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佳渝 《当代党员》 2008年第02期
改革试验,重庆热潮涌动;先行先试,企业悄然前行。美心集团和建工集团从去年开始,已悄然从城市转身走向乡村,去探寻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子,那么这条路上有什么不同的风景呢?
■ 美心集团的“乡村油画”:打造成重庆的“华西村”
坐在豪华的游船上,一边呷着葡萄酒,一边欣赏湖光山色:左边是一排排中国民居,牧童骑在牛背上,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右边是一幢幢欧式建筑,戴着牛仔帽的农业工人正在采摘丰收的葡萄,犹如一幅西洋油画……
这看似天方夜谭般的美景,即将在涪陵区蔺市镇变成现实。这幅画的创意来源于美心集团,提供巨幅“画布”的是涪陵区政府。企业和政府的牵手源于一次调研会。
2006年年底,涪陵区领导组织召开经济发展片区工作会。会上,蔺市镇党委书记文荣福在汇报工作时说,蔺市虽然坐拥长江水道、渝怀铁路和在建的高等级公路,但经济却不发达,不知该发展什么产业。区长汤宗伟问:“蔺市可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文荣福随口说:“竹林资源非常丰富,可惜镇里只有一个小型造纸厂,一斤竹子只能卖五六分钱。”区领导现场点题说:“你们应该和美心集团合作,门业需要大量的竹材。”
这次不经意的点题,让文荣福眼前一亮,他随后打电话跟美心集团取得了联系。2007年8月初,在汤宗伟的带领下,文荣福一行到重庆美心集团作了一番考察。考察归来,文荣福给美心集团老总夏明宪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他在信中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城乡统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寄来蔺市镇的基本情况,供您在决策中参考……”
这封信到底起了好大的作用,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在美心集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公司老总夏明宪,借助互联网查阅了蔺市的地形图,令他吃惊的是,蔺市地貌竟和公司在主城打造的洋人街非常相似,于是,他大笔一挥,把蔺市画了一个圈。
经双方磋商,2007年8月底,涪陵区政府和美心集团正式签约,共建“涪陵区美心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很快,美心集团向蔺市镇派出了一个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项目组。
短短几个月时间,工程进展如何?双方合作得怎么样?
带着这些疑问,临近冬至,记者坐着火车来到火热的蔺市镇。
和煦的阳光正当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脐橙的芳香。在美心项目组临时指挥部,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扑面而来:堆土机“突突”地推倒残垣断壁,搅拌机张开大口不停地吞吐着泥沙,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两幢装饰一新的红色办公楼异常抢眼,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一片繁忙。
“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美心集团项目部副总裁助理王红捧着一个暖手袋说,“不通水,不通电,条件非常艰苦,我们来的时候,夏总说我们下乡既是探索城乡统筹的新模式,更是美心集团的第二次创业,听他这么一说,感觉意义重大,再苦再累也不怕。”
在简易的办公室里,王红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涪陵区美心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规划》,上面清楚地标明,示范区规划范围涉及涪陵区蔺市镇全镇以及义和镇、镇安镇、石沱镇、龙桥镇的部分村组共23个村(居委)114个组,幅员面积103平方公里。美心集团总投资75亿元,用十年时间,按照“以农为本,集群产业,经营稀缺”的思路,打造十大项目,涉及农林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最终将蔺市镇打造成重庆的“华西村”和“三峡旅游第一站”。
据资料显示,示范区现有总人口39947人,其中农业人口34974人,农村劳动力20057人,初步规划转移劳动力10919人。令记者纳闷的是,美心如何解决上万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王红告诉记者:“以美心门业为例,每年需15万立方米速生竹,目前全是外地采购,如果把这些速生竹移到示范区栽种,需要一万劳动力,把这些速生竹加工成樘门,需要近万名工人,加上采伐、物流等环节所需人员,仅此就可安置两万农民就地上班。”
“城乡统筹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光靠企业是推不动的。”说起政府的主导作用,王红深有感触地说。
涪陵区为推动示范区建设,早在去年9月24日,就下发了通知,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由区长汤宗伟挂帅,区发改委、经委、商委、农办等二十多个部门一把手任成员。
对这一通知体会最深的要数蔺市镇党委书记文荣福,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中的一员,几乎天天都要和美心打交道,以前遇到困难他要层层跑部门请示,如今遇到难事时,他可以直接打电话找区长。
2007年12月7日,汤宗伟带领区级部门负责人,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并组织现场办公。针对美心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
经过观念碰撞,双方决定在示范区内实行“封闭运行”,各种优惠政策向示范区倾斜。汤宗伟对干部说:“美心的发展就是涪陵的发展,支持美心就是发展自己!”
在涪陵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目前美心项目进展顺利:门业工厂和建材厂在春节前可以开工生产,林地流转了一万亩,游乐设施采购资金已上亿元。
据美心企划部经理卢小庆透露,今年5月,鸡公山游乐园和红酒小镇、香溪河风情旅游将向游人开放。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场景即将变成现实。
■ 建工集团“转向”:带着项目上山“种田”
“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啊,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来,历经艰辛不怕风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在去年11月4日重庆首个农民工日那天,2007年重庆“十佳”农民工陈汝强领唱了这首淳朴的《农民工之歌》。
像陈汝强一样,在重庆建工集团打工的农民工已有十万人。作为承接农民工就业的最大市属企业平台,如何在城乡统筹这篇大文章中找到切入点,成为建工集团党委的头等大事。
去年,市委领导曾两次到建工集团调研,并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把农民工作为城乡统筹的突破口,路子走对了,希望你们抓好、抓实,为全市城乡统筹探索出一条好路子来。”
面对市委的重托,集团公司及时召开了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集团经济形势分析会,一同商量出路。
在一次研究会上,建工集团董事长杨镜璞分析说:“从目前看,建筑行业作为支柱产业,每增加一元产值,可带动相关产业1.68元产值,但从长远看,建筑业还应向高端产品发展,我们不仅要修房子挣建筑产品的钱,还要赚资本的钱、做新兴材料、做物流、做高速公路的BOT项目……”
杨镜璞的一席话让与会代表茅塞顿开,纷纷献计献策,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去年我们在永川有15处项目,其中黄瓜山旅游地产项目涉及新农村建设,永川区政府已经确立了‘泛黄瓜山’统筹城乡战略,这里面是否有文章可做?”“嗯,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试验田,让建工人好好来耕种……”
有了初步想法,建工高层和永川区委领导一协商,双方一拍即合,并在去年6月18日签订了黄瓜山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决定由建工出资5亿元,对黄瓜山进行整体包装。
杨镜璞对前景作了这样一番描述:“我们既可以在黄瓜山建一个培训基地,让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进城,也可以与当地农民一起种植农业旅游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复合化的‘试验田’,把‘中华梨村’打造成4A景区……”
目前,建工集团新农村投资公司已经注册成立,项目策划、土地初级流转、地形测绘等工作已经完成。
■ 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美心下乡“造城”和建工上山“种田”的举措,赢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夏兴文说:“企业积极参与,突破了以前单纯由政府来搞城乡统筹的尴尬现状,城乡统筹也由以前的政府唱‘独角戏’变成了‘一人吆喝大家抬轿’的良好局面,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夏兴文没有说错,这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模式,其实质就是让城乡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种流动后所迸发出的活力不可估量。
这是一条多赢的路子。
但面对城乡统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美心和建工在前行路上也同样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难题。
“企业有热情,政府有热情,老百姓也有热情,但土地规划还面临一些瓶颈。”这句话道出了美心当前最大的困惑。一方面,企业想以最短的时间投入生产,但另一方面,土地迟迟批不下来,企业只有干着急。既不能踩“红线”,又不能久拖不决,如何协调,需要智慧,更需要魄力。
记者在蔺市采访的时候,美心项目组负责人给当地政府反映了一件烦心事:企业在修路时,要移动几根电桩,却被人索要上万元的移动费。经查,这些电桩既不属镇上管,也不属区上管,而是属于外省某单位管。这事如不能顺利解决,企业有可能成为某些单位的“唐僧肉”,长此以往,企业如何承担得起。
建工集团这家国有企业面临的困惑则更多。
“程序繁杂,每推进一步,都感到非常艰难。”说起项目的进度,建工集团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的郭宝林感慨颇深,“管理部门太多,企业只得四处求人,办一件事没找对人,可能跑一年都跑不下来。”他举例说,跑土地规划审批的问题,在城市办理比较简单,可黄瓜山项目作为城乡统筹项目,只有大控规,没有详规,报给谁批,企业一无所知。无奈之下,企业只得一个一个地“跑部”前进,希望市里建立一个专门部门来审批。
除此之处,建工集团副总经理、建工集团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克伟说:“由于新农村建设项目产业面广,涉及行业众多,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讨:例如如何统筹兼顾区域性管理和行业归口管理的矛盾,如何统筹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支持性资金与企业和农民资金的使用……”
虽然困难多多,但企业下乡无疑是一条实现统筹城乡的多赢之路,我们衷心祝愿美心和建工一路走好。
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主动服务,既然把改革者扶上了马,就要热忱地再送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