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余堂 收藏:0 回复:0 点击:4258 发表时间: 2012.07.03 16:27:57

语文的坚守与困惑


  
  “走进语文课堂,我的心总是很纠结。倒不是因为语文学科受到人们很多诟病和责难,事实上,我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就很矛盾。语文本来是指向道德人心的,可高考让语文失去了款款温情;语文是人文学科,可它现在正异化成工具——语文当然有它的工具性,即使是一种工具也未尝不可,问题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对这个工具的掌控。语文在时代的秋千里荡来荡去,似乎找不到它本来的位置了。”这是浏阳一中语文教师胡辉的一段独白,她说她很想吐露心声和她的语文同道共同交流,共同切磋。
  在语文学科这个领域艰难跋涉,有追求,也有失落;有诗意,也有彷徨;有思考,也有困惑。正如胡辉说的:“语文的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是紧密相通的,你的心有多大,生活的世界就有多大,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里有追求,语文的天空就有诗意;你的心里一片阳光,语文的天空就明净;你的心里长满杂草,语文的天空就布满阴云。”
  
  “无用”之“用”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是一个急于要求完成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匆忙而少停留,人们的思想飞扬而少沉静。胡辉说:“就说阅读,你看,一进高中,学生的课外书就被家长收起来了。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快餐式的,怎么对高考作文有帮助,怎么在阅卷老师的法眼里获得高分。”
  阅读本来是愉快的,但这种愉快要建立在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上,要有与书中人物共命运的情感,还要有澄明的心境和安静的氛围。这样的阅读现在到哪里去找?你能这样去要求学生吗?胡辉说:“这样的阅读境界是古典的、诗意的,生活在高考‘场’中的高中学生实在无缘消受。但是,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
  前一向有媒体刊载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一份“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除了“经典散文”,还有“生命哲学”、“自由精神”、“艺术美学”、“政治经济”、“宗教伦理”等专题,100多种,引起网上一片热议。胡辉说:“杭外的书单,确实让人羡慕,也让人开眼,他们的胆子真大。在我们浏阳一中也有一份推荐书目,我们的书目数量比他们少一些,选材的方向也不一样,我们比较注重经典小说。说实话,我们担心学生负担重,看不了。但是有比无好,一个书单就是一次引领,学生需要引领,没有经过经典的浸泡、陶冶、训练,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很贫乏,但是乱读书是有害的,所以我们给他们一些推荐和介绍,这当然只是一个方向,我们不担心学生的理解力和辨别力。”
  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用”之“用”,对教师来说就是学科建设。胡辉说:“我们不能说学生读一本书就能够有多少进益,阅读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谁都知道的,阅读是一种慢功夫,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就像吃饭,吃一碗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功效?还有,吃饭吃的是大米、蔬菜、脂肪,而人的身体吸收的是葡萄糖和维生素,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吃葡萄糖和维生素就行了?只吃葡萄糖和维生素或许可以做到,但吃饭同时还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只有在吃的过程中去体验。阅读不也是这样么?如果把有血有肉的文字都抽去了,还能算是阅读吗?如此阅读还有什么滋味呢?”
  当然,老师推荐书单,不是要扮演教学的专制者,或者充当话语的霸权。胡辉说:“我是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与学生一起交流。有的书还是学生阅读在先,然后才进入我们的推荐目录。把阅读作为一门学科来经营,来建设,我发现它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
  现代中学生对经典并没有天然的亲切和亲近感,有些同学甚至排斥、拒绝经典,他们对现实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历史和经典的关注。胡辉说,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是一条鸿沟,如何跨越这条鸿沟,绝非易事。正像麦田里总要有几株不是麦子的植物才是麦田一样,学生中有不听从老师,不固守书本的才是校园应有的氛围,或者说,学生身上有一些异端气质,才正是学生。
  胡辉没有强迫学生接受经典,她把自己订阅的《南方周末》《南风窗》作为班级读物。胡辉的目的很明确,和学生一起读报读刊,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兴趣,有了初步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向阅读和思考的深处进发,就不难了,因为他们已经向往阅读,渴望阅读了,他们有思考的欲望了,这时,他们自然需要进一步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诗人徐志摩写道:“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对,就是这个意思。
  
  思维的边界
  
  思维当然是没有边界的。但是,胡辉说,现在的学生也许被考试压抑得太厉害了,也许是电视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不少学生懒于思考,不会思考,或者说思维的模式很僵化,很单一。
  你不要不相信,她说,有一次上《论语十则》,讲到修身,就问学生为什么要修身,有学生就说修身好啊,怎样好呢?说不出了。几乎每一个班都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不来劲。
  胡辉前几年一直上高三,今年才下来上高二,高三上久了,课堂也成了一个模式,骤然面对高二学生,仿佛有点不知所措。高三么,紧盯着高考,词语专题,阅读专题,文言专题,作文专题,模拟考试……课堂几乎刻板了。高二肯定不能这么搞。现在的中学生,要么是思想的懒惰者,要么是思想的激进者。胡辉说,她其实很喜欢这些激进者,因为他们有思想,敢想敢说,看的东西也多。对他们,只要引导得好,一个个都是好苗子。而且,和他们交流,对自己也是促进,也有启发。
  而对于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来的,就感到伤脑筋。你说他没听吗,他听了,你说他没看书吗,他看了。他就是没带头脑,没动心思。如果去调查一下,会发现,这两类同学的阅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看名著,读有思想有内涵的书籍,后者则喜欢看卡通读物。胡辉感叹,现在有的读物是把十六七岁的人变成六七岁的人了。记得韩寒说过:“人家还在读儿童文学时,我已经看《南方周末》了。”这可不只是阅读的差距啊。
  胡辉要对她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虽然真正的懒惰者很少,但是惰性是人的通病。训练思维就是要培养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看。看完了,问学生,作者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这是理解作者;然后再问,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思考作者。思维训练是从思维的有序开始的。你看了,总要想点什么。想什么呢?要让学生有东西思考。语文本来就是思考开始的地方,没有思考就不是语文课。
  胡辉说,我不怕学生离经叛道,不怕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就怕学生不说。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是相通的,思维活了,语言也就活了。在训练思维的时候,有的学生把一个问题翻来覆去折腾,胡辉也不怕,在学校里乱说要什么紧呢?我们不是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么,就让他们折腾一通,不经过这样的折腾,他找不到语言和思维的感觉。有作家说,在清水里泡三遍,在碱水里煮三遍,在血水里浴三遍,才能看到贫瘠土地上的阳光。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也是这样吧。
  有时,她还会出一点花样,比如讲文言文,讲到古人的观点,她要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事例,找证据,用今人的做法来证明古人的论点。
  胡辉的训练是有成效的,懒惰者都被调动起来了,积极者则更积极。这从课堂的表现和作文的水平可以看出来。从给思维一个边界到突破思维的边界,她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
  
  坚守中的困惑
  
  语文教学老是被人骂,却丝毫没有影响胡辉对语文的热情。看语文教材出丑,看语文课堂出丑,然后痛痛快快地骂几句,这是普通人的心态。但是语文教学何去何从,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在,一些语文教师跟着别人骂语文教学,而且骂得更尖锐;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不跟在别人后面吆喝,却在痛切地骂社会。这种现象与当年周作人批评的“武人谈文,文人讲武”很相似:“我觉得现在的病却是在于武人谈文,文人讲武。武人高唱读经固无异于用《孝经》退贼,文人喜纸上谈兵,而脑袋瓜儿里只有南渡一策。”
  胡辉说,社会上的人议论语文,他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因为这些批评其实很皮相,并没有切中肯綮,真正的语文教师还是要坚守,不然,人家说东你往东,人家说西你往西,你会无所适从。我不反对语文教师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我不愿意加入这个批评的阵营,不愿意做一个伪装的批评家。
  在语文教学领域,胡辉已经耕耘了将近20年,近来,她却越来越感到困惑。没有了高三的压力,她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越思考,她的困惑越多。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解读?语文为什么是这样教?课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在思考中,她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教法:热热闹闹的课堂到底能留给学生一些什么呢?禅宗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家到了百尺竿头,还能更进一步,我还未到竿头,就无法再进了。真的很困惑。
  困惑中她又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浅陋。有一次,课堂上她讲到一个“暖”字,很常见的一个字,但当她想从字源和语源上作更进一步的阐释时,她感到了力不从心。她说,我感到了在学生面前的无知。
  她已经把学生带入了作文的愉快境地,但是,问题还有。学生的小作文写得流畅活泼,大作文则装腔作势写不好。大作文和小作文难道不是一个路子吗?她想起了高考的作文评卷,“文体不明”、“四不象”这类评语。文体、结构,那么多框框,限制了学生的发挥,这不是典型的“八股”调子么?学生直抒胸臆的小作文可以用“奔放”来形容,一到写大作文就索然无味。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就在这里:大作文拿腔作调,煞有介事的样子,令人讨厌;小作文没有套路,没有腔调,一任自然,所以清新。
  胡辉说,读苏东坡的词,看到明人评东坡的一段话:“东坡天分充盈,心性洒落,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然,词亦然。”“不十分用力”值得玩味,读书和作文大概可以从这里获得一些启示。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