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温馨茶吧 收藏:4 回复:12 点击:2624 发表时间: 2007.09.09 16:53:23

一泓秋水


  伴着初秋的风,在一场挥洒千里的细雨中,我告慰了那座熟悉的城市,乘着这叶扁舟重新向天边荡去。
  
  身后是这一个浓情的酷夏,尽管依依不舍,但却无奈于暴殄天物的流,只能在顺势中回味,在依恋中与其渐行渐远。
  
  二十几年漂在外面,已经使我淡看离别。早已将一颗心紧紧包裹起来,平静平和中,用目光去完成离别时每一次复杂的交流。尽管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悲剧,会时常在不经意中袭上心头,警示每次远行中的这份舍别摆脱不掉诀别的隐忧。但是,历来坚持笑着躲闪那束关切的眼神,在温热身体的某一处习惯性拍一拍,清浅地一笑,转身便昂然前行,淡淡地淹没在去路归途中的人流中。
  
  男人走上一条动荡的路,所面对的一切中,死亡是躲闪不过的极其寻常的话题。所以,从不愿将这份沉重置于生命中任何一个重要的人,无论忐忑面对危险时,还是劫后怅然的慨叹中。不是不应该,而是觉得没必要。冥冥中历来自信脚下的这段行程,凭借一份坚毅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坚信一沓短暂的时光翻过后,便是下一个季节,相逢,只不过是另一个时段的自然转身,相视一笑中,再将那份沉重融化。
  
  然而,面对车窗外这个逐渐离去的夏天,夏天里的这座古城,古城里我所熟悉的人们,今天,我却感觉到了一份少有的丝丝缕缕的舍离的痛。留心雨夜里掠过的每一处街角,似乎都能看见一双温情的眼睛,于默默不语里目送我的背影离去。于是,平素的这份舍离,此次却举步维艰,以至于失语般地哑然。
  
  一个假期里那些个行走着的夜晚,夜晚里经过的每条街巷,街巷中自然停靠过的地方,今晚都一帧一帧地闪过脑际,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清晰。自己与雨幕中这座城市陌生了多年后,突然觉得如此亲密。不是漂泊久了,不自信了。而是相濡以沫,这才敢于接受和承认。
  
  来不及也不需要分辨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还是一份久抑的情绪,只能任由其随着蒙蒙细雨,在夜色里一并挥洒。
  
  记得二十三年前的夏季,湿漉漉的晨曦中,每当我健身跑往福陵后身那片林莽,独自去用一个个能听见自己心跳的早晨,用刚满二十岁的胆识和勇气,在一片人迹罕至的空间沉静下来,设计着自己未来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将来会留驻于这座历史名城,成为它千万市民中的一员。但是,此后命运中的多次遣派,都使我去去回回,懵懂里的那些缘分,也都轻轻浅浅。竟没有发现有一根韧性极强的丝线,早就将一份必然的归属,缠绕成今天这份自然——我是属于它的,属于这座古老而又陌生的城市的。
  
  当这个火辣辣的夏天慷慨地给予我一个多云的午间,脚下的路偶然指向那片林莽,我自信并不是为了去画一个句点,恰恰是个逗号,在稍息里总结和重新感悟些什么。
  
  那是一处傍依着死亡的恢宏的林莽,因山前的陵园而繁茂了三百多年。是一个曾经容纳过我旺盛青春,叫我畅快呼喊,拼命奔跑的地方。熟悉的一切似乎早就静候着我,无论我以怎么样的方式而来,对阔大的林莽而言,我这份疲倦的折返,都是被它天然包容着的一个必然的回归。
  
  人文铺陈的艺术,不断装饰和延展着林间的一切,就连脚下的小路也被硬化。囿于方城之内的陵寝,却依旧傍依天柱山而沉睡,安静中的那份肃穆漫过红墙,在这茫茫的林间弥漫。二十多年的时光滑过古松相携的林莽,竟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因此,在它面前,我依旧年轻。
  
  辉煌早已静止,无论前来膜拜或者解析的人是谁。那些新新旧旧的“某某到此一游”的刀刻或者石写文字,不管记载着怎么样的种种丰富情感,都被这些穿越历史的树木枝杈间漏下来的阳光温热地抚摸着,被四季的风霜雨雪冲刷着,也被林间的空气清浅地谅解着。历史总是对任何一个试图走进它的人无言地包容,对企图长久融进其中的行为一笑而过。
  
  可是,历史是母性的,需要敬重。无论它多么宽厚,也只能轻轻靠着,在被短暂的安抚中积蓄不断向前的力量。穿越二十年多年的时光,偎靠在陵寝后面那处木椅上,我愈加明白和接受了生命的这份动势,除非自己要停下来。
  
  想北运河注入柳条湖处的那一汪静水,月光下的点点波光,醉了两岸软柳。想沿着一条清晰的小路,走进夏夜里的深处,用一整个晚上漫步在五里河公园,看桥看岸看一河灯光,看树看草看满天星辰。一汪悠悠的飘逸,两岸淡淡的闲适。难忘在儿童乐园的一角,看见一对小兄妹围着草坪中的长椅过家家,草尖擎着的点点露珠,在夜色中簇拥成绚烂闪光,一个绿色的童话便深深印在了脑中。只是藏一个问题给自己,这个童话也会老么?
  
  从那一刻起,张也甜美深情的嗓音演绎的那首《人间第一情》,便溢漫我心中这座以钢铁制造业为主题概念的城市,成为软化其中那些冰冷和坚硬成份的一双温柔的手,在午夜稍凉的河边,轻轻掬一捧早秋的水,沿着城市纵横的街道,高低的楼房,明暗的灯光,深深浅浅的心灵,将那份真爱浣洗得干干净净,清清亮亮……这一切,却只能用心去看,才能感知得到。
  
  收回思绪已是凌晨,窗外深灰色的天幕压得很低,叫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车依旧在雨中穿行,地上一汪汪的积水连成片,远远看去,就像荡进一片汪洋,悠悠地漂向天边。午时泊进依兰,松花江边一个叫五国城的地方,这里曾经囚禁过北宋徽钦宗二位皇帝及眷属,800多年前的土围垒堰还在,只是无人再在这里听蛙声看流水。半展开的一卷历史,却也还有一丝“坐井观天”的悲戚和旷凉。
  
  16小时后,我的双脚重新踏在了三江平原。这里既是行程,也是小站。
  
  立在下游的松花江边,深情回望行将结束的这个假期,心情就像身边的这泓秋水,已无春的幽怨、夏的混浊和肆虐,湛蓝的秋凉里,更加澄澈澄明……
  


文坛.百味人生收录 原创[文.百味人生]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温馨茶吧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09 17:04

    包括还没发的《等在午后》,长长短短共计五个小题,组成《这个夏天,有风从心上飘过》一篇散文。今天收笔,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
  

回    复    

回复人: 轻舟一叶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09 21:44

    经过了骤风疾雨蒸腾出来的夏季(夏季在你这里被形容成浓情的酷夏,很有意境),终于在初秋得到了沉淀。
  
   洋洋洒洒的文字,沉甸甸的笔触,深度理性的思考,读来引人入思,引人入胜!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默如此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0 00:00

    夏日里第一次去看了那片林莽.....满眼的绿,或许冥冥中还会再相遇..秋夜越来越凉...正个身体包裹住厚被子才会安眠...
  
  我认为这篇写地最好......西西....
  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0 01:07

    多思的人情感总是细腻的。
  道别、回忆、触景、生情,都是那么自然地流淌。
  一泓秋水,一笺心事。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苇海放歌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0 07:01

    欣赏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溪亭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0 21:06

    曲曲弯弯的心思里溢满了情,浓郁而厚重,积淀在秋的收获里……。
  欣赏、感动、沉思中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应安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2 01:12

    在深夜里读这样一篇字是值得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老怪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3 10:56

    道是无情却有情……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镜中的安娜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5 12:03

    这样的文字,需很慢的去读,似乎更多的不是读而是去感受,感受那份温婉细腻中的厚重!无论岁月无论情感还是文字,能这样沉淀下来的,自然就有了深厚的味道……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18 11:11

    兄的文字吝啬如金,求一文亦难。
  可否再增几篇,便于10月作为首页文集推荐。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塞外风铃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24 10:26

    立在下游的松花江边,深情回望行将结束的这个假期,心情就像身边的这泓秋水,已无春的幽怨、夏的混浊和肆虐,湛蓝的秋凉里,更加澄澈澄明……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一泓秋水 回复时间: 2007.09.29 18:59

    沸腾在沉静里的思绪,不能不令读者也跟着你的字一路深思遐想......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