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参加清华创业者训练营的同学聚会时,意外接到一个在武汉工作的同学戴的电话,告知我他就在我们家楼下。
在哪个家?北京?还是黄石?
戴把电话给了另外一个人,并让我猜猜接电话的是谁?听到久违的乡音虽然很亲切,但我确实猜不出接电话的人是谁。接电话的人很“粗暴”的让我不要讲普通话,讲家乡话。我虚心接受批评,可没说两句家乡话,我极其自然的又说起了普通话。接电话的人再次抱怨我:怎么不说家乡话?
晕!我十七、八岁离开家乡,在外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家乡话不是不会说,但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和一个适应过程,家乡话说起来确实费劲。
最后我知道,是我们的中学同学正在一起聚会。
毕业多年,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这些中学同学从未聚会过,期间我也多次回过黄石。但这些年黄石变化很大,我们搬家了,很多同学的家也搬了,还有一些同学和我一样,并不在当地工作,加上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我与所有的同学都断了联系。
戴大学毕业先是分到襄樊,后来调到武汉工作,目前在武汉安家乐业了,他已经是他们专业的国内著名专家了。戴同学是一个有心人,几年前他利用网络搜索找到了我,我们才有了联系。戴是接到在上海工作的一位同学的电话,应邀从武汉赶回黄石参加这次聚会的。
后来我知道接电话的同学是谁了,他父亲曾是我们那个区的区长,他现在是当地国税局的主任,想来留在当地的同学大多会和他有些联系,所以他才有可能召集这次同学聚会。
他逐一给我报了参加当天同学聚会的名字,听到一个个曾经熟悉、如今却久违的名字我感到非常的亲切,遗憾是有一半同学未能参加这次聚会,包括我。
我想如果事先知道这次聚会,或许我会尽量安排时间参加的吧?我让同学代我向大家问好。
放下电话,我突然意识到今年正好是我们高中毕业整整三十年。当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不知道老同学三十年后再相见,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和心境,呵呵。
忽然想到一段曾经让我感到温暖的往事,于是给戴同学发了条短信:“代我向同学们问好,祝大家聚会愉快,也欢迎大家到北京与我联系。另外,请您特别替我问候***同学,她当年借课本之谊,一直让我感怀至今!”
戴回短信说不明白我什么意思,我回复:没什么意思,哈哈!
一会儿,戴来电,接起来说话的却是位女生:“我是***,我代表大家问候你,祝你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不要忘了我们这些老同学……”
在她说话的时候,我能听到同学们起哄般的哈哈大笑。
其实我说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中学上课的时候,我常常忘了带课本,这位女生坐第一排,而我就坐在她的后面,她几次都主动将自己的课本借给我,自己和同桌共看一本书。老师会问她,你们俩怎么看一本书,她的同桌就会告诉老师,她把书借给我了。老师看看她,然后看看我,便不再说什么了,连贯常的批评也省了。
记得在一次家访的时候,老师说我与班上女生的关系还都不错,只是与男生的关系差一些。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的男女生基本上是不来往的,给老师留下这个印象可能就是因为她借过我几次课本的事吧。
那时的学生其实都很单纯,即便有借书之谊,彼此间也不会发生任何故事,但这位女生的帮助确实让我在被老师边缘化的中学时代感到非常的温馨,所以一直铭记至今。也许她只是一个热心帮助同学的人,借书不过是她当年很随意的一个举动,如今她可能把这事早给忘了,不知道我的短信,是否会让她想起自己那年那月的善意之举,呵呵。
------------------------ 在成就他人梦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帮助他人获得成功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成功!
新浪博科:遥远的地平线 http://blog.sina.com.cn/liwen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