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一
公元前213年,中国历史上那次著名的“焚书”的烟焰和“坑儒”的泥尘,至今仍在灼痛着蒙垢着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那时,“士”、“贤”、“客(宾客)”——知识分子,从商鞅、张仪、陈轸、范睢,到后来的李斯,帮助秦国强大了起来,直至统一了中国。可是,统一后的秦帝国,却“焚书坑儒”,不能不让知识分子感到无尽的悲凉和透彻肺腑的心寒!
秦国在谋求强大和统一的过程中是很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在吕不韦执掌权柄时期秦国的渴求、笼络知识分子政策达于顶点。“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秦国曾经网罗了这么一大班子人才,这么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在秦走向强大的征途中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可是,秦统一天下后,知识分子政策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什么呢,原来秦始皇是把“焚书”—-愚民政策,作为维持统治的手段的。因为李斯曾对为什么焚书辩解说:“私学(百家之学)相与而非法教(政府法令),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秦始皇和李斯害怕“私学相与而非法教”,降低了政府的威信;“率群下以造谤”,会在老百姓中造成思想混乱,从而动摇秦帝国的统治。但“焚书”,确实愚蠢之极!对知识分子来说“焚书”固然是一场灾难,因为所焚的书也是全国人民手中的,也就成了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必然招致知识分子及人民的强烈反对。人们既然不能以任何形式谈书论籍,那么,任何讨论研究转播知识就都是非法的了。“焚书”表明,秦帝国在统一以后将从此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了。他们打击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议政(“非法教”),而且是知识分子和知识本身。秦始皇在秦的版图之内大肆推行愚昧主义,其梦想是建立赢氏万世永固的统治。海涅说,“哪里烧书,哪里就会接着把人也扔进火堆。”果不其然,把知识分子爱之如命的书夺去烧掉,岂能不引来纷起的“巷议”、“横议”?好吧,那就接着“坑儒”!“坑灰未冷山东乱”,秦始皇终于在焚书的冲天纸灰里和铲完埋葬知识分子的最后一锹土之后,走到了葬送赢氏王朝的尽头!
二
“焚书坑儒”无一例外是专制暴政的产物,是钳制思想的需要。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焚书坑儒”。1933年4月,纳粹德国当局在报刊上公布了他们要焚毁的德国和外国作家的禁书目录。马克思、爱因斯坦、杰克·伦敦、纪德、左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雷马克、茨威格、弗洛伊德、普鲁斯特……都在那份长长的目录之中。纳粹宣称:凡是“对我们的前途起破坏作用的或者攻击德国思想、德国家庭和德国人民动力根基的任何书籍,都得付之一炬。”5月20日,焚书运动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希特勒青年团员、冲锋队员,举着火炬进发,纵队的首领是柏林大学的著名教授。他们唱着歌,点燃了广场上焚书的火焰。与此同时,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的夜空,都被焚书的火海照得通明!
与秦始皇焚书不同的是,秦朝的士们对焚书痛心疾首,因抗议而被埋葬;而纳粹德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却和纳粹暴徒一起参加了焚书,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最可耻的是,被冠为20世纪哲学大师的海德格尔也站在了疯狂的焚书行列里。他骄傲地眼瞅着马克思爱因斯坦们的书在烈焰中痛苦地蜷曲悲泣焦黑化为翩飞的灰蝴蝶。这位乐于阐述“人,诗意的安居”的哲学家,曾告诫日后他的传记作者说:有趣的是他的著作,而不是他的生平。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生平中这可耻的一页?
专制是怎样把人们的思想愚弄到对它们的荒谬和反动不持任何异议的呢?为什么连海德格尔这样高级的知识分子都没能摆脱集团思维的模式,回到纯粹的个人立场?这是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钳制的厉害,还是知识分子本身的悲哀?
茨威格曾经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16世纪塞维特斯和他的著作被专制独裁者加尔文焚烧的经过:“铁链挂在火刑柱上,并在柱子上和这不幸的可怜虫消瘦的身体上绕了四五周。刽子手的助手在铁链和身体之间塞进书和手稿,……最后,在受难者的额上戴上用硫磺浸透的树叶冠以表嘲弄。……在火焰在塞维特斯周围升起时,他发出了如此可怕的喊声,……火焰立即盖住扭曲的身体。……之后火灭烟散,在灼热的余烬之上,贴近烧热的火刑柱的地方,留下一堆乌黑的、令人厌恶的、烧焦了的东西,……那曾经是一个有思想的尘世的动物,……” 多么恐怖,多么残忍!思想者成了“胶状物”!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悲剧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真是人类的耻辱啊!
宗教裁判所也“焚书焚儒”。铲除异端,消灭“邪恶”,宣传信仰,培养道德。据说这就是教廷的理论。在这样血腥的理论之下,手握真理的布鲁诺也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在罗马鲜花广场同样被残忍地变成了“胶状物”!
三
秦始皇和李斯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书可以在专制暴政下变成灰烬,但书却是永远也烧不绝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这话说得不对。吴广是读书的,不然他就不可能在鱼肚子里“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刘邦虽然不读书,但他手下的张良是读书的,圮上老人曾把兵书授给了张良。项羽也是读过书的。他叔父教他“万人敌”,那“万人敌”是什么?难道不是兵书?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秦始皇弃绝宾客,项梁在家豢养宾客;秦始皇焚书,项梁却在讲授兵法。孔子八世孙孔鲥,当焚书令下达后,他说要保全家里的书籍以待“来者”。秦始皇的王朝里“指鹿为马”,说明焚书导致的愚昧只在朝而不在野。这个残暴的帝国畏惧知识,畏惧知识分子,畏惧人民群众掌握知识,实际上是在给他的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热爱知识的反面教育课!等到大泽乡起义开始,隐于民间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就如怒放之春花,“更行更远更生”,又如涓涓之溪流,汇入了反秦的滚滚洪流之中。项羽也好,张良也罢,埋葬了秦王朝的那些人的胜利,实在是知识和智慧对愚昧的胜利!
当秦朝要焚书时,他们公开的理由是为了避免“私学相与而非法教”;避免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
当柏林广场焚书的火焰高高扬起时,纳粹宣传部长说:“清除有传染危险的霉菌是必不可少的”;犹太和知识分子的帝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灰烬中一种新的精神诞生了,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
几乎一切统治者在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是以国家利益或人民的名义。秦始皇是为了他的国家,纳粹是为了他的人民,教廷也是为了他的纯洁的信徒。他们的罪恶就在他们崇高的理由下得以完成,以致追随者如李斯如海德格尔竟不以罪恶为罪恶。
罗马教廷焚毁异端的著作时,一名旁观者对拨弄火堆的修道士嘲弄道:“若路德的书的灰烬吹入你眼中,你就会看得更清楚了。”
不管统治者怎样为他们的可耻行为寻找美丽的借口和漂亮的理由,人民群众是欺骗不了的。余烬下面必有烧而未死的知识的种子,一经春风的吹拂,便会重新发芽生根生长开花结果,结出美丽的人类智慧之果。
降低人类的智慧是最大的罪孽;钳制人们的思想永远是徒劳。
2003/10/5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统勋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07 19:37 |
|
防民之心古之尚不可成功,更况今乎!天下者,民之天下而。谁违背了这个基本的法则,等待他的就是失败和历史的耻辱柱!
|
|
回复人: |
西木歼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10 10:33 |
|
我强烈呼吁,你的文章能不能再向前走一步!
就一步!
一步之差,明晦大异,价值大不同。
|
|
回复人: |
梅骊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10 12:08 |
|
西木歼先生,你好!
你读懂了我的文章,感谢你的厚爱!我很理解你的呼吁,但我只能适可而止,为了网站,也为了我自己。
再者,我也知道读者是会联想的,他们知道举一反三,连类比较。^_^
|
|
回复人: |
姜辛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24 01:59 |
|
呵呵,我怎么想到了毛老先生了,他人家更是知道举一反三的:)
|
|
回复人: |
姜辛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24 02:02 |
|
梅先生这读史系列的四篇我都读完了,等着读续篇,请继续哦:)
|
|
回复人: |
罗先德 |
Re:“焚书”的火焰——读史偶得(四) |
回复时间: |
2003.10.25 00:01 |
|
作者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现实意义。几十年来,很多文人只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融于对古文化的研究。现在毕竟不是冬天,能够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已经很不错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