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梧桐书屋 收藏:1 回复:2 点击:843 发表时间: 2008.02.22 03:07:44

说说“嬉笑怒骂皆文章”


  说说“嬉笑怒骂皆文章”
  
  
  小时候对知识渊博的文化人十分敬重,甚至有几分敬畏。长大之后,读了些书,尤其钦佩那些具有铮铮铁骨的古今文人,羡慕他们“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种境界,那份潇洒。如今垂垂老矣,无所事事,上得网来,阅览天下文章,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喜不自禁。感慨后生可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者早已随处可见,自叹不如,惭愧不已。
  
  说到嬉笑怒骂,却也各有不同。
  
  能够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境界的古今文人,嬉而不俗,笑而不媚,怒之有理,骂之有道。其怒常常振聋发聩,其骂往往痛快淋漓。然而,无论“嬉笑怒骂”,却绝无粗俗不堪之语。
  
  寻常人家的嬉笑怒骂,大多与文章无干,不过是情感之流露,情绪之宣泄罢了。不说别的,单说这怒和骂。以往在街头巷尾,市井院落,因为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无端生出怒气,忿忿然骂将开来,可谓寻常风景,随处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风行“国骂”,而各地方言之“国骂”则各自变换花样,增添内容。或许是文化欠缺所致,或许是人性之脆弱,此等骂语,不仅难成文章,实属不堪入耳。
  
  大约七八年前,我家楼下院落里时不时会听到一个壮汉的骂声。这壮汉身材魁梧,因为一次车祸造成腿脚轻微残疾,虽然还能行走,却总是步履蹒跚,十分吃力艰难。壮汉的嗓门却格外洪亮,他一旦骂将起来,整座楼家家户户都听得到。他的骂声很简单,翻来覆去就是三个字,是地道的陕西方言“国骂”。而骂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亲身母亲。因为母亲在“文革”时期曾经对不起父亲,母子间因此结下怨怼。其父病故之后,壮汉每逢心中不畅快的时候,就站在院子中间大声叫骂,直骂到口干舌燥方肯停歇。同楼院落邻居大多知道内情,或许是出于同情和理解,或许已经习以为常,谁也不去劝阻,尽管那骂声是何等不堪入耳。
  
  奇怪的是,近两年来,几乎不再听到壮汉气壮如牛的辱骂声。毕竟是件好事,我也未曾探究其中缘故。不仅如此,就连院落里邻居间似乎也很少听到不堪入耳的“国骂”之声了。
  
  相反,倒是在网络上屡屡见到粗俗不堪的谩骂之语。这倒使我颇为不解了。
  
  诚然,网络论坛是自由发表各自思想观点作品文章的场所,意见相左,展开争辩,以至于昂扬意气,怒发冲冠,倒也正常,完全可以理解。令我不解的是,看似个个都是有文化有学问之人,怎的就不能择言而语,非将那粗俗不堪的谩骂之词搬上来呢?
  
  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这么一句话:“有理不在言高”。所以,我自己从不用那些粗俗不堪的脏话骂人。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另一层意思是,我的老一辈对我的影响,使我对文字始终具有敬畏之心。口中不能说有辱斯文之话,笔下不能写有辱斯文之语。一旦亵渎文字,必将被文字所伤。即使是非要怒骂之时,也决不辱没斯文。
  
  或许,我这只能算作一种迂吧?现代的青年人或许会嘲笑这样的迂吧?我却不以为然,我还是觉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方才有品位,也更有力量。
  
  一个人要怎样做,与其他人并不相干,重要的还是关乎自己。
  
  我欣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种境界,因为那才是一种真正值得推崇的潇洒和自信。
  
  (2008年2月22日2:26:36)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十毒散人 Re:说说“嬉笑怒骂皆文章” 回复时间: 2008.02.22 13:49

    文字应该随意,而不应该收到条框的束约.喜欢那种 洒脱的文字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说说“嬉笑怒骂皆文章” 回复时间: 2008.02.25 13:07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是人人皆能到达的境界。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