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吉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林中漫步 收藏:0 回复:1 点击:5832 发表时间: 2007.01.21 16:20:37

金钟文学社


  中央电台有一个节目叫纪录,是一个纪实片,它纪录了一件事的十年前后。金钟文学社是前些天播放的内容,主人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有所思,不说不快。
  金钟文学社在甘肃的一个农村,是由当地几个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建立的,他们还按期出版文集。当初他们的想法是让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有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其中来。十年前刚成立的文学社在他们一人的家中,排版是用手画的,印刷是用最老式的用手滚动的油墨机。其中一个青年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总是唠叨:就喜欢这些,还有好多活没干。但母亲却没有太阻挡他。他们每天要写诗,要讨论,要一起学习。可能是在田间,也会是在放羊的时候。他们维持杂志的出版很困难,最后用开垦荒地打粮充补充资金,可是收成好时也只能补充200来元,赶上收成不好的年份只能另想办法。他们维系得很难也很苦,但他们仍感觉很充实,仍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坚持他们的理想。可是村里人大都不理解,认为他们做得毫无意义。
   十年后,当年那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青年,母亲已去世多年了,为了生存他在上海一家公司打工。工资、待遇要比在农村时强许多,但他在那个环境里显得很沉闷,也很孤独。有时他会和文学社的人联系,打听一下他们写作的情况,问问社里的情形。这些应该是他非常关注的事,其它事好象对他都不那么重要。当记者给他播放十年前的纪录片,他满是回忆,又满是无奈。回忆的是当年生活的快乐、充实,无奈的是生活的所迫不得以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他说当年是很苦却很充实,现在生活得比原来好,但却空虚。最后他为记者念了一首诗,这是一首悲凉、哀怨的诗,一首壮志未酬的诗。
  文学社如今依然坚持着出版,几张桌子,一台电脑,是他们的办公用品。还是那么艰难,还是那么执著。只是社长说人走了不少了,也没有实现当初的想法,原想和大家走到一起,没想到却越走越远。村民们认为他们做得没有意义,他们却觉得象那样活也是没有价值。
  看了之后让我良久无语。在物欲纵横的今天,他们中有能甘愿清贫,执著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也有在现实的无奈下被迫离开的,但他们是一群为自己理想而活的人。他们有追求,知道生的意义,知道活着不是为了这一身皮囊。他们就象落在沙漠里的草,虽然没有雨露的滋润却梦想为这一片大地留下绿茵,虽然艰难也可能实现不了,但他们却为追求而活,宁愿留在这片荒漠中耕耘,也不随风而去。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安多雅·桑夏 Re:金钟文学社 回复时间: 2007.01.21 16:44

    那一种执著,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