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散记 |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虽然我没有惦念的君,却有惦记的云,由此去了长江的源头,那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西藏。
第一日(来到拉萨)
转了三次机,怀揣着激动、兴奋又有些畏惧,终于在夏日的某一个下午踏上了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梦中无数次想象的蓝天与白云,却不及这一瞬所看到的那般纯净。原来,滤去所有的尘埃,天空依然很美。
坐上汽车,我的视线片刻都没有离开车窗外,好像很久都没有这般了,曾有位哲人说:“如果坐在车上不会再欣赏车窗外的风景,那么你就老了,俗了。”依此而言,我确已老了许久,俗了许久,而此刻窗外的蓝天白云却唤醒了这样的我。
仰视久了,总会低下头来,继而映入眼帘的是山,论奇特与秀美,这山远比不了张家界,张家界山的秀美,让人觉得好似人工雕琢,可就是这近乎光秃秃的山,却让人感到一种逼人的真实,像一张张老人的脸,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满是皱褶,却又富含表情,真实生动。
这样没有遮拦的阳光,是不可能让这里的山用苍翠来装饰的,同样,也不可能孕育太多的植被,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有着坚韧的性格,一如这里的藏民。沿路过去,除了一些很少的灌木外,就是白杨了,他们就这样齐刷刷地站着,用自己的身体捍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山没有水,就像人没有了眼睛,似乎少了些灵气。拉萨的山上虽少了些水的滋润,但拉萨河却缠绕在群山脚下,让山们多了一条美丽的腰带。
第二日(高原初体验)
其实从第一日开始,同行人中就已经有人开始接受高原反应的考验了。从海拔2米的地方来到近4000米的地方,感觉没有任何异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头痛、呕吐、眩晕,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情、体能、毅力在抗争,当其中的一位较年长的女性朋友泪眼婆娑的喊着“我要回家”时,或者让很多人都怀疑,这一趟价值何在?
红景天、高原安、酥油茶、氧气袋,此刻只要是听说可以缓解高原反应的,照单全收。虽然我们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经历这一考验,可真正面对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终于,那位朋友去了医院,从她满脸痛苦的神情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此时的她,定然觉得来这一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错误,放着家中舒适安逸的日子不过,跑到高原上来折腾。慢慢地,在氧气与点滴的帮助下,她渐渐安静下来,面部表情也放松的许多,她应该已经过了这一劫难。
痛定思痛,没有高原反应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不太幸运,我们或者可以把它作为生命的另一种体验,生命正因为有着不同的体验才够丰满,相信经过这一劫,那位朋友眼中的西藏会更美。又或者,就是这小小的劫难,也成了这块土地吸引人们的理由,因为,明知如此,却还是有这么多的人蜂拥而来。
第三日(大昭寺)
真正的旅行该是从今天开始的,我们的第一站,是罗刹女的心脏——大昭寺。看一下拉萨市的地图,像极了一个躺着的女子,拉萨人称她为罗刹女,而大昭寺,正好就在这位女子的心脏处。有人说,来到西藏,没有到大昭寺,就白来了,可见,大昭寺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刚临近寺门,就见到许许多多的信徒们对着寺门顶礼膜拜——跪下,双手着地,然后从膝盖处沿着地用手掌向前推,直到全身俯卧,四肢均着地,最后跪起,再重复开始。寺门口的石板已被信徒们的这种动作磨着光滑并深陷,那种虔诚,是我们这些俗人所无法了解的。但单单从他们的神情,就可以想象,经过少则几个月,多则三五年的三步一叩首,用身体和虔诚丈量着这一片土地,终于有一天来到大昭寺门口的时候,那是怎样的激动啊,信徒们把这一天看作是完成了这一生最大的梦想。
在大昭寺里,看了许多我们从未知晓的佛像,名字我大多都记不住了,但有两个佛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由观音的两滴眼泪所变,一个是白度母,另一个是蓝度母。很多东西,一旦有了眼泪,即便不是活物,也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对于大昭寺的历史,我们大概知道它建于公元7世纪,据说是由松赞干布及唐文成公主共同兴建而成,寺门朝西,有面向西天佛地之意,再具体的,我们并没有深究,因为,再怎么喜爱这片土地,我们终究只是过客,对于我们,只需在记忆中留有它的影子便也够了。
第四日(布达拉宫广场)
同行人大多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都觉得天已恢复了来时的蓝,云也恢复了来时的白。领队本想让大家休息一日,明日准备去林芝的,可一个都没闲着,不约而同的去了布达拉宫广场。
布达拉宫屹立在拉萨市中心突起的红山之上,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后经历了多次的冷落、破坏进而重修,才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规模的巨型宫堡。
由于青藏铁路的通车,西藏成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点,而每天只接待2500人的布达拉宫显然调足了游人的胃口,我们拜托了许多人都未能买到这两天的票,今天,也只能站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感叹它的雄伟、巍峨,并且想象着里面的神秘、珍奇。
而后,我们又逛着广场边上的八角街,想带些东西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其实,东西本身并不值钱,或者都没有家乡的好,但我们还是买了很多,因为我们想通过这些小小的礼物告诉他们,即便我们身在遥远的地方,心中还是无限的牵挂惦念着他们。
第五日(多松错)
林芝,听其名,先以为是“灵芝”,该是一个充满灵气,又非常富庶的地方,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此“林芝”非彼“灵芝”,但最初对林芝的看法却意外的对了。
对于进藏的人,林芝是较乐意去的一个地方,因为那里的海拔较低,而且氧气非常充足,应该算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可是从拉萨到林芝需要8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要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这让刚刚适应拉萨的我们又紧张了起来。
2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米拉山口,呼吸陡然紧了起来,下车匆匆看了一眼后,大家很快离开了那里,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多松错。
旅程中,坐车的等待是必须的,却又是无聊的。沿途有可看的风景当然不错,但有的时候却只能睡觉和聊天了。这次的运气很好,一条峡谷沿着盘山公路一路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只要抬眼相望,皆有所获。时而小麦绽放着温暖的金色,像童话般铺在青山绿水前;时而溪水书写着透明的清澈,像条缎带般缠绵在青草碎石间;时而阳光诠释着动人的明媚,像钻石般斑驳在绿树流水间。我们急切地用相机和思维记录下那动人的画面,却发现相机的内存不够大,自己的记忆力也不够好。
辗转下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多松错,“错”在藏语中是湖的意思,多松错在群山环抱下,荡漾着绿波,看久了小溪流水,猛然间这么大片的湖水出现在眼前,倒也壮阔。可真当坐着船徜徉在这青山绿水间时,却发现这并不胜于路边的美景,少了许多变化与生动。
或者,已习惯了快节奏的我们太注重结果,而常常忽略了过程,如果这一趟用单程8个小时仅看这多松错,却抛开了这一路美景,就太可惜了。
第六日(鲁朗林海和大柏树)
我实在没有料到,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却有着那么一大片的林海,在鲁朗的观景台上,我们的呼吸也变得轻盈起来,略带寒意的空气让我们神清气爽。
我们极目远眺,很怀疑,这不是人居的地方,而是仙居的地方,这里,没有人间烟火,有的只是满目的苍松翠柏、云山雾海,站在这里,我们宛若仙子般逍遥其间,那时间,即便是君王,也当了却了天下世间事,抛却了身前身后名。
吸足了氧气,下一站是柏树林,据导游介绍,柏树林中有一颗被称为“世界柏树王”的直径有5米多,我们径直走到了柏树王的跟前,抬眼一望,果真如此,为进一步验证其身躯的庞大,我们十二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经历了千年的风霜与孤独,这颗大柏树依然屹立于此,当然,从它被世人发现的那一刻起,它便不再寂寞,无数游人将与它结伴而过。
从柏树林出来,我们路过一片姜花地,那姜花像极了南方的向日葵,也追随着太阳盛开着,满地的金黄在夕阳的照耀下越发亮眼。忍不住让司机停下车来,扑入花丛,如果时间就此停住,我也愿意。
第七日(雍布拉康和昌珠寺)
山南,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神猴与罗刹女繁衍高原人类的美丽神话,就诞生在山南泽当的贡布日山上,流传至今,那里已成了藏民族追踪思祖的朝圣地。今日所去的雍布拉康和昌珠寺是山南重要的建筑,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拉康,在藏语中是宫殿的意思,而雍布拉康,其实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进藏时曾住的宫殿。虽说是宫殿,而且有着不匪的名声——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但真到了那里,却发现,与其说这是一个宫殿,还不如说是一座小楼。
雍布拉康建在一座高约140米左右的山头之上,共有三层,每层不到30平方米,呈回字形,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实在难将它和宫殿一词联系起来,不过细想起来,在2000多年前便有如此的建筑工艺,实属不易了。雍布拉康在这座不高的山头,仰望起来还算雄伟。而很多东西,当用文化、历史、科学等眼光去衡量它时,它的价值往往已不再取决于其本身,这座小楼,自从文成公主踏入的那一刻起,它的意义已不止于此了。
据说,雍布拉康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而昌珠寺曾为他们的冬宫。其实,现在的昌珠寺早已看不出行宫的痕迹了,已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寺庙。事实上,最初的昌珠寺建于公元641年,是松赞干布为镇妖兴国而建的一个佛堂,放有塑像和佛经以及丰富的稀世珍宝和历史文件,后来才慢慢地扩建成拥有50多个喇嘛的大寺。
其实成就昌珠寺盛名的,不只是它的历史,还因为在寺里有着两件价值连城的唐卡,一件是王妃亲手所绣的珍珠唐卡,这幅唐卡名为“观音憩息图”,均用珍珠、钻石、玛瑙、钻石绣成,其工艺精美绝伦,是目前唯一一件观音半卧的画像。文革期间,这幅唐卡一度流失海外,解放后,它才辗转回到了原本属于它的地方;另一件是绣有“三世佛”的真丝唐卡,这是文成公主亲手所绣的三幅唐卡之一。我们很庆幸国家能为人们留住它们,为历史留住它们。
即将走出昌珠寺时,我们看到了当年的一些建筑已成了断垣颓壁,还有一些珍贵的壁画已被刷成一片惨白。的确,当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留在昨日,我们已无法从中看到昔日的繁华,千年之后,一切皆归于尘埃。虽然有游客的到来赋予了这些行宫新的意义,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初建者所想要的。
第八日(阿嘎民校)
这些天,都在西藏繁华的区域游走,似乎忽略了这毕竟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今天,我们翻进了一条山沟沟,在那里,我看到了隐藏在繁华背后的落后与苍凉。
刚进村庄,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便与我们照了个面,这该是为我们准备的,村民们的淳朴与热情也随着歌声传递而来。循声而去,我们来到了一座小学校——阿嘎民校,那被称之为校门的地方只是一个又小又破旧的木门,在木门的两旁分别挂着两个长方形的木牌,上面用汉文和藏文手写着校名,木质门槛已被磨得光亮,门楣很低,需要低着头才能进去,或者是实在没有更多的钱去修建它,也或者这是告诉孩子们做学问就是需要谦虚的态度。
在一阵依呀声中,我们推开了校门,校园里,只有一排的房子,加上转角的两间,共7小间,其中包含了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学生的教室、食堂等,每间的设施都很简陋,只有满园的格桑花和那面鲜红的国旗让这破旧的校园鲜亮起来。说是学校,其实像极了古时的私塾,因为那里只有一个代课男教师和21名学生,数学、体育、汉文、藏文都是由这位教师“包办”,这位老师不过40岁,高中毕业,据说是自愿来的,我想如果没有对孩子们的爱,三百多元的工资实在不能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据说,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的鸡蛋、土豆、馒头、羊肉来招待我们,虽然都是用最简单的灶具和做法煮出来的食物,却因满含着村民们的真诚与热情,让我觉得唇齿留香,但我没有多吃,希望能省下些分还给村民们,要知道,这些是村民们过节才舍得吃的食物。当我拿出一罐饮料递给其中的一个孩子时,我惊讶了:他们每人都倒一点在手心里,用嘴啜饮而尽,然后又将易拉罐传向下一个孩子。此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为了这种艰苦的生活,还是为了这种无私的分享,我说不清楚,只是当原本只能从影片中才看到的景象,忽然真切地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心哽咽了。
我们拿出相机,为这些孩子和村民们拍照,他们很高兴也很配合,因为其中有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有照过相,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已经可以想象他们拿到照片时的激动与兴奋,这种简单的快乐洋溢在他们黝黑的脸上,却感动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临别,一大群村民和孩子们倚在校门口,挥手相送,当在他们不舍的目光中离开时,我很愧疚,身为教师的我并没有勇气留在这里,只有稍稍解囊来让自己心感安慰,而在我眼里,那位虽因高考落榜而留在这里的启蒙教师,却比太多的人实现了生存的价值。我也希望,这一趟能让所有同行的人或多或少有所触动。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却不能释怀,如果领导们的餐桌上每一顿少一道菜,那么有多少孩子的书桌上可以多一本书了。
第九日(布达拉宫)
即便对西藏知之甚少的人,只要知道有西藏这个地方,便不可能不知道布达拉宫。我们无数次通过电视、杂志见过这奇特的建筑,也在初到西藏时见识了它的巍峨,但真正要迈进时还是激动不已。
布达拉宫的雄伟,从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就可见一斑,而同时它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实在难以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技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智慧让这座完全是土木结构的巨型宫殿屹立了1300多年之久并岿然不动。
与圆明园相比,布达拉是幸运地,至少,当世人面对它时,即便无法触及,但这种欣赏是真切的,而不像圆明园,只能通过一片废墟来悼念、来想象当初的繁荣。进入宫殿之中,才知道了金碧辉煌的确切含义。满眼的金色,其实还并不仅仅是金色,而是确确实实的金子,用它们塑成的佛像、佛塔、坛城铺陈在眼前,让我惊讶地目瞪口呆,而甚至于一些看来最不起眼的唐卡、壁画,都是用金、银、铜和绿松石等一些有色金属或矿物熔化成液体作颜料的,所以它们才能在千年之后保持它原有的颜色。据介绍,宫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7万余件。我曾说过:很多东西,当用文化、历史、科学等眼光去衡量它时,它的价值往往已不再取决于其本身,而在布达拉宫,你即使抛开了任何一种附加的衡量方式,只是单纯的成本价值,就已是我们无法计算的。
当然,到了布达拉宫,参神拜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行虽非信佛之人,但所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也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在进布达拉宫前,我已按导游的提示,换好了约40张的一元纸币,因为在宫殿里,大约就有这么多我们可以亲见的佛像。与人一样,我总不能厚此薄彼,于是我带着简单而美好的心愿虔诚地一一参拜了这些佛像。
游览归来,同行人问有何感想,我笑答:让我失去了对金银的欲望。看问者有些迷惑,我解释:以前见金银,不过项链、戒指、手镯等物,最多不过在金店所见的一些金质工艺品,感觉甚为稀罕,而如今,金、银、宝石、金刚钻均以吨来计算,任何一小件物品甚至物品上的一小块装饰都是价值连城,我已失去了拥有它们的欲望了。才发现,个人当财富超出了需要的范围,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国家,或者可以当成是证明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方式。
千年的风霜并没有掩藏布达拉的魅力,反而让它成为我们的文化瑰宝,受到世人的瞩目。在佛前,我的心愿又多的一条,希望这些财富能永永远远地流传下去,希望布达拉宫能永永远远的辉煌下去。
第十日(遇见小乞丐)
未安排行程的今日难得空闲,午餐时分,相约来到一家小店就餐,刚坐定,一只漆黑的小手伸到眼前。
顺着这只小手望去,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不知是晒黑的,还是久未洗脸形成的黑垢,反正是一脸不均匀的黑色,像极了非洲难民。其实这些天在街市上或景点上遇到了许多这样的小孩、妇女甚至是四肢健全的男人,他们成群结队地乞讨。只要你心生怜悯,给了其中一个一些零钱,那么你除非分发到他们所有人,否则你休想轻易脱身,他们不是抱着你的腿,就是把你团团围住,断了你的去路。
有了先前的经验,我们不敢理他,见我们不应,他便双膝着地,长跪在我们面前,此刻我们虽于心不忍,但想起被围追堵截的经历,还是心有余悸,就狠下心来继续不理,见我们这般,他便开始磕头,“咚——咚——咚——”一声声有力地磕在瓷砖上,而在我听来,这一声声显然磕在了我的心头,让我心痛。我急忙掏出我身边的所有零钱塞给他,接过钱,他并没有答谢,在他的眼中,木然到看不到任何的感情,似乎他觉得这钱,是自己赚来的,或者也对,是用他的尊严赚来的,只是,这代价太大了。
站起身,他并没有离开饭店,而是径直走到了另一个包厢,不一会儿,又传来了让人揪心的“咚——咚——咚——”的磕头声,不同的是,这声音许久都未停止……
我没有责怪另外一桌人,极有可能他们先前也遭遇过被堵截的尴尬,但我又不得不为那个小孩的目光心痛,像这样的年龄,在他的眼神中本应闪烁出幸福而纯洁的光芒,而因为贫穷,他过早地体会了生活,过早的让自己变得麻木。
那目光让我不由想起榕树王下面的那群孩子,他们趴在树阴下看书、做功课,见到我们时,争相与我们招呼,并祝我们扎西德勒。一样的孩子,却因教育的不同而成就他们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第十一日(纳木错)
今天天公不作美,我们刚踏上去纳木错的路,就下起了小雨,并伴着蒙蒙的雾。纳木错位于当雄县城西北方向约60公里山区,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它在人们心目中有里非常神圣的地位,每逢藏历羊年,朝圣者更不远千里前来参加纳木错盛大的转湖节。早听说纳木错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4718米,这样想来,那么在接近湖的山峰很多都应该在雪线之上,这本意味里这一路又有雪山草原相伴,可惜这阴雨的天将一切掩藏在雾气之下。
或者旅途无趣,让我们对目的地更加向往,“白马王子”在青藏公路上疾驰三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眺望到了梦想中的纳木错。雨停了,但没有拨云见日,如果不是司机的提醒,我们很难将那湖从云层中分离出来。在视野的尽处,偶有一小方蓝天从云层中透出,晕染了周边的云,让云也变得微蓝。虽还未亲近湖水,但那通透的淡蓝,已如宝石般摄住我们的视线,忽又让人担心起来,在这天之涯出现的湖面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海市蜃楼。而此时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藏语中它就是“天湖”的意思,它俨然与天连为了一体。
除了布达拉宫,在西藏我最向往的就是纳木错了,可似乎越想靠近,越无法靠近,看着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湖面,却让我们又行了半个小时后才真正到达。走近她时,我惊呆了,那是怎样纯净而神圣的水啊!而此时老天许为我们的诚意所感,让北方的天空开始放晴,微微从云层中露出点阳光,追随着阳光的痕迹,湖面上洒下一片珠光。佛家说彩虹是佛光,而我却觉得这也是佛光,让人心远离喧嚣,让人心旷神怡。我不敢惊动她,轻轻倚坐在湖畔,静静地看着湖面,清澈的湖水泛着淡蓝,轻掬一捧放在额头,冰澈如醍醐灌顶,让人神清气爽。
但唯一遗憾的是,纳木错是该与布达拉不同的,寂静是她的生命,纯净是她的灵魂,而当游人们骑着马践踏在清清的湖水之上时,是否就意味着她离开灵魂越来越远,也渐渐地失去她原有的魅力。这本是一种矛盾,但我们不能放弃寻求最终的和谐。
第十二日(扎什伦布寺)
在接近日喀则的地方,你就能看见西方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升辉。历经近五个多世纪风雨的扎什伦布寺,依然以它绚丽的色彩、神圣而庄严的殿宇错落在尼玛山上。
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庙。如果说布达拉宫是一位大家闺秀的话,那么扎什伦布寺像极了小家碧玉,因为,虽然它的面积很大,但却是一间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精致,幽静。由于离拉萨较远,需要4小时的车程,周边又没有其它著名的景点,所以,来的游人并不多,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听到很远处寺院传来的钟声。
不知是因为游人少,还是他们已然有了超然的心境,我们的到来也并未影响到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一如往日诵经念佛、制作经幡。遇到游人照相,他们要么婉言谢绝,要么作揖配合,神态极其安静,似乎我们与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们游览的主要是十世班禅灵塔殿和世界上最大的强巴佛铜像,其中灵塔内存放着圆寂于1989年的十世班禅大师的遗体,他的塑像立于灵塔前,灵塔顶部绘有曼陀罗的图案,墙上绘有真金佛像。据说1989年班禅大师在阔别日喀则很长时间之后回到扎什伦布寺,看到这里有3栋主要的建筑,只有中间空了一块地方,便说可惜。没想到一语成谶,他就在几天后因辛劳过度而圆寂,后来他的灵塔殿就修在了这个地方。而强巴佛殿是整个扎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大殿,主要供奉着1914年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强巴佛像,此佛像高22.4米,一只中指便长1.2米、肩宽11.5米,莲座高1.8米,总高26.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这坐像用黄金279千克,铜115000千克,珍珠300余粒,琥珀、珊瑚,松耳石等各种珍贵宝石1400多颗,仅大佛像的眉间,就镶嵌特大钻石1颗,蚕头大的钻石30颗,珍珠和其他宝石60多颗,是由900个工匠花9年的时间完成的。站在大强巴佛像前,你不得不为其造型之生动庄严,制造工艺之精湛,藏族人民技艺之高超而折服。
在扎什伦布寺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众多无主的狗皆聚集于此,据说这是放生狗。它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与人和平相处。同行的一位女记者端着相机,正在拍摄一条狗仰卧在墙角小憩的模样,我们笑曰:美女与野兽。其实此时,美女还是美女,野兽已不是野兽,万物有灵和珍爱生灵的观念渗透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喜欢看到他们不被尘世影响的生活,即便有人闯入,也不被打扰。如果我们此行结束,回归到原来的生活,能拥着这般心境来面对生命,面对人生,那该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了吧。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绛珠仙草 |
Re:藏行散记 |
回复时间: |
2010.04.10 21:00 |
|
宁静的向往......
|
|
回复人: |
清影摇风 |
Re:藏行散记 |
回复时间: |
2010.10.24 20:04 |
|
闪烁的酥油灯,祥和的诵经声,虔诚的朝拜者,这就是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_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