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准确的说,“富士康跳楼事件”我是前几天才开始知晓并且关注的。
因为每次上QQ之后,都会有即时新闻蹦出来,“富士康又一名员工跳楼身亡”。初始,以为这个又字是停留在某个数字上的,是一条‘旧’了的新闻。
可是,那天和同事吃饭席间,同事说已是第十一跳。惊心。回家急忙查询相关资料,一切记录显示,所有死者年龄都在十七止二十二岁之间。都是入职不到半年的新进人员……
媒体一片喧哗,都在纷纷预测所谓的“第十二跳”。结果真的如一些人的‘乌鸦嘴’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真的就次结束了。
暂且不论一些人所谓的“跟工厂的管理无关,均是个人性格以及遗传基因所致……”也不论,为什么富士康所招到的员工都有‘自杀倾向’的遗传基因。也不论工厂所提出的‘个人行为免责申明’。更不想谈某人所言“因为事发后抚恤金给的太高,成了变相的鼓励……”之类的残忍语言。有朋友愤慨的说,我给你整个瑞士银行,你是跳还是不跳?这里虽然有些偏激,虽然每个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个人的人生阅历有关。但至少,没有人在不绝望的情况下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更加无法评说所谓权威关于中国自杀平均率这个可笑并且可怕的论调。
只想说,这些孩子,为何如此不够珍惜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忘记生不只为自己,它还是责任义务的综合体。有什么值得自己放弃绚烂的生命,有什么不可以正面解决的事情?生命的伟大不就在于它的唯一,以及一步一步无法预想的未来么?
据有关报道,这些孩子多来自农村和一些大中院校。
都是没有经过社会生活的洗礼,没有接受过生活给予的打击磨练。
想必许多东西是学校里无法学来的吧。比如心理抗压能力,比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比如独立生活能力……
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似乎从温室里突然被移栽进了烈日炎炎的广场花圃,人来人往,惊慌失措。面对机械化的工作,面对几十万人却无处交流的生活,面对不加班只有底薪酒无法维持生存的窘迫。
这让他们手足无措。谁之过?家庭?用人单位?仰或是中国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
有报道称,“这是一亿新生代打工者的共同困境,只不过在个别企业集中爆发了”。
我深刻的相信,这的确是一亿新生代打工者的共同困境。因为社会在变迁,企业的管理也日趋严格精密到‘机械化’。新生代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没有学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校没有学到自我认知能力,没有学到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但只后面一句“不过在个别企业集中爆发了”。让人觉得话出惊人。自杀不是非典,不是禽流感,不是病毒传染。“个别爆发”的也太集中了一点吧?我不想指责任何人,不想说这个事件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体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的面对事实去解决问题呢?其他工厂照样在用这样一群孩子工作,为什么事件就这么集中的发生在了富士康?这难道不能够说明这个企业自身存在一定问题?
看到报道说“郭台铭在记者的围追堵截中寸步难行,现场还有不少员工追随他乘坐的商务车,索要签名合影,令郭台铭相当高兴,‘大家不妨去采访一下这些员工,他们代表着厂区的大多数人,心理都是健康的’”这一幕真让人觉得诧异令人怀疑。然后还说“记者们先后探访了生产线、泳池、员工关爱中心和医务部门……”只能轻声叹息,这些作为民众眼睛和窗口的媒体难道不知道,人乃至生物之生活需求,除了物质还有心灵?
或是太过悲痛,无法公正言说,只是想到这些孩子如此偏激的思维和做法真让人惊心恐惧。
真切的希望,这些作为民众喉舌的媒体,莫要喜笑颜开的预测“第多少跳”。希望这些所谓的权威,莫要说出自杀率这样冷漠而且可笑的论调,做些实实在在的探索,为这些孩子找到生命的出口。希望那个受人‘拥戴’追要签名的人,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莫要说出“抚恤金太高,造成鼓励”之类的‘低能’且不够尊重生命的话。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唯一的奇迹,都是无比宝贵,或许在你的庞大的金钱面前有些人会附和会追捧,但谁会愿意用快乐的生命换取一串身外的数字?你会么?给你瑞士银行的话?!
期望这些孩子,能够打开心门,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里的阳光。丢掉懦弱和偏激,勇敢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失望。
------------------------ 海洋之所以宽广因为它汇集了大小的川流 生命之所以精彩是它囊括了深浅的缘分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左手华彩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5.28 16:59 |
|
秋眸,平素淡然行书,
也来写针砭时弊的,社会文字。
可见,现世这个社会,是多么的让人心寒了。
很多广东邻省的农村孩子,
稚气未脱,神采飞扬或紧张羞赧的时节,
便初到深圳,广州一类都市寻找生活的出口。
而进工厂,是普遍的选择,因为门槛很低,无关学历,工作经验等等的牵绊。
他们原本以为,找到了一个绚烂的出口。
更有志向者以为找到了一个过渡的翘班。
但是,生存的煎熬与反差,淘汰了一些弱者。
如今这个社会,那些选择跳楼的孩子,
还没有意识到肩上之责任,背负之父母的后半生等等之思索的能力。
我除了称其为弱者,想不到更好的称谓。
至于我这样的观点,属于冷漠或残酷,已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漠视群体的一分子。
当然,我始终告诉,我不要做那样的人。
结果,在你什么都不能为之争取或奋争或疾呼的时候,
我们已经做了那样的人。
继而,你困惑为什么已经是第十一跳,根结在此。
|
|
回复人: |
晴雨西子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5.29 15:34 |
|
心理承受能力之强弱,决定了选择的方向.也许,当人们越高调关注自杀这类事件,自杀的人反倒会更多.如何去进行心理疏导,如何去淡化这些事件投射的阴影,更值得探究.
|
|
回复人: |
寻梦之旅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5.29 19:44 |
|
当富士康跳楼、自杀越演越烈时,现在所有台面上的理由都显得有点苍白。
不合常理啊。
事属反常必为妖。富士康连跳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决不会只是我们看到的表像,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
|
回复人: |
damolvzhou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5.29 23:02 |
|
应加强对年轻人的珍爱生命的教育。
|
|
回复人: |
傲慢的骑士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5.31 15:47 |
|
确实,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值得关注。
但是,我想这么多人已经跳了的,或许正在跳的以及即将跳的人,他们渴望的是平等的对话。
只是他们忘了,这么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平等就平等的。
|
|
回复人: |
九九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6.01 14:38 |
|
当人的思想陷入空白,或者说缺乏某种支柱的时候,一根稻草就能压垮他。
|
|
回复人: |
苇海放歌 |
Re:听 那些生命的叹息 |
回复时间: |
2010.07.28 05:16 |
|
思考中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