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 士兵还有什么?[转载] |
死神很象一个贪婪的农夫,而战争就是他丰收的秋季,士兵的尸体会象割倒的麦垛一样躺满广阔的战场,死难者的鲜血会象无尽的乳汁一样流淌,浇灌着那似乎无边无际的沃野。
赤裸裸地面对死神那把锋利的镰刀,士兵们除了信念,除了欲望,除了技能,还能有什么呢?
也许你不会想到,无论古往今来,此时士兵们拥有的还有另一样披坚执经的武器,那就是歌声,关于爱和真挚情感的歌声。
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发生的战争里,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是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的一次,而对阵双方的土兵几乎都是唱着歌儿走上疆场的,他们唱得最多的不是进行曲或队列歌曲,而是爱情歌曲!
至今仍然久久回荡在许多苏军老战士耳畔的,恐怕就是那首著名的《喀秋莎》了。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这首歌已经诞生两年,却很少有人传唱,可是突然有一天,这首歌象长上神奇的翅膀,飞进了每个苏联人的心头。
那是在1941年的莫斯科街头,父老乡亲们正在欢送近卫第三步兵师的官兵上战场,他们要去的是第聂伯河防线,几乎人人都心里明白,这是一场注定有去无回的送别。
望着士兵们那些年青的脸庞,莫斯科一所纺织工业学校的女生们突然唱起了这首歌: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
……”
不少第三师的官兵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但他们都被歌曲那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打动,更被这歌声里飘逸出来的真情感动,他们唱着这首歌走上前线,一个月后,全都倒在第聂伯河那道血染的防线上。
但这首歌儿并没有被击倒,反而迅速地随着战火在飘飞。在飞驰的坦克上,在颠簸的军舰上,在游击队的营地里,在后方的工厂里,人们唱着它冲锋陷阵,用它为新发明的火箭炮命名,又唱着它踏过国境,把红旗一直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
无独有偶,此刻在阵营另一方的德国军营里,也有一首爱情歌曲在广泛流传,它就是被后人称做“永远的《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的曲调和意境都是忧郁伤感的,它的歌词由一个初上战场的年青军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描写了和恋人在军营的大门口默默地告别的情景: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
这首歌1941年由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播,立刻倾倒了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纷纷要求重播,短时间里就风靡了整个德国,前线士兵流着泪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唱,以致弄得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大发雷霆,不仅下令禁止播放,还把最先演唱它的女歌手给关了起来。
可是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歌曲有一种超越国界的能力”。这首歌不仅仍然在德国士兵中流传,而且还超越国界和阵营,得到了英国士兵和苏联士兵的喜爱,以致出现了英国版和苏联版的《莉莉、玛莲》。
不知是由于国情还是民族的原因,我国士兵高唱的战地歌曲,大都是激昂高亢的爱国歌曲,在“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抗日战争时期,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当然,也有忧郁伤感的,如《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却很少有如此缠绵的爱情歌曲。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才出现了《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
最近网络上有一部虚拟军事小说十分脍炙人口,那就是《夜色》。小说作者构想若干年后,由超级大国组成的反华联军对我国发动罪恶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对其进行了顽强的反击。青年作者很有才华,对现代化战争十分熟悉,小说情节惊险刺激,博得网上一片叫好声。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十分感动:那是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时刻,一群处于逆境的我军速战士要对占领阵地的敌人发起殊死反击,这时一个女兵带头唱起了《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翻
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
歌声里,士兵热血沸腾,群情激昂,胜利下红旗在飘扬。
读着小说,我欣慰地想到,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伴随我们的士兵走上战场的仍然是歌声,那些飘逸着正义与人间真情的歌声!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