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为我们的青春涂抹妖魔的颜色】 |
【请别为我们的青春涂抹妖魔的颜色】
----《左耳》之后
别拿你们的青春,涂抹我生活的颜色。
这些充满暴力、早恋、酗酒、殉情甚至堕胎元素的”伪”青春片,会毁掉我们的单纯的青春,更会歪曲90后、00后和我们下一代对我们的认知。
青春类型片,或者叫7080后怀旧片,大概源于五年前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着实让这些被现实枷锁紧紧捆住的7080后有了集体反思的契机,也是那年,我开始玩原创音乐的,也希望在30之前祭奠自己的青春。
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也算真诚的作品。
所谓青春,不用是非的功利去评价,属于自己的那些年每一个瞬间,都是清澈的小情诗。某个年代的情绪就像没有免疫力的疾病,肆意的传染蔓延。
而后,我觉得这一切都变了。
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分水岭,一系列的片子开始为了炒作素材而充满同质化的恶劣元素,2014年的《同桌的你》, 《匆匆那年》、《一生一世》,两小无猜期:女神和屌丝, 屌丝少年被任意欺负,女神爱心泛滥的保护;青春中期:女神青睐的男神负心多情。男屌丝一直陪伴;青春晚期: 屌丝发家致富,女神还是女神,或是大团员或是相望于江湖的遗憾剧情。
再在格式化的剧情路线添加若干暴力、早恋、殉情和堕胎的元素。
直到《左耳》的出现,妖魔化到了极致。
很想当面问问编剧和导演,你的青春充满了高考前天天去泡吧,去和校外不良少年打地下篮球,去喝酒,去发生成人关系?
媒体和舆论是件可怕的东西,把一些极其个性化的元素放大是艺术的需要,可是为什么不正视三观,拿些极端元素出来反复大肆的渲染。
我所还能够记忆中的青春,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坐一套试题,然后匆匆吃口饭骑自行车飞驰到学校,到操场上和明媚的朝阳为伴肆意的挥洒汗水,紧接着在熟悉的时间在教学楼的某个角落偷等自己有好感的女生到校,一天满满的课程之后,中午去报刊亭拿午饭省的前买足球杂志,晚上很晚放学,和小伙伴成群的骑车唱歌,谈梦想,谈各种八卦,到家再熬夜背英语。
我所还能够记忆的青春,友谊是真挚的,并且延续到了现在,一起成长的岁月轨迹是无可替代的,一起哭过,笑过,慢慢就长大了。
我所还能够记忆的青春,生活是保守的,喝酒那是大学之后的事儿,每天的生活范围仅限学校和家,偶尔偷点时间泡泡网吧玩玩什么星级红警的游戏。
我所能够记忆的青春,对异性的好感是绝对青涩的,不会表达,不会幻想,也仅仅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花痴的多看几眼,想知道她要考的学校,然后默默的努力。
我所还能够记忆的青春,简单,真挚,纯粹,美好。
我所还能够记忆的青春,没有暴力,没有早恋,没有酗酒,没有那么多时间扯淡,没有拉手,就更没有堕胎之类的耸人听闻。
幸好我还没有失忆,否则这几年看这些妖魔化的电影,会让我忘记曾经青春的颜色。
请别拿你们的青春,涂抹我生活的颜色。
有些颜色,很脏。
伤害的,不是一代人,更是会影响下一代对我们的认知。
不要再让一滴墨水,染黑了多彩的回忆。
青春是无需去听清楚的气息,一起都是淡淡的美好。
我的青春,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廉价。
青春万岁,青春无价。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