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 |
祈 雨
尽管我的大半生是在城市里度过的,但每逢大旱之年,就不由得想起青少年时期在农村参加的祈雨活动。
那是在离如今的乌兰察布市约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里,属于半农半牧区,既无河流,又无水库。一株苗、一棵草的生死全靠老天。雨水充沛,则农田作物茂盛,草原上百花齐放,人畜兴旺;若遇上干旱,便是一望无际的灰黄色,风一起,沙尘翻滚,打在脸上又烫又疼。
说起来也真怪,那雨呀对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真显得无情,你急需要它时它偏偏不下。曾记得有许多个春夏都是这个样子:天睛得半月二十天都不见一点云彩。人们盼啊盼啊,有时好容易盼到几片云,像是要下雨的样子,但云到风也到,卷起黄沙黑土一阵疯狂地搅和,便把那几片可贵的云给吹散啦。烈日重又耍起威风,更加猛然地烘烤。人们那个无名的怨呀、气呀,一齐涌上心头,于是谩骂和哀叹之声不绝于耳。只见瘦得像柴棍一样干瘪的牛羊,晃晃悠悠倒下,翻翻白眼,死啦。一些人在吃完它们的肉后,携妇将雏,投亲靠友,寄人篱下,以求苟活。无亲友可投的则流落他乡,四处行乞。
为了得到那救命的雨,村里人们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去拜神灵,取名曰“祈雨”。那是在一个小山包上的破庙前,全村男女老少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带着,齐刷刷地伏地而跪,面向庙门,双手合十,听从老者指挥,念些口语。
庙前设一供桌,桌上摆满供品,点燃香烛,旁边一根坚起的木桩子上拴着一只从全村挑出的最肥的羊,准备当场杀死作为祭品,名曰“领生”。
祈雨的人大部分都要从早上跪到正午,晒得浑身冒汗,头脑发晕,有体力不支的常常晕倒在现场,但主持者还是让人们坚持,理由是“心诚则灵”。
只见那主持者嘴里不停地向那看不见的老天说着感恩戴德和祈求可怜可怜这些苦命人之类的话,末了还大胆地许愿:如果上天显灵下了雨,就立马再次摆供品,请戏班子唱大戏。每逢此时总有几个老年妇女不知是为情所动还是因为眼看家中断粮而悲伤,竟然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肯定是发自内心的,凄惨而又极富感染力:“上天啊,救救我们吧,再旱下去我们一家可没法活啦”很快会引来许多哭声。小孩子们不懂得,只觉得惊奇,有的也跟着不知原委地大哭起来。男人们却直抹眼角。主持者不得不停下与上天的对话,打劝哭着的人们,说些宽心话来安慰,此时的他仿佛又成了上天的代言人。
凡事都有凑巧的时候,有几次当人们跪地祈祷、放声哭着的时候,还真来了雨。于是大家停止了哭而变为站起来欢呼。孩子们在雨中奔跑追逐,老女人们忙把流在脸上的雨水用手抿到嘴边然后咽到肚子里,男人们脸上堆起笑容,找个能遮雨的地方抽几口烟,谋划着明天到农田里干些什么。心里乐呀,喜呀!主持者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你看,灵吧,我说什么啦,嗯!”于是很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对祈雨活动有怀疑的人。
其实谁也知道那完全是个巧合,因为往往是求不来的时候居多,有时连续跪地三天三夜也白搭。这时主持者便找借口,说什么祈不来雨是因村里出了什么惹怒龙王和上天的败俗之事啦;是谁家的女人把不干净的水泼向东南,冲着龙王爷啦;还有寡妇几次改嫁坏了村里的风俗之类。
如今科学发达了,村里的人再也不会去做那滑稽可笑的蠢事了,祈雨成了老年人的遥远记忆,终究会被人们淡忘,但是北方人对雨的追求和企盼却是永远的。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杯子里的海 |
Re:祈雨 |
回复时间: |
2007.10.28 14:53 |
|
呵呵,有时也是一种虔诚的表现
|
|
回复人: |
龙首闲人2007 |
Re:祈雨 |
回复时间: |
2007.12.23 07:51 |
|
啊,是这样!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