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僻的姓氏(心里想着一亩田)
前些日子,另一个论坛里看到一位朋友发的贴《谁认识这个字?》我很好奇,打开来一看,哦,还真没见过这个字(如图所示)。但是,不搞清楚总不甘心,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于是,翻开《辞海》,没有查到。我想或许《康熙字典》里有吧?结果也没有。想起来了,我曾经保存了一个网页《中国繁难文字字库》,它帮了我不少忙,这次怎样呢?它却令我失望了。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网络上搜索,没有一次成功。
但是我查到一个相似的字“恴”, 读音为:dé。古同“德”。于是我回帖问那位朋友:你从哪里看到的这个字?怀疑多了一笔,恐怕应该是“恴”。
几天后,这位朋友回复说:“这字没错,没有多笔,一点一横下边一个思。我的一个朋友姓,他自己说念:XI西。我查了好多字典都没查到。”
他说的虽然很简单,却给我提供了重要线索。有了读音就好办多了,不至于大海里捞针。很快,我查到一个“葸”字。葸(xǐ):害怕;胆怯。如:畏葸不前。《论语•泰伯》:“慎而无礼则葸。”
会不会部首错误呢?但是既然他说得那么肯定,应该不是这个“葸”字。我仔细想了一会儿,采用我自己的方式继续在网络上搜索。终于,我查到了有关信息,解答了这位朋友的难题。
原来,“亠”下面一个“思”字,读音是xí(席)。这的确是一个生僻的姓氏。现在在各种《词典》、《辞海》里都查不到,《康熙字典》里也查不到。当然,电脑里就更不会有了。这给这个姓氏的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常常被“葸”字代替。
这个姓氏的人主要生活在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甘肃省的会宁、平凉、武威、酒泉等地是这个姓氏人聚集较多的地方,在全国各地约有5万多该姓人。
会宁这个姓氏的人主要集中在河西社和白草塬。据祖辈们说,会宁的家是清朝同治年间迁到会宁的,至今已是第七代。
这个姓氏的来源,现在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一位姓惠的大学士将惠姓更改而来的。更改的原因一说是这位大学士触犯了朝廷律法,被贬为平民,赐“亠”下面一个“思”字为姓,意为从此往后心里想着一亩田,不要再想当什么官。另一说是,这位大学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决定将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流入民间,便将“惠”改为“亠”下面一个“思”字。
据河西社最年长的太田说,他曾与陕西那边通过信,“亠”下面一个“思”字这个姓即陕西的惠姓。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惠(xí)家村,村里80%的人家都姓惠(xí),在百家姓里读xí而不读huì。
现在,整个社会都已发展到信息时代,可是这个字在现代快捷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却没有一席之地,使得这个姓氏的人们十分不便,非常苦恼。
河西社的村民最大的愿望是把这个字编入计算机字库,使他们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的时候可以恢复原来的姓氏。村民们担心如果新的身份证上还用“葸”字代替的话,这个姓氏会慢慢地自动消失。他们希望通过媒体的关注引起国家有关文字编写部门的重视,把“亠”下面一个“思”字编入新华字典,进入百家姓。
我想,技术方面的问题应该能够解决,只要国家有关文字编写部门真正重视,这个姓氏的人们一定会如愿以偿。
(2008年4月6日1:51:39)
附:相关资料来源:兰州新闻网。
链接:http://www.lzbs.com.cn/wb/2005-10/30/content_540616.htm
------------------------ 积攒人生六十年,黄金时代写华章。
蜡炬纵有泪干时,不肯空耗三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