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忘了当初是怎么找到的,先看的电视剧。第一次看了半集就看不下去了,弃之。隔了段时间不知道为毛又去看,这次看完了,但大部分没看懂。又过了段时间,再看,终于看懂了。就这样养成每年重温的习惯,每次看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找了原著来看,发现原著更精彩;现在还出了语音书和电视剧原声版,夜里开着,听着入睡。
这是国内目前最好的战争作品,最好的,百看不厌。每一个角色都真实,并且在剧中随着时间成长、改变,它配得上“历史画卷”这样的形容词。
很难用几句话形容这部作品,真要讲它我大概可以讲好几天。光从人物形象来说,起码要写好几万字——每个人物都那样的饱满。最爱的角色?没有的,每一个都那样的可爱,可亲,可敬,可恕。哪怕是官僚如唐基——他也是真心为着虞家,也有陪着兽医痛哭失声的时候。他把团长和敢死队丢在对岸,所有人看到这里都会恨他恨得牙痒,但虞啸卿身为师座,那么轻易就被架空,又该当何罪呢?
团长当然是可爱的,他精,他滑,他死不要脸,但又豪气干云;他猥琐,却深得人心;他力挽狂澜,他抛弃了所有面子骨气之类的尊严,为了打胜仗,为了练兵,无所不用其极。他把散沙般的溃兵扫在一起,轰轰烈烈打了一场反击战,掩护群众渡江,然后折损殆尽(对岸的主力却眼睁睁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忙着炸桥自保。
团长爱兵,士兵死去时他也做得到踩过队友的尸体去打仗。他手下的士兵们也都是兵痞兵油子,偷抢坑怂什么都占,但就是这样的兵,他都有本事带成在南天门宁死不退的铁军。他们爱他,自发地跟随他,这是多么强大的人格魅力。
反观正规军虞啸卿那一伙,最好的装备最精锐的士兵都在他手里,征兵时那般义正严辞豪气干云,干的都是些什么事儿。他倒是励精图治,他手下貌似也厉兵秣马,可师部刚被轰炸,整个师立刻做鸟兽散。从不豪言壮语的团长那伙呢?吃糠咽菜,破衣烂衫,所有人却第一时间奔向他们的团长,自发抵抗。
虞啸卿和团长是很类似的,他们都想办实事,都想让事情变回它们该有的样子。但为什么结局差了那么多呢?为什么虞啸卿最终变成了年轻的唐基,而团长,死在了牢里。
一锅炖猪肉白菜粉条子的弟兄们,最终只剩下粉条小太爷。烦啦这样一个在战争中变得麻木、阴损、道德都抛弃了的年轻人,在团长身边终于学会了平和。生命力如蛮熊的迷龙,没有死在抱着机枪冲锋的数场恶战,却死在了团长怀里。兽医死于儿子战死的心碎;不辣伤透了心,瘸了腿一路要饭回了湖南;豆饼和蛇屁股死在了南天门,最最不会打仗最最没出息的阿译,挺过了南天门的死磕,却宁死也不愿意投降,自尽在囤满罐头的工事里。
是什么打垮了他们,是什么摧毁了这些热血青年的心,是什么让他们输掉了战争。我们的国家从来不缺少热血汉子,但,为什么在那些战争里,他们一直输。
为什么团长带着的这群炮灰,却往往能赢。为什么赢了,他们还要死。
迷龙是团长杀的,因为团长太爱他,太心疼他,不忍他零碎受罪。阿译是因为太爱团长,太希望变成他,失去他后忍到极限才开枪自裁。烦啦,带着与兄弟们,与团长的回忆活了下来;可他活着吗?总觉得他早已死在了团长身边。
虞啸卿曾字字铿锵地大喊:“我,要我的袍泽弟兄们提到虞啸卿三个字,想到的就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想到的就是我的团!”这句话和他承诺的枪支弹药炮火支援野战医院以及饮食衣裳一起随风逝去,真正做到这句话的,是团长龙文章。
同饮食,同起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做到的是团长龙文章,是从不豪言壮语,只会没脸没皮的他。
官样文章和身边的团长,士兵们不瞎,看得出谁才是真正办实事的人。于是他们跟随他,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也跟着他——他们想打胜仗,想救国,想杀敌。他为了回报这样的信任,没脸没皮的到处磨物资资金养活他的兵。
不体面,但真实的群体塑像就这样一笔笔被勾勒成型。“说要有这么一人能带着哥几个一直往前冲谁也不猜忌谁多好啊。我们也勇敢但我们软弱,没这人,一直没这人,可现在我们有了。”
可他们还是失去了他,为着所谓政治。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给人看。就像看到大观园的风流云散,或是看到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化为乌有;又像是诸葛亮七出祁山无功而返,曹孟德征战半生一夕被司马懿窃国。
团长又不同,他离我们太近了,夹着国仇家恨,那痛分外钝,缓缓的拉着锯子,闷闷的痛,绵长持久,渗入骨髓。一句句方言,没心没肺的笑啊闹啊,笑的越开怀,末后就越痛。再一想到有无数这样的人被历史遗忘,便更痛三分。
兰晓龙真是好作者,有这一部作品就够了。
------------------------ 我已苍老衰微.
痛非痛,如你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