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湖南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颜心一质 收藏:0 回复:0 点击:4010 发表时间: 2015.01.22 13:09:37

身在职场学不学诸葛亮


  
  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中心小学 王兰
  
  诸葛孔明先生在后世眼中曾是完美得近乎神的圣人,陈寿的评价应是最客观的,他都极赞先生之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年岁渐长,对先生的所作所为,却暗暗生出疑窦--
  
  认为不该学诸葛亮,他不够自信,为什么?在《出师表》中,诸葛先生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我在想,当刘备到隆中去拜访他的时候,刘备是46岁的大英雄了,而诸葛亮是26岁的布衣小子,尚未建功立业,换作余等草根谁能等到他那么好的运气,工作自动找上门来呢?
  
  认为不该学诸葛亮,他事必躬亲真不是出色的管理者,为什么?司马懿曾问蜀国派出的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回答:“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于是,司马懿放心了,他轻松地对身边的人讲:“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比司马懿(公元179年-251年)还要小两岁的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竟然比他先死17年。53岁,离今天的退休年龄还差得远呢!
  
  认为不该学诸葛亮,他屈身昏君之下不顾国家前途是儒夫之举,为什么?你看人家刘备临终还讲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眼见着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国力渐弱,这样一位能臣巧匠为何不赶紧地取而代之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后来呀,似乎又读懂了,凡事自有其迂回转合之美,曲径通幽之妙。
  
  如果诸葛亮不是受徐庶的推荐,刘备能那么器重他吗?尤其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的“三顾茅庐”就更加耐人寻味了。刘备等第一次去,“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且耕且歌,歌曲的作者就是卧龙先生。身居幽静,安贫乐道,教化众人,这更加激起刘备的兴趣了。谁知,这一次却没会着。到了第二回来,更有趣了,刘备先是见到了诸葛亮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广元,白面长须,一个是孟公威,清奇古貌,皆谈吐非凡。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却是诸葛均。最后看到一位老者,也是风度翩翩,儒雅脱俗,却是诸葛先生岳父黄承彦。这大概就是烘云托月的写法吧,因为在刘备的心里,在诸葛先生身边的农夫已显出不凡,他的朋友、亲人都是高人模样,那诸葛本人该是何等高人啊!刘备这次留下手书一份,约定了下次拜访的日期。于是第三次,当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及至走到隆中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试想,如果是诸葛亮一介普通贫寒书生上门自荐的话,刘备还会将他当高人看待吗?蜀国集团内部的其他已有建树的大臣们能这样重视他吗?这样看来,这种让领导主动“三顾茅庐”的求职方式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迂回战术吧!
  
  如果诸葛先生当甩手掌柜,蜀国能立国42年(公元221年—263年)吗?在刘备死后,蜀国新建才两年,百废待兴,诸葛亮面对内忧外患,事必躬亲是有其原因的。先看其面临的“内忧”:一是政权不稳。刘备虽有皇叔的光环,但是他早年贩鞋子、织草席的出身,却为人诟病;再者,他建立的蜀国,主要在益州地面上,益州却是他的“兄弟”刘璋的,他是从他的“兄弟”手里抢过来的;刘备又是借口汉献帝被曹丕害死而称帝的,因此,从他的出身和权力的来源两个方面年来看,造成了蜀国政权的不稳。二是国力很弱。自公元219年荆州大败之后,仅隔四年,到公元223年,刘备又遭受夷陵大败,蜀国军事衰微,经济疲弊。三是人才缺乏。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死了,总的来说,跟着刘备一起创业的那一批元老,绝大部分是老的老,死的死,叛的叛,剩下可以倚重的,实在没有几个。而后起的优秀人物也不多,而且还不很成熟,还需历练。四是皇帝年纪小。刘备死的时候,刘禅才17岁。再看面临的“外患”:一是前面笔者已提到的夷陵之战,不但损兵折将,还破坏了跟吴国的盟友关系,战争威胁如影随形。二是强大的魏国一直伺机消灭蜀汉政权。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事必躬亲”也并不是讲诸葛先后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讲他在非常时期,仍然忠心耿耿,认真务实,坚忍顽强地为国效力的勤勉之风。
  
  为什么诸葛亮在儒弱的刘禅面前甘于俯首称臣而不取而代之呢?这也含有他的深谋远虑,余等大概只能揣度二三分罢了。一是传统文化中的君臣观念深入人心,像周公、霍光等贤相忠心辅政的美德烛照千秋,因此即使像曹操那样的文韬武略之人,顶多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诸葛亮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估计,先生一生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出众的能力,但在军事上却并无太多建树,因此,我们看到刘备在安排后事时也是让李严统管内外军事。
  
  当然,人无完人,笔者也并不是要给诸葛先生一个十全十美的评价,只是暗暗思忖,很多事情发生了,自有他的理由,对与错惶惑不论。至于我们这些晚生后辈学不学诸葛先生,就要看所处的职场环境了。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时事关注]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