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2007-7-23晚8:30,与静谧港湾、爱晚亭相约,进行一次文学探讨)
徐博达:港湾,谈谈你的阅读吧,书在你的生活中到底占了什么地位?
静谧港湾:大的方面,我还是偏重文化的。在那篇《书之于我》中,我已经说过不少。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而且似乎愈演愈烈,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苏大学士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我来说,居所有没有竹子并不重要。但手头没有了书看,那对我就不啻于灭顶之灾了,简直就是一种摧残。你问我书是我的哪一部分?嗯,得想一想了。
手足吗?不是。但有那份手足情谊。 股肱吗?也不是。但感觉没有了书,会比没有了股肱还要不自在。 眼睛吗?不是,但没有书,目光就不会那样明亮、看问题就不会那样尖锐犀利。 大脑吗?也不完全对。书,是精神的食粮,是生活的奢侈品,是大脑的内容物,是电子计算机的软件,是一个人的思想可以熠熠发光的能源,是让你的精神可以馥郁芬芳的根本,是让你的语言光芒四射的那份不可或缺的光环……
我的藏书,总共已经有满满的六柜子了。内容很杂,粗粗罗列一下,大约涉及历史、人文、天文、地理、旅游、建筑、科技、探险、文学、艺术、音乐、美学、医学、宗教、外语、经济、管理、围棋、桥牌、心理学、社会学、书法碑帖、美食烹调等等,呵呵,不下几十种吧,其中,文史类的居多。包括古代史、近现代史、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名著、古文字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汉赋、五行八卦、文学理论、历史地理、古代建筑等等。此外,还有不少工具书。
读书最好的时间是在晚上十点以后。白天的一切杂务事,在这个时间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留下的是整段的时间块,可以用来读一些需要连贯阅读的东西。这个时候,最好是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每读一本书似乎就是在聆听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品味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的壮阔波澜。读书,又象是在静静地品尝上好的西湖龙井,闭上眼睛,慢慢体味那无尽的回甘。
我说的文化,覆盖面还要深广一些。我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很多地方做得还很不够。对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像我们自己感觉的那样,了解得那么深,那么透。晚亭不是我的第一个学生。此前,我有不少的学生。其中的一个是一位美籍华人。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我有机会,作了他的中文老师。教材是我针对他的具体情况自己编的。编的过程中,我发现:他需要学的东西,竟是那样的多。我给他讲中文的语法,但讲得很少。更注重的是口语。但即便是口语,也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一旦涉及到文化背景,这话题便源源不断的从我的脑子里涌出来。在我的自编教材里,涉及到了口语、成语、语法、词汇、对联、故事、诗词,甚至绕口令。教材尽量生动,让他学起来有兴趣。但我发现,在教他古诗词,特别是成语的时候,竟是那样的难!
爱晚亭:这些确实不好理解。一个在外国长大的孩子,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不可能知道很多。中国的许多成语都是有故事的,而且是与中国历史及古典文学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不是有本成语故事书么,你可以先让他看看那个。
静谧港湾:后来,我到书店去买了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书籍,看到教材里竟然有那么多我以前还不知道的东西。我真的觉得脸在发烧了。在外语大学,我们让那些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作为中国人的我,竟然不知道!比如,关于汉字的来源与解释等等。
后来,我作过一些深入的思考,给自己拔高地说,就是我应该让自己做到让一个外国人站在我面前时能够毫不含糊地说:你的确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在研究这些字的过程中,我又触类旁通地学习了其他很多东西。每个字,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推衍开去,就像是滚雪球,慢慢的,这雪球在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了。
爱晚亭:是的,许多文化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知识的广泛性与专一性有时是可以统一的。尖字就是这样的,上面一个小字,下面一个大字。以大而广为基础,然后才能小而精。基础要广,广以后才能专,基础不广无法专,即使专也达不到深度。
徐博达:晚亭,谈到造字,我建议你读读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本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其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将文字的功能提到了非常高的地步。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乃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诉。
无文不成书。没有文字,没有书籍,没有书读,想想,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王小波在《寻找无双》后引用了奥维德的一句话:“ 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 还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在人类的创造中,没有什么比文字更美妙的东西。在诗人眼里,没有什么比文字更值得骄傲的事情。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港湾属于广采博纳的一类,对文化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兴趣。而我则倾向于广泛涉猎,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钻研。人的时间和生命都比较有限,容不得我们分太多的心。爱好可以广泛,学习则该单一。
书有伪书,史有伪史。书可信,不可全信。书可读,不可全读。历史里,起码有40%的水分,不挤干,怎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过分尊经重史,一个人的思想起码死了一半。
爱晚亭:是的,学与问,学与思应该同在。《问道》中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问,学问,当边学边问。不学而问,问也是空问、虚问。无问而学,得到的永远只是表面的东西。便如浮萍,虽然有根,却不坚牢,风起辄动,随波逐流,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只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松树,立根坚牢,孜孜以求,才能不怕风吹雨打。
那么老师,你认为什么书对你的影响最深呢?
静谧港湾:《庄子》,《孟子》,《论语》,《道德经》。《庄子》里面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井底之蛙,鲲鹏展翅,庄周化蝶,恐怕都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最让我觉得蕴涵无限机巧的是知鱼之乐。惠子与庄子,两人是好朋友。路过水边,庄子忽有所感:“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又岂知我不谙鱼儿之乐呢?”里面的故事很多,我不能一个个的讲。总之,他很睿智。我感觉,古人的思想,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不只在于时间的滞后,也在于环境的改变。
爱晚亭:当然了,所以现代的人永远写不出古代的诗歌来。
徐博达:写得出形,写不出神啊。现在的山水,哪里还有以前的灵气。
静谧港湾: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没有柏油马路,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汽车、电视、飞机、火车。因而,他们的思维,可以相对集中地专注于思想的方面。我们的先辈们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影响。只有那些以汉字为表现方式的竹简、书籍等等。那时候的自然环境,比现在要好千百倍。 我一直相信:古人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才是最贴近自然的,最淳朴的。陶渊明可以归田园,他确实有归田园的条件。他随便找一块处女地,开荒就是了,现在,行么?
爱晚亭:呵呵,那倒是的,人在得到的同时,也总是在失去么。但社会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师以为老、庄有何区别?同样是对自然的理解,老子、庄子和陶潜有什么不同呢?
静谧港湾:老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他的思想的精华,集中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里。他的最根本的思想便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观点,主旨在于治国。 庄子则在于治事,治人。老子以无为的方式,以求达到治国的目的,大处治国,小处治事。庄子则相反,小处治事,大处治国。 殊途而同归。庄子看问题,是从庄子自己的那个特定的角度。一棵大树立在路边,木匠师徒路过。徒弟指着那树,告诉师傅。师傅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徒弟问为什么。师傅说,那么大的一棵树,生长在路边,一定是不成材的。 对于木匠来说,要的当然是木质好的。正是由于它的不成材,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因此,庄子的思想,在很多时候表现为超然物外。以这种超然的方式,保全自己,达到修身的目的。说到古人,不能不联系到他们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政治因素。
老子与孔子生活的大年代为春秋末期。老子是河南人,孔子是山东人(现在的地理概念)。周的统治能力日渐衰弱。孔子较老子生活的年代稍后,更有机会看到其衰落的迹象,体会越来越深。老子西出函谷,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积极地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流亡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而陶潜的生活年代要靠后很久了,大概是800年以后的事。东晋末年,战乱频仍。战乱的年代,人们追求的东西,与和平时期大相径庭。论官职,老子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相当于司法部部长兼公安部长,而陶潜则只是一个彭泽县令,处级干部。即便是陶公完全承袭了老子、庄子的思想,他自己也不可能有能力去实现那种理想。 再者,老子、孔子,是国家公务员,是在他们在职的时候,便有了名声。而陶公则是在卸任以后才出了名。陶的名声在文学,老子,孔子的名声在思想。关键在于,陶的文学当中,掺杂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这便使得他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位诗人,而成为我国的田园诗的鼻祖。
徐博达:“关键在于,陶的文学当中,掺杂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这便使得他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位诗人,而成为我国的田园诗的鼻祖。”这句分析得好。不过也要跟当时环境联系起来。魏晋之乱,尤胜春秋。非远祸不能全身,非佯狂不得全志。参阅《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一生口不臧否人物,是以能在魏晋那样的文人乱世保存下来,但在其内心中,该有着辽阔而深远的悲慨吧。所以陶公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制约。
静谧港湾:陶公身处那样一种地位,他能怎样?守拙归田园吧。论思想,他比不上老、孔。 论文学的成就,他在老、孔之上。思想上,他对老、庄有继承性,但绝不等同于老、庄。更多的,他偏向庄子,陶的最大成就在田园诗和那篇《桃花源记》。老子的思想根基,在于他还是要治国的。 而庄子的志向则在老子之下,陶则更次之。在月亮边上,永远也显现不出星星的亮度,即便那星星的亮度是月亮的千百万倍。
(夜色已深,看看时间,已近11:30,约定明日再会。)
(2007-7-24晚8时,讨论继续。)
静谧港湾:昨天,我提到过,我的读书是滚雪球式的。 诸子中,庄子,孟子,道德经,论语,是应当精读的。但这些书,读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古文功底比较差的人。一般的读者,还是读有注解的或白话的好些。但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那种精炼的文笔了。《史记》中的世家部分,应当精读。当然,还有本纪 。可以不通读,但其中几个重要的人物,是应该记住的,甚至包括他们的言行。其实,学校的课本里选了《陈涉世家》,我倒觉得纯粹是出于政治教育的需要。列传中的几个重要的人物,也应当精读。选那些知名度高的读,就可以了。历史上,知名度高的,一定有他高的道理。他们做事的规律,就是历史前进的规律。仔细揣摩今天发生的事,没有一件在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举个例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得了天下后,大开杀戒,后世效仿的,大同小异,不乏其人。一朝天子一朝臣,领导换了,领导班子必须调整。为了争权,不杀人怎么行?为了做成一笔买卖,不丧失良心,怎么做得成?
我不喜欢读大部头的书。长篇极少读,小说以短篇为主。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喜欢读散文,杂文。
爱晚亭:长篇有长篇的妙处,其思想理论可能更系统。正如人之五指,有所长,亦有所短。一朵鲜花,装扮不出春天,万紫千红方是最美丽的春色。任何文字都应该是思想的载体,只要有思想,就有其存在的价值。老师喜欢散文和杂文,那散文的好处是?说说好处,你感觉到的好处。
静谧港湾:散文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最恰当的方式。形式多样,不受拘束。写景,写情,写意,都很方便。写景,都是铺陈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其实,在古代的散文里,这种现象俯拾皆是。《岳阳楼记》这是最为典型的了。前面说了一大堆,便是作铺陈,待得铺陈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调动起了自己的那份激情,到了不说不行的时候,水到渠成,推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那才是这篇文章的精髓。但这铺陈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我的观点,思想的经典作品,哲人的成名之作,宗教的初始典籍,各学科的鼻祖作品,都应列入精读的范畴。此外,文学方面,在古代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都应精读。
爱晚亭:那个《滕王阁序》肯定也是的吧。
静谧港湾:我再谈谈要精到什么程度。就以这篇《滕王阁序》为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只讲开头这几句,当时王勃随父返乡,路经洪都府,刚巧赶上了一件盛事,就是滕王阁的落成典礼。主人事先已经准备好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洪都府尹未来的女婿,文章也是不错的。当时的王勃,年纪轻轻, 还没有什么声望。主人在仪式上先客气了一下,问:在座的哪位可以为我们滕王阁的落成写篇序啊? 大家都知道主人的安排,谁还会找事儿呀。唯独这王勃说:好,那我就试试吧。 主人听了很不高兴,又不好说什么。就回了房间,让外面的人笔墨伺候。写一句,往屋里传一句。头一句,便是这豫章故郡。里边的人听了:废话!这南昌以前叫豫章,大家都知道的。外面又传来一句:洪都新府。嗯,对仗还可以,现在叫洪都府,没错。接下来的一句,主人可有点坐不住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分野,洪都府正好位于翼和轸的位置。南昌的北面有庐山,南面有衡山,这里刚好是两座名山的衔接部。 再后面的,我就不一一解释了。总之是妙语连珠,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最后大家都服气了。以后有机会我再单独讲这一篇吧,里面有很多典故的。刚才讲的是从字面上和背景上,对文章的解读。还有文字研究上的。汉字里的耳刀,有左右之分。在左边的,表示的是悬崖边,或上坡、坡道的意思,如:陟,陕,险 。而右边的耳刀,则是邑的变形,与城市有关。如:鄄,都,郯,郏,等等。郡这个字,就与城市有关,它是形声字。右边是形,左边是声。但君字,则是会意字。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尹,是一只手拿了一根棍子准备打人的形象,这种人,称作“尹”,是一种官职,比如,开封府尹。但下面加了一个口以后,便是会意,是指:既要用手打人,又要用口说人的人,这种人叫做“君”。对文字本身有了理解,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文字后面的思想。一篇文章,理解到这个深度,基本够用的了。
我觉得,作为精读的文章,应当深入到这种程度。应当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经历,文章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思想,文章是如何吸引人的,里面包含的知识有哪些,我们应该记住什么,还有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 特别是这篇文章的后面涉及了很多的典故,比如:牛斗之墟,陈蕃之塌。还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故、成语:命途多舛,叨陪鲤对,盛筵难再,各倾陆海,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呵呵,太多了!还有渔舟唱晚,这已经是一首名曲的曲名了。这样的文章,就是应该背下来的。
还有一些经典的短文和启蒙的东西,是应当精读的。比如三、百、千、千,特别是千字文和千家诗,都是应当背诵的。里面涉及的典故,都应当清楚。
我上面说的这些,都属于精读的范畴。其他的应算作泛读了。根据个人的爱好,自己调剂好了。我总以为:人应当花一点时间,切实考虑一下自己应该走什么路的问题。你如何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你要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如果你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了差距,你该怎么办?如果清楚了这些东西,我想,他也会明白,什么时候,自己应当补充哪些方面的营养,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了。
徐博达:关于文字的美,我想听听港湾的见解。
静谧港湾:文字的美,其实前面已经涉及一些。一,少说或不说粗话、俗话、废话(因文章本身需要,则另当别论)。二,注意引经据典,但要做到不留斧凿之痕。三,注意修辞手法。四,讲究词要达意。五,文章要有思想,不能空洞无物不知所云。六,文思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这是我个人为文的一点经验之谈。这几个特点,我一直是刻意追求的,这在我的文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就书法而论,讲究意在笔先。对文章,也是一样的。
徐博达: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能够做到港湾所说的六点,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作文的要求。有了这样的大前提,我们才能够尽量向范文澜先生的格言靠拢: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的饱满、轻盈、精致、美观。
书要能读进去,更要能吐出来。读10000字进去,吐100字出来,那便是读书了。 我不怕人读得多,只怕人吐得多。那样的家伙才是真正值得我敬畏的。
蚌病成珠。十年或百年沙砾磨砺,才能结成一颗珍珠,不佩服,不敬重,不行啊。读书就是生病的过程。如果你一直在读,而一直没吐,那你就一直在病着。如果你读着读着,吐着吐着,那就正在痊愈康复。等到病好,你的身体和精神会比以前更加健壮。
有些人读书,读了进去,却再也走不出来,成为书橱,成为书痴。有些人读书,读了进去,走了出来,读出了颜如玉,读出了黄金屋。有些人读书,能够自由的进进出出,与书成为朋友,成为知己。有些人读书,将书读成了自己,将自己读成了书。
读书的境界,其实就是做人的境界,做事的境界。
围绕着读书与写作的这次讨论,港湾带给了我们太多思考,太多惊喜。感谢港湾,感谢晚亭,因为你们,才有了这场思想的盛宴。
------------------------ 如果大家有兴趣加入探讨,可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用站内短信的方式给我留言,留下自己的QQ号。我们会不定期进行讨论,推出个人访谈,一起分享更多、更丰富的思想盛宴。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戈壁红柳912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5 00:01 |
|
感谢港湾,感谢晚亭,感谢博达,因为你们,才有了这场思想的盛宴!
恳望文谈成为学习型的版块!
欢迎林友诸君——共筑!
|
|
回复人: |
月寒箫声冷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5 08:03 |
|
看完俩书呆子的对话,忽然惭愧!
以前觉得自己是个书呆子,忽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呆子!
哈哈哈哈~~~~
|
|
回复人: |
轻舟一叶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5 12:13 |
|
期待中的访谈终于见到了,这是胡杨林里两个智慧男人,一个小才女的对话。果然精彩,让轻舟受教许多。
读书让我们拓宽眼界;读书让我们懂得取舍;读书让我们在纷杂的生活中发现美的极致;读书让我们能在细微处看到精妙;读书能让我们更精确的参悟生活本真;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开阔;无论世事如何纷杂,只要读书,我们就能气定心闲的去应对一切!
真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访谈,如红柳所说,把我们文坛天下,办成一个讨论型、学习型的论坛。
|
|
回复人: |
佩玉鸣暖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5 19:51 |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没"听",但看了,真是受益匪浅!
书使我们充满智慧
|
|
回复人: |
山谷青松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6 07:45 |
|
哈哈!报告老师,我一本书也没有。
在我左右,经常听人说“文化人”,还有人说“你白读了那么多年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
|
回复人: |
寒水月沙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6 15:45 |
|
这样的活动值得提倡。:)小徐辛苦了。
|
|
回复人: |
晴雨西子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6 17:04 |
|
终于见到博大(称呼前省略两字)精心打造的访谈了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 西子古文底子薄如纸 惭愧得很 以后多啃一点 西西......
|
|
回复人: |
寒鸦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7 00:21 |
|
更全面地认识了港湾,里面许多精辟的论述,值得寒鸦借鉴和吸收。
|
|
回复人: |
zimalian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28 12:45 |
|
这篇关于读书的访谈既精又深,涉及面也很广,你们的智慧加才气又给大家多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不是看过一两次就能吃透的,收了慢慢去体会`````谢谢,你们辛苦了!
|
|
回复人: |
天涯孤旅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30 12:05 |
|
看了几位师友的关于读书的谈话,受益非浅.因此,在下在此谈上点自己的想法或感想,班门弄斧一翻.
一、关于读书人的定位;记得周作人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广义上讲,以为拿着书在看的人,皆或都是读书人,那么,有时,我也在看书,我也可以是读书人。”
二、关于读书的态度;我想二位古贤的方法,或许可以供我们后人学习或借鉴。一位是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回忆便欣然忘食。”另一位是陆游,他在教育儿子如何读书时,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恭行。”
三、读书的广度与深度;二位当代大师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启迪,一位是鲁迅,大凡看过《鲁迅全集》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其短小精悍的魅力,但却又感觉到其力透纸背的深度,就可以知道先生读书的精深。另一位是吴晗,仅从他那本《燕山夜话》里,就可以看到,他所引用的典故,就可以知道他所读之书的广度。
四、读对人的影响力;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得好:“存在决定意识。”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同一本书,一个人看了向前,一个人看了向后,一个人看了向左,一个人看了向右,还有一个人看了原地不动。”
五、书到底需读多少为好;这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清楚的,那就是学以至用。因此,大凡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读破一本书,那也是一生受用了。宋朝有一位叫赵普的人,他竟能以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毕竟人的一生为时有限,不可能去读尽天下所有的书,但我们完全可以读通其中的一本书。
六、书与人类的关系;永远的朋友!
七、书对人类愿望:希望有所帮助,不希望被有所利用。
|
|
回复人: |
轻舟一叶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7.30 13:07 |
|
看了天涯孤旅的回帖,感到大家这种诚恳的交流气氛,让人欣喜。关于读书的话题,各有方式和方法,各有态度和体会,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交流与讨论。
|
|
回复人: |
寒露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8.02 13:33 |
|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
读书的境界,其实就是做人的境界,做事的境界。
帖子真精彩.
活到老,学到老.
|
|
回复人: |
谢鸽 |
Re:提笔读破万卷书:静谧港湾访谈录 |
回复时间: |
2007.08.13 21:31 |
|
恩,博达哥哥的访谈录写得越来越棒,就应该这样,多做些访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勾通及理解,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