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山西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我是中条山人 收藏:0 回复:4 点击:4805 发表时间: 2013.08.03 07:44:52

中国式送礼之痛


   儿子来电话说,给长孙安置工作,需要送点礼,要我想法凑点钱。我问得多少?儿子说,四五万吧。
  放下电话,我先是默然,后是愤然:这是谁兴的规矩,办什么事都得送礼?安置一个人的工作,竟要人掏出数万元,
  这不是明抢豪夺又是什么?!
  冷静下来,还得回到现实。在如今这个以“你交钱、我办事”为默认运行模式的社会中,你想与众不同,逆风而上,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若不信,等待你的或许就是社会系统的反震,叫你想办的事情办不成。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出现了一个甚为奇特的现象,就是送礼之风盛行,举国送礼,其势蔚然。君不见,每逢重大节日,送礼车辆剧增,往往成为交通之患。多少人逢过节心生纠结,甚至绞尽脑汁。因为送礼是有学问的,送给谁,送多少,怎么送,都需精心思谋。不得要领者,要么“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要么“舍了兔子没套着狼”。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的核心“礼”,以及所生出的礼仪、礼制、礼俗等,体现着社会的和谐有序,一向是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点礼,以示孝敬;给朋友送点礼,以示友谊;给恩师送点礼,以示感恩。但如今,当欲求回报的自利意图愈演愈烈,礼尚往来的文化需求被彻底打破,礼品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就稀释变味,甚至可以说已彻头彻尾地被异化了。原本且美且善的礼,已变得沾满铜臭,面目可憎。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和痛心!
  当原本温情的人际关系被欲壑难填的权钱交易扭曲时,异化了的“礼”,则无异于行贿。这种行贿渐行渐久的结果,就形成少数人占有多数社会资源,潜规则盛行,社会财富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失。行贿的是无权无势又无奈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咬着牙拿出血汗钱,甚至救命钱,只是为了办成必须办、急着办的事情,诸如孩子入学,谋职就业,治病疗伤等。事情兴许办成了,却拉了一屁股债,使生活陷入贫困。有的把钱送上去了,事情却没办成,也不知该去找谁,只能自叹倒霉。受贿的是权门、权贵和权威。他们凭借手中的职权(技术),明里暗里捞钱,深得其中三昧。但不少人也因为收礼、受贿而仕途翻船,沦为贪污腐败分子。
  如此看来,全民送礼,举国行贿,害民害官,罪莫大焉,已到了非严加整治不可的时候了!


热点.胡杨论剑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木水 Re:中国式送礼之痛 回复时间: 2013.08.03 10:36

    令人头疼的送礼,不想送又不得不送,悲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寻梦之旅 Re:中国式送礼之痛 回复时间: 2013.08.04 20:39

    中国人是个很要面子的民族,又是一个特讲究人情的社会。穷的时候还好,有了点钱,偏偏贫富间差距又大了点,于是送礼出份子就成了个负担。--标准越来越高了啊!富人觉得一般,穷人高不可攀。
  特别是求人办事,富人把标准越抬越高,真难为工薪阶层了。
  人情人情,不送礼是不行的,能不能定个国际啊,大家都一标准线,就没争没比的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祁肇 Re:中国式送礼之痛 回复时间: 2013.08.06 13:12

    国人痛恨腐败,往往所恨之处在于自己没有这种机会,或者自己无法这么便利的、低成本的去办成事情。所以,相对于官场的腐败,民间的腐败、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腐败”(并不专指受贿和行贿等)才是最可怕的。要根治这些,难度颇大,因为我们多是以关系来维系社会生活,而先进国家是民众的契约化来维系整个社会的运转。说白了,法治。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回    复    

回复人: boyuan33 Re:中国式送礼之痛 回复时间: 2013.10.24 09:12

    中国人送礼喜欢攀比,喜欢讲面子,面子害死人啊~~~~~~

------------------------
http://www.vooec.com/trade_view/trade_detail_65278217.html
http://www.vooec.com/product_view/product_detail_14826206.html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