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竹西村人 收藏:0 回复:2 点击:5851 发表时间: 2007.04.29 16:07:41

因为风的缘故


  因为风的缘故
  
  对于曾经钟爱诗歌、现仍难以释怀的诗歌爱好者而言,见到诗人洛夫尤如当今的粉丝见到自己的偶像影视明星一样,扬州蓝天大厦二楼会议室挤了近两百人。
  哦,恍惚间我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久违了,这样的场面,还有这么多人来只为听一位老人谈诗。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洛夫和余光中、纪弦等人在台湾大张旗鼓地发起新诗的现代化运动。他们狂热地接受西方的手法,甚至喊出“诗是横的移植,而不是纵的继承”的“全盘西化”继而再到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传统的道路。现在已七十多岁的洛夫,慈眉善目,我们已经无法分辩当年那个二十出头的书生的影子了。
  谈及当年,洛夫感觉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染透了,他并不承认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回归传统”的变化,他说用“回眸传统”更确切。尽管他早年的诗:“意象奇特,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曾被人称为“诗魔”。
  洛夫说他一生两次重要的转折和迁居有关,一次是十九岁那年从大陆去台湾,一次是六十八岁离开台湾定居北美加拿大。第一次迁居使他对故土有刻骨铭心的相思。有《边界望乡》为证: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而第二次迁居使他避开了窒息的政治空气 。2001年,他写出3200行的长诗《漂木》,“漂木”的意象和华人在海外的漂泊有关,也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有关,诗在华人世界中引起巨大反响,对洛夫来说,诗的创作是意象语言的创造,更是一种人生价值、境界和生命内涵的创造。
  
  诗的继承与创新是洛夫谈得最多的话题,从楚辞、唐诗到当代的诗,诗的形式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中国诗歌特有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象征!”。赋、比、兴只是一种手法,不是本质。诗言志不言而喻,诗最关键的是境界,其次才是语言。洛夫认为,诗是小众化的东西,是诗人的心灵感受,表达的是诗人的生命观。他认为诗的主要功能是审美,诗并不该承担道德的责任,但审美本身就是道德。
  近三个小时的座谈,洛夫带有湖南味的普通话不徐不疾,而他夫人一直坐在他的身边,不言不语,只有会意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即将结束时,洛夫才告诉大家,那天是他和太太结婚四十三周年的纪念日,他要朗诵一首诗献给他的夫人。那首诗收在他的诗集《葬我于雪》中,是名篇《因为风的缘故》:昨日我沿着河/漫步到/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潦是潦草了些/而我的心意/则明亮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赶快发怒,或者发笑/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然后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因为风的缘故 回复时间: 2007.04.30 08:10

    欣赏,向你学习!

回    复    

回复人: 落花风 Re:因为风的缘故 回复时间: 2007.04.30 16:17

    和睿智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睿智。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