜,我又重新凝视着地图上中国最西的西部,久久都不曾言语。
  我想,在今天,任何一个去西部旅行的人,都不应该忘记“和田”这个地名。
  和田是有理由与敦煌、楼兰肩并肩地站在一起的。一百多年前,它们之间有过联系,而一百年之后,它们之间同样有着联系。
  
  
  
  
   2006年11月22日写于新疆莎车
  

------------------------
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一切皆有规则 Re:西部,往西(散文) 回复时间: 2006.11.29 20:35

    还会有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古玉音韵 Re:西部,往西(散文) 回复时间: 2006.12.07 12:55

    得翻阅多少资料,才可以写出这样厚重的文字.收藏,慢慢整理思路.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frog Re:西部,往西(散文) 回复时间: 2006.12.29 19:30

    好文,值得一读!

回    复    

回复人: 若琳 Re:西部,往西(散文) 回复时间: 2007.10.07 15:17

    你的文学积累好深!好文笔佩服!

------------------------
欢迎光临我的家:文化在线http://www.wenhzx.com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