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胡杨乡人 收藏:0 回复:12 点击:6775 发表时间: 2007.03.15 00:34:33

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初春的北国,人们在“暖冬”的蛊惑声里悸动着,悄然抖落掉臃肿的冬装,一整个春节的丰盈伴随着两场细雨的降落,翠色裹挟下温情早已膨胀了数个夜晚。雪和冷,似乎真的已经走远。
  
  当粉色的希冀慢慢泛遍大街小巷,人们游移的目光开始在枝头找寻芽苞的时候,被惹恼了的天空再也憋不住了,酝酿好了一次严厉的惩罚,以纠正此前满世界的嘴巴对这个冬天的漫长误读,从而澄清谁究竟是这个世界时令的权威发布者。
  
  春节后的这个周末依旧是不平静的,人们慢慢品尝着饱满甜腻的汤圆,在唇齿味蕾的满足中,为这段民俗的浓情划上一个如汤圆般圆满的句号,然后淡定地面对一个个或远或近的日子,归于灰调子的拥挤和浮躁。媒体依旧聒噪着,又在咀嚼节后春运的酸甜苦辣,并没有破译出天空的阴谋。阴沉的天空于午后便明晃晃抖开了蓄谋已久的惩罚。迎风走不动,雪片水平飘。狂风夹着大雪,肆虐地抽打和掩埋了半个东北。当地面的一切交通设施渐渐瘫痪下来,媒体奔走相告,发布着灾害形成的过程和程度。翌日清晨,人们无奈地伏在窗口,在暖冬和阳春这两个概念间冷静思考的时候,媒体又争相导读,将此确定为对56年前那场大雪的摹写。它总能适时给无望中的人们塞进来一个嚼不烂的噱头,像一块劣质的橡皮糖,说不清什么味道。
  
  真的无法使目光穿越56年,那时还没有你我,也没有这么发达的媒体。人都在拒绝平庸和平淡中渴望亲历大事件,假如历史真的是将这一天做了复制,物是人非,就权当为着促成我们今生那夜独特的相守,着意留下的伏笔。
  
  这场大雪是自南向北依次降落的。我这里的雪是晚一天后才下的,充其量算场中雪,只是那风刮得委实令人恐怖。清晰记得辽宁降雪的那个夜晚,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子时的天象非常奇特,窗外山坡上灯火渐次隐没后,混沌却高远的夜幕里,有幽兰的极光倏忽闪过,预示着天气要变化。那个晚上,沉浸在屈服于“路比脚长”的惆怅里,我还盘旋于“网络地图”上,绞尽脑汁地选择那段还未成行的假期该着陆的城市,红灯闪过后,光纤里传来一声无奈的啜泣,那无法入梦的惊恐瞬间便弥漫了千里。从那一刻开始,掌心的温度升高,我又听到了自己的血液在急速流动,充血的眼睛洞穿黑夜,心却已经跃马南下,踏碎千里雪障,去奔赴一场天灾中的救赎。极度痛彻时最渴望血性的冒险。送去的哪怕只是一副肩膀,让酣梦偎靠这份踏实,将脊背迎向风雪,还这暴虐的天气一声雄性的嘲讽,也了了这份钝刀凌迟般的牵挂。
  
  想56年前或者再往前,洪荒中,人于莽原上,策马西下凉州,日行八百里后掬一碗烧酒,黄尘中回望那冲破的重重兵阵,道道碍阻,禁不住狂笑。那时的人能够,马也能够。需要的或许只是一捆柴草,一袋粮食。现在,人不能,车也不能。千里的路程,人却只能无望地企及,阻碍的除了这并不足够大的风雪,到底还有些什么呢?
  
  天不绝人,一切都会过去,我们笃定于这样的信念,从而扼杀冒险。在与自然的长期较量中,人们早就学会了控制欲望。天气无非和人开了个近乎残酷的玩笑,三天后,当太阳并不惶恐地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一场天、地、人三者的闹剧便进入了收场的尴尬境地。洒下的无论是雨还是雪,天作为始作俑者,都是最终和最彻底的清道夫,历来都推脱不掉责任。空前窘迫的却是地上那些此前畅行无阻的道路,还有霸气十足的车辆。好在是个周末,城市的秩序,秩序下的城市,惩罚无处不在。
  
  足够温暖的阳光重新鼓胀了人们的欲望,喧嚣中的城市,开始淡忘那夜的惶恐。人们慢慢充盈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去,在目的地之间小心行走。于是,我们就从网上见到了记录这场灾害最典型的《鞍山几十万人徒步上班》的图片,真的感谢这位摄影师,透过这张图片,关心这场雪灾的人们读出的信息会更多。我只是觉得对人的承受能力,天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误读。
  
  阳光并不能帮助人们迅速走出被封堵的状态,其实最会嘲讽这天气的,当属人们的手脚,原始却无所不能。
  
  停止和瘫痪只是一时,科技提高了效率,主要街道很快便被清扫。城市里的人们依旧按照归属,借助被机械彰显了的能力,各自并入社会秩序的不同层面中。于是就有了快慢不一的节奏,远近不同的目标,大小各异的职位。就象是空中远翔的鸟之与山野短飞的雉,于自我驾轻就熟的领域或者平和或者浮躁着。媒体的信息比雪灾令人骇恐,大雪后几日,人们就在忙碌中开始了淡忘。背负过多,便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这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最在意的。这并不是误读。
  
  城市和农村最主要区别,似乎还是居住方式的不同。城市立体的楼房从单位面积上讲能居住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越来越多的车辆依赖越来越宽阔的道路,道路就成了城市秩序和效率的依托,也标志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城市良好的秩序充满着音乐流畅的美感,也彪炳着管理者的政绩。在这个过程中,鞍山以北的那座省会城市,雪灾后率先做出了停课、停止上班、私家车停止上路的决定,保证了近千万人口在这几十年不遇的雪灾面前,以最消极的方式形成了最积极的应对秩序。道路的零效率恰似一个休止符,此处提示人们的该是思考。
  
  于是我开始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氛围,门前的雪可能被他人扫净,“人定胜天”的红旗一插,呼啦啦路开场清,人们热气腾腾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心理的舒坦。那时候人是单位的,是“公家”的。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单元,但总能形成一致性的群体力量。灾害也时有发生,但似乎是强心剂,自然就会有人过问米袋子、菜篮子,检修水、电、暖。现在能电话问候的一定沾亲带故,单位和“公家”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属于新闻事件。多亏类似的自然灾害56年一遇,对抗御天灾的应对性准备,似乎我们都存在着致命的误读。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0年,震后埋葬了几十万无辜的死亡者。天灾诡秘异常,对自然的误读永无止境。只是对社会和自身的抗御能力误读少些要好,免得临时抱佛脚,手足冰凉,这也易于激发我们灾害面前行为的主动性。生命毕竟是最为宝贵的,却很脆弱。
  
  那些跨越历史的人,对天气和自然有着异常的敏感。上个世纪中叶的寒冷和贫困,留给了人们的记忆深刻,无法使对比的思维摆脱主观的情感因素。看来不是暖气、貂皮和丰富的餐桌使我们对冷的感觉麻木,后工业时代无处不在的污染注定要使地域的自然史改写。祁连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在融化,于是,我们真的对日渐沙化的草原,悄悄退却的湖海,不断降低的水位充满着惶恐。转眼几十年,河里无鱼,山上无树,赤道北移,全球变暖。冷眼看这个星球,一些细微的变化真的叫人担忧。更叫人担忧的却是自觉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时下的重视,也仅仅是上升到媒体呼吁的层面,可是欲望促使人需要的更多,这才是环境恶变最根本却也最可怕的动因。面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对生存条件的误读似乎一点都不少。
  
  误读无处不在。暖冬与否,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重要。眼下这里漫长的冬季才有一点要离去的端倪,离江开山绿的春天还很遥远,再有几场前几日那样的风雪一点都不稀奇。记得前年的四月中旬,还雨雪交夹地下了一夜。去年的“五一”之后,带岭北侧的山坡也还被洁白的雪覆盖着。等不及大雪消融,便匆忙写下此篇文字,只是回味一下从南至北的这场大雪,还有这段落雪的日子里浓情的热线相守。
  
  希望下一场大雪也在56年后,还有那些融融的情愫,灰线千里,约定好下一程的陪伴。那时刚好百岁,忐忑中去想,唯望基于的这个数字最好没有被误读。
  


热点.胡杨论剑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雁字云笺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5 01:35

    误读两个字,提示社会是否走进了一个误区?
  
  一是:盲动与无动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二是:公有与股份转化的底标保质问题
  
  这场大雪不知将误读按揭到何时?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十毒散人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5 11:35

    问好。
  
  此文堪称佳作,十毒嘴拙,但是也来品论一二,不会说别的,只是“喻”的很好。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5 17:49

    致灾因子——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天书。而承灾体——人,误读在所难免。而误读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由于人们急功近利、情感淡薄,社会链条逐渐被腐蚀!
  
   怀念那种:历经苦难不倒,屡遭坎坷不屈,灾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民族凝聚力!有高度的一篇文章!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戈壁红柳912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5 23:47

    飞雪的质地!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美灵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6 07:47

    误读,还请胡杨师见谅!
  点击此文细读,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这种种的误读,带来的种种“灾难”,无论泱及的是人,是社会,还是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个生存的空间。
  亲身经历并实实在在感受着,于是有了无限慨叹,回首曾经的过往,惊人相似的历史轮回里,将误读的涵义早已阐述得一清二楚,只是呢?只是前进的脚步里,更多踏响的是对前方五彩缤纷炫丽世界的急力追逐,而有意识地停下来,驻足回首观望,冷静思考,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零的回转。
  不可认知性让误读无处不在。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将这个生存的空间里的全部解读得清清楚楚,于是由误读而衍生了缝隙、矛盾、生分、嫉恨、疏远、叛离,甚至是反目成仇,以敌我的对立憎恨面对,并于言行中以自有的执着将此贯彻得至始至终。误读害人,并波及到人所能触及的各个方面。
  想想,有时误读就如一层弥漫在眼前的雾,成为彼此增进了解、达到共识、成为友人知己的一道障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但我想,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误读的有益性。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还是人与人之间,因为不可认知的互相性,不同反映的多样性,不能相等的差异性,才有了内容多种多样的生存意义和追求方式,直接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对个体对他人的处世处事态度好恶之上。而因为误读的存在,给了人们一些因为解开误读这层迷雾见晴天的机会,有了走近时的喜悦,真诚,继而内心产生珍惜的厚望。有时,会因为误读的存在,才会有云开雾散的美丽。当然,误读还是少或没有为妙。当然,没有是绝不可能的,有才是正常的。
  误读无处不在,但愿我们都能一一解读它。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江南鬼火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7 20:08

    才疏学浅的我,确实读不懂你的文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池秋梦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8 00:53

    下雪本是平常事,可是超过人们的想象的量的时候不免怀旧,不免感叹,文字跨越时空的讲述,使人思量不已.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燕过留香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18 16:42

    "人都在拒绝平庸和平淡中渴望亲历大事件"
  
  这句话说得很对,当我在网上看到《鞍山几十万人徒步上班》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我在鞍山,可以亲历这一切,可以亲历那种从深深的积雪中拨出腿的感觉,可以见证那么大的一场雪,该有多好!
  在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去想如此之大的这场雪给大家带来的不便等等问题.

------------------------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眼光中拥有你我;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俩心的交流。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20 01:29

    整整这一个冬季,我都在这里虔诚地祈雪,你却在那边的狂风暴雪中评判"误读" ~~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镜中的安娜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21 10:51

    胡杨的文字总有一股气势,带着对生活很深的感悟和见解,于细腻中见真性情!想起你调侃我的那句:胡杨是绿色的环保的,常常在不经意中想起,从中也品出了胡杨大哥的智慧和幽默!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郑*重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24 13:11

    感悟很深啊!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张瑞军 Re:误读,间接亲历的那场大雪 回复时间: 2007.03.31 09:47

    同感!
  但愿我们少做些让大自然报复我们的事,地球只有一个!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