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天籁解压缩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660 发表时间: 2024.02.02 07:30:27

袁了凡训儿俗说


  训儿俗说
  立志第一
  汝今十四岁,明年十五,正是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
  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正(止)于至善。
  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
  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
  我在学问中,初受龙溪先生之教,始知端倪。
  后参求七载,仅有所省。今为汝说破。
  明德不是别物,只是虚灵不昧之心体。
  此心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扩之不能大,拘之不能小。
  从有生以来,不会生,不会灭,不会秽,不会净。不会开,不会弊。
  故曰明德。乃气禀不能拘,物欲不能弊,万古所常明者。
  汝今为童子,自谓与圣人相远。汝心中有知是非处,便是汝之明德。
  但不昧了此心便是明明德。
  针眼之空与太虚之空,原无二样。
  吾人一念之明,与圣人全体之明,亦无二体。
  若观圣人,作清虚皎洁之相,观己及凡人,作暗昧昏垢之相,便是着相。
  今立志求道,如不识此本体,更于心上生心,向外求道,着相用功,愈求愈远。
  此德本明,汝因而明之,无毫发可加,亦无修可证,是谓明明德。
  然明德不是一人之私,乃与万民同得者。故又在亲民。
  以万物为一体则亲。
  以中国为一家则亲。
  百姓走到吾面前,视他与自家儿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此是亲民真景象。
  汝今未作官,无百姓可管。但见有人相接,便要视他如骨肉则亲。
  敬他如父母则亲。
  倘有不善,须生恻然怜悯之心。
  可训导,则多方训导,
  不可训导,则负罪引匿,以感动之。
  即未必有实益及人,立志须当如此。
  然明德亲民不可苟且。故又在至善。
  如人在外,不行路,不能到家。
  若守路而不舍,终无入门之日。
  如人觅渡,不登舟不能过河。若守舟而不舍,岂有登岸之期。
  今立志求道,不学则不能入道。若守学而不舍,岂有得道之理。
  故,既知学须知止,止者无作之谓。
  道理本是现成,岂烦做作,岂烦修造。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易曰,继之者善止,是性中之理。
  至善,乃是极则尽头之理。
  如人行路,若到极处,便无可挪移。无可趋向。自然要止矣。
  故止非至善,何由得止?
  至善非止,何以见至善!
  此德明朗,犹如虚空。
  举心动念,即乖(违背)本体。
  我亲万民,博济功德,本自具足(充足),不假修添。
  遇缘即施,缘息即寂(?结束)。
  若不决定信此是道,而欲起心作事,以求功用,皆是梦中妄为。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只是一件事。
  当我明明德时,便不欲明明德于一身,而欲明明德于天下。
  盖古大圣大贤,皆因民物而起恻隐,因恻隐而证明德。
  故至诚尽性时,便合天地民物一齐都尽了。
  当明德亲民时,便不欲着相驰求。
  专欲求个无求无着。
  故先欲知止,然后依止修行。
  依止而修,是即无修。
  修而依止,是以无修为修。
  无修为修,是全性起修。
  修即无修,是全修在性。
  大率圣门入道,只有性教二途,
  真心不昧,触处洞然。
  不思而得,不勉(自然)而中者,性也。
  先明乎善,而后实造乎理者,教也。
  今人认功夫为有作,而欲千修万炼,勤苦求成者,此是执教。
  认本体为现成,而谓放任平怀为极则者,此是执性。
  二者皆非中道也,须先识性体,然后依性起教,方才不错。
  
  敦伦第二
  中庸以五伦为达道,乃天下古今之所通行。终身所不可离者。
  明此是大学问。修此是大经纶。
  五伦之中,造端乎夫妇。
  易首乾坤,诗始关雎。王化(指教化)之原,实基于衽席(寝具,借指男女之事)。
  且道无可修,只莫染污。
  闺门之间,情欲易肆。能节而不流,则去道不远矣。
  夫妇之道,惟是有别。
  故禁邪淫为最,可以养德。可以养福。切宜戒之。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爱敬父母,正是童子急务。
  汝幼有至性,颇竭孝思,第(上层次)须要(关键)之于道。
  倘此志不同,此学各别,即称纯孝,终(不过)是血肉父子。
  今当以父母为严君,
  养吾真敬,使慢易之私不形,求父母之顺豫,
  养吾真爱,使乐易之容(不为生着而感到开心,也不惶惶恐惧于死亡的变易)可掬,常敬常爱。
  即是礼乐不斯须去身,
  即是致中和之实际。
  以此事君,则为忠臣,
  以此事长,则为悌弟。
  无时无处而不爱敬,则随在感格,可通神明。
  昔杨慈湖( 杨简(1141年-1225年),字敬仲,号慈湖,因筑室德润湖(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心学派易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游象山( 象山县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之门(大家门户),未得契理(路径),归而事父。一日父呼其名,恍然大悟,作诗寄象山云:
  忽承父命急趋前,
  不觉不知造深奥。
  即承慛(cui忧伤)奉养,
  可以了悟真诠。(似乎此句多一了字)
  故洒扫应对可以精象入神,乃是实事。
  有父子,然后有兄弟。
  吾生你一人,原无兄弟。
  然合族之人,长者是兄,幼者是弟,
  皆祖宗一体而分。
  即天佑天与,吾既收养,便是汝之亲弟兄。
  昔浦江郑氏其初兄弟二人,犹在从堂( 是指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男子之间的关系 )之列。
  因一人有死亡之祸(死刑),一人极力救之豁免,遂不忍分居。
  盖因患难,真情感激。
  共爨(一起生活)数百年。
  累朝旌(掛扁)其门。
  为天下第一家。
  前辈称其有过于王侯之福。
  吾家族属不多,
  自吾罢宦归田,卜居于此,
  族人皆依(互相依靠)而环(环绕周围)止(不离不弃)。
  今拟岁中各节,偏(重视)会(交往)族人。
  (除)正月初一外,十五为灯节,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
  远者亦遣人呼之,来不来唯命(顺其自然)。
  此会非饮酒食肉。一则恐彼此间隔,情义疏而不通。二则有善相告,有过相规。
  即平日有闲言,亦可从容劝谕。
  使相忘于杯酒间。汝当遵行毋怠。
  五服之制,先王称情而立,
  大凡伯叔期功之服(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一服:亲兄弟 就是同一父亲
  2.二服:堂兄弟 就是同一个爷爷
  3.三服:堂叔伯兄弟 就是爷爷是亲兄弟
  4.四服:四服兄弟 就是父亲的爷爷是亲兄弟
  5.五服:五服兄弟 就是爷爷的爷爷是亲兄弟 ),
  皆不可废。
  庶成礼义之家。
  兄弟相疏,皆起于妇人之言。
  凡稍有丈夫气者,初时亦必不听。
  久久浸润,积羽沉舟(出自战国策)
  非至明者,不能察也,切须戒之。
  语云: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不论仕与隐,皆当以尊君报国为主。
  凡我辈今日得饱食煖衣,悠優田里者,
  皆吾皇之赐也。
  岂可不知感激。
  他日出仕,须要以勿欺为本。
  勿欺,所谓忠也。
  上书陈言,世俗所谓气节,
  然须实有益于社稷民生则言之。
  若昭君过,以博虚名,切不可蹈此蔽輙(zhe是车厢两板,指路线或方向)。
  孔子宁从讽谏,其意最深。
  至于朋友之交,切宜慎择。
  苟得其人,可以研精性命。
  可以讲究文墨,
  可以排难解纷,须要虚己求之,委(倾)心待之。
  勿谓末(末世)俗风微(差),
  世鲜良友,取人以身(自己的标准),
  乃是格论。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只如
  馆中看文,我先以直施(对待),彼必以直报。
  日囗(尝,偶尔)相与,我先以厚施,彼必以厚报。
  常愧先施之未能,勿患哲人(通达之人)之难遇。
  又交友之道,以信为主。
  出言必吐肝胆,谋事必尽忠诚。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
  纵遇恶交相侮(wu),亦当自反自责。
  勿向人轻谈其短,至嘱。
  五典本自天秩。(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出自孔安国《尚书传序》,原文:伏羲、神农、黄帝之坟,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左丘明春秋昭公十二年传成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见此等文籍,当时确有,孔子据以修订,而名为经。
  典:典常。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是记述古代帝王法律的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
  凡相处间,不可添一毫机智。
  须纯肠实意,盎然天生,斯谓之敦。
  中庸修道以仁,亦是此意。
  昔有人以忠孝自负者,有禅师语之曰,
  即使五伦克尽,无纤毫欠缺。
  自孔子言之,只是民可使由之,非豪杰究竟事也。
  今忠臣孝子,世或有之,然不闻道,终是行之不著。
  习矣不察,是故以立志求道为先。
  孟宗之笋(孟宗抱竹而泣,地裂生笋。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七则故事,讲述了孟宗的母亲生病想吃嫩笋,寒冬无笋,小孟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的故事),王祥之鱼(《晋书》本传中讲了他三件孝顺的典型事例。“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皆从真心感召。
  宋谢述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丧还都。
  中途遇暴风,纯丧舫漂流,不知所抂(wang在)。
  述乘小舟寻求。嫂谓曰,小郎,去必无反。宁可
  存亾(wang)俱尽耶?
  述号泣曰,若安全至岸,尚须营理,如其变出意外,述亦无心独存。
  因冒浪而进。见纯丧几没(mo沉没),述号泣呼天,幸而获免。
  咸以为精诚所至,此所谓笃行也。
  学不到此,终是假在。
  即修饰礼貌,向外周旋,徒令人作伪耳。
  
  事师第三
  子生十年,则就外(去外面)传(接受)礼也。
  事师有常仪,不可不习。
  一者,每朝当早起。古人鸡初鸣,则盥漱(shu),趋父母之侧。
  汝从来娇养,不能与鸡俱兴。
  然亦不可太晏(yan),
  致使师起而不出。
  二者,旨师户外,必微欬(kai)一声,勿卒暴而入。
  三者,早入,当问安。
  四者,师有所须(要求),当如教办给。
  五者,粥饭茶汤,当嘱家童应时供送。迟则催之。遇见则亲阅而亲馈之。
  六者,师有所谈,当虚怀听教,讲书则字字详察。讲课则舍己从人,勿执己见,而轻慢师长。
  七者,远见师来,则起。师至则拱手侍立。须起敬心。出而随行,勿践其影。
  八者,师或无礼相责,必默然顺受。不可出声相辨。
  九者,勿见师过。人或来告,必解说掩覆之。
  十者,夜间呼童预整卧具,或亲视之。师眠当周旋掩覆之。
  昔林子仁登科后,事王心齐为师,亲提夜壶,服役尽体。近日冯开之亦命其子,提壶事师。此皆前辈懿行,可以为法(效法)。
  事师之道,全抂虚心求益。倘能随处求益,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若执己自是,则圣人与居,亦不能益我。
  舜好问,好察迩(er近)言。当时之人,岂復有睿哲文明。过于舜者惟问不遗茐荛,则人人皆可师,惟察不遗迩。则言言皆至教。汝能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能受一切世人之益,能使一切世人皆可为师,方是大人家法。
  
  处众第四
  弟子之职,不独亲仁,亦当爱众。
  盖亲民原是吾儒实学。
  故一切众人,皆当爱敬。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所谓爱人者,非捡好人而爱之也。
  仁者无不爱。
  善人固爱。恶人亦爱。
  如水之流,不择净秽。周偏(无偏差)沦(浸润)洽(合适,恰到好处),故曰泛爱。
  问既如此,何故说仁者能恶人,
  曰,民吾同胞,君子本心,只有好无恶。
  惟其间,有伤人害物,戕(qiāng害)吾一体之怀者,故恶之。
  是为千万人而恶,非私恶也。
  去一人而使千万人安,吾如何不去。
  杀一人而使千万人惧,吾如何不杀。
  故放流诛戮,纯是一段恻隐之心流注。
  总是爱人,此惟仁者能之,而他人不与也。
  识得此意,纵遇恶人相侮(wu),自无纤毫相碍。
  孟子三自反之说(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最当深玩(玩味)。
  吾肯真心自反,即处人十分停当,岂肯自以为仁,自以为礼,自以为忠?
  彼愈横逆(横逆:横流逆行。谓突破常规,指耍赖皮或无理取闹之人和事。“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十分之谤而不辩,能够任大事矣”。
  吾愈修省(自我反省),不求减轻,不求效验。所谓终身之忧也,
  一可磨练吾未平之气,使冲融(有未平之气)而茹纳(和谐包容)。
  二可修省吾不见之过,使砥砺(有棱角浑拙)而精莹。(光亮圆通)。
  三可感激上天玉成之意,使灾消而福长。
  汝今后与人相处,
  遇好人,敬之如师保。
  一言之善,一节之长,皆记录而服膺(ying)之。
  思与之齐而后已。
  遇恶人,切莫厌恶。
  輙(zhe)默默自反(反思自我)。
  如此过言,如此过动,
  吾安(如何)保其必无。
  又要知世道衰微,民散(民心不齐)已久,
  过言过动是众人之常事,
  不惟不可形之于口,(不但不能说)
  亦不可存之于怀。(也不能有想法)
  汝但持正,则恶人自远,善人自亲。
  汝父德薄,然能包容,
  人有犯者,不相较量,亦不复记忆。
  汝当学之。
  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夫持之而不使倾,
  捧之而不使坠,
  任其践蹈(dao)而不为动,斯之为载。
  今之人,至亲骨肉,稍稍相拂(fu),便至动心,安能载物哉!
  中庸亦云,
  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人只患(担忧)不博厚,不高明耳。
  须要宽我肚皮,
  廓吾德量。
  如闻过而动气,
  见恶而难容,
  此只是隘,
  有言不能忍,
  有技不能藏,
  此只是浅。
  勉强(坚持)学博,勉强学厚,
  天下之人皆吾一体,
  皆吾所当负荷而成就之者。
  尽万物而载之,亦吾分内。
  不局于物则高,
  不蔽于私则明。
  吾苟高明,
  自能容之而不拒,
  被(掩盖)之而不遗(剩)。
  此皆是吾人本分之事,不为奇特。
  汝遇一切人,皆思载之覆之,
  胸中勿存一毫怠忽之心。
  勿起一毫计较之心,
  自然日进于博厚高明矣。
  易曰,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昔子张(颛孙师,前503~?,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亦单称张。春秋时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春秋时期儒者。)
  问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大矣?”子曰:“何哉,尔所谓之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颜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正欲通天下之志也。
  夫子告之曰,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大凡与人相处,文则易忌(最忌讳文),质则易乎(明白,容易理解)。曲则起疑,直则起信。
  故以质直为主。
  坦坦平平,率真务实,而又好行义事,人谁不悦?
  然,但能发己(内心)自尽(全力),
  而不能狥(占有)物无违(没有不满意)。
  人将拒我而不知,
  自以为是而不耻,
  奚(怎么)可哉!
  故又须察人之言,
  观人之色。
  常恐我得罪于人,而虑以下之,
  只此便是实学。
  亲民之道,全要舍己从人。
  全要与人为等。
  全要通其志而浸灌之。
  使彼心肝骨髓,皆从我变易。
  此等处,岂可草草读过。
  处众之道,持己只是谦。
  待人只是恕(原谅)。
  这便终身可行。
  凡与二人同处,切不可向一人谈一人之短。
  人有短,当面谈,又须养得十分诚意,始可说二三分言语。
  若诚意未孚,且退而自反。
  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
  不然,便犯两舌之戒矣。
  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
  天下只有此三种人。
  凡长于汝者,皆所谓老者也。
  曲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十年以长,则兄事之。
  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又曰,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又曰,父之齿随行。
  任轻则并之。
  任重则分之。
  谦卑逊顺,求所以安其心,而不使之动念。
  服劳奉养,求所以安其身,而不使之倦勤(疲劳)。
  皆当曲体而力行者也。
  同辈即朋友。
  有亲疏善恶不齐,皆当待之以诚。
  下于汝者,即少者也,当怀之以恩。
  御童仆,接下人,偶有过误,不得动色相加,秽言相辱。须从容以礼谕之。
  谕之不改,执而〖〗之,必使我无客气,彼受实益,方为刑不虚用。
  书曰,毋忿嫉于顽。
  彼诚顽矣,我有一毫忿心,则其失在我。
  何以服人,故未暇治人之顽。
  先当平己之忿。
  此皆是怀少之道。
  切须记取。
  
  修业第五
  进德修业,原非两事。
  士人有举业,做官有职业,家有家业,农有农业。随处有业。
  乃修德日行,见之行者。
  善修之,则治生产业皆与实理不相违背。
  不善修,则处处相妨矣。
  汝今在馆,以读书作文为业,修业有十要:
  一者要无欲。
  使胸中洒落,不染一尘。
  真有必为圣贤之志,方可復读圣贤之书。方可发挥圣贤之旨。
  二者要静。
  静有数端(头绪)。
  身好游走,或无事间行,是足(腿脚)不静。
  好博弈呼胪(古时博戏,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两面,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一掷五子皆黑者为卢,为最胜采;五子四黑一白者为雉,是次胜采。赌博时为求胜采,往往且掷且喝,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是手不静。
  心情放逸,恣肆攀缘,是意(心脑)不静。
  切宜戒之。
  三者要信。
  圣贤经传皆为教人而设,需要信其言。
  言可法,句句可行。
  中间多有拖泥带水,有为著相之语,皆为种种病人而发。人若无病,法皆可舍,不可疑之。
  入道之门,信为第一。
  若疑自己不能作圣,甘自退屈。
  或疑圣言不实,未有遵行,纵修业,无益也。
  四者要专。
  读书须立定课程,孳孳汲汲,专求实益。
  作文须凝神注意,勿杂他缘。
  种种外务,尽情抹杀。
  勿好小技,使精神露洩(xie)。
  勿观杂书,使精神常分。
  五者要勤。
  自强不息,天道之常。人须法天,勿使惰慢之气设于身体。
  昼则淬砺精神,使一日千里,
  夜则减省眠睡,使志气常清。
  周公贵无逸,
  大禹情寸阴。
  吾辈何人,可以自懈。
  六者要恒。
  今人修业,勤者常有,恒者不常有。勤而不恒,犹不勤也。
  涓涓之流,可以达海。
  方寸之芽,可以参天。
  惟其不息耳。
  汝能有恒,何高不可造,何坚不可破哉!
  七者要日新。
  凡人修业,日日要见工程。
  如今日读此书,觉有许多义理,
  明日读之,义理又觉不同,
  方为有益。
  今日作此文,自谓已善,
  明日视之,觉种种未工,
  方有进长。
  蓫(zhú)伯玉,二十岁知非改过。
  至二十一岁回视昔之所改,又觉未尽。
  直至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乃真是寡过的君子。
  盖读书作文,与处事修行,道理原无穷尽。
  精尽原无止法(没有一下穷尽的方法)。
  昔人喻检书如扫尘,扫一层又有一层。
  又谓,一翻拈动一翻新。
  皆实话也。
  八者要逼。
  真读书俨然如圣贤在上,觌(di)面相承(托付)。
  问处如自家问,答处如圣贤教我。
  句句消归(消化吸收)自己,不作空谈。
  作文,亦身体(用身心体会)而口陈(述)之,如自家屋里人谈自家屋里事,方亲切有味。
  九者要精。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
  非鬼神之力,精神之极也。
  吕氏春秋载,孔丘(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墨翟(di)(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1][2],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3],曾担任宋国大夫[4]。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昼日讽咏( 讽诵吟咏 )习业(攻习学业 ),
  夜亲见文王周公,思而问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
  唐史载,赵璧
  ( 唐贞元间琵琶弹奏名家。白居易《五弦弹》:“唯忧赵璧白发生,老死人间无此声。” )
  弹五弦,人问其术(方法),
  壁云,吾之于五弦也,
  始则心驱之,
  中则神遇之,
  终则天随之。
  吾方(才)浩然,眼如耳,耳如鼻,
  不知五弦之为璧,璧之为五弦也。
  学者必如此,乃可语精矣。
  十者要悟。
  志道,据德依仁,可以已矣。
  而又曰,游于艺(沉迷于艺)。何哉?
  艺一(无二)也,溺之而不悟,徒蔽精神。
  游之而悟,则超之然于象数之表,
  而与道德性命为一矣。
  昔孔子学琴于师㐮( xiāng )五日而不进。
  (师襄,又称师襄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大师,鲁国宫廷乐官,曾担任卫国乐官。他擅长击磬,因此被称为磬襄。师襄曾教授孔子弹琴,传授《文王操》。后来,师襄弃官归隐。关于师襄的生卒时间,《史记》记载他为鲁国乐官,但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
  师㐮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得其声矣,未得其数也。
  又五日,曰,丘得其数矣,未得其理也。
  又五日,曰,丘得其理矣,未得其人也。
  又五日,曰,丘知其人矣,其人颀(qi)然而长(zhang),黝然而黑,眼如望羊(《释名》中解释,“望羊”就是“远视茫茫”的意思,远一点就看不见。),有四国之志者,其文王乎?
  (颀然而长,1.挺立修长貌。 2.风姿挺秀貌。)
  (四国之志,天下之志。四国,指四方邦国)
  (文王,周文王姬昌,约前1147年—前1050年,商时为西伯,又称西伯昌 ,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季历之子 ,周武王之父 ,商朝末期诸侯国周国君主,周朝奠基者。周文王之父季历被殷商王文丁囚禁而死,周文王继位。他求贤若渴,尊老爱幼,施行仁政,广罗人才,周边许多都来归附依存。周文王将周国治理得越发强大,周边诸侯都以其为首,引起商王朝警惕,纣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期间周文王创《周易》。后纣王收取周国重贿,释放周文王。周文王回国后,献出洛河以西的土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后周文王率兵攻打周边各国,周国国力日益强盛,诸侯都以他为首。因裁决虞、芮两国讼事,周文王受命称王,周文王十年(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病逝,在位五十年,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九十七岁,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周文王以仁政治国,广罗人才,他创作《周易》,是中国最早的经书,引导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轨迹。周文王对外发动战争,扩大周国的实力,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在弱小时蛰伏,麻痹纣王;全面接受学习商朝的文化制度,强大周国。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后世也把周文王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
  师㐮避(躲开,尊重地)席而拜曰,此文王之操(创作)也。
  夫琴,小物也,孔子因而知其人。
  与文王觌(di,相见)面相逢于千载之上,
  此悟境也。
  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到此田地,方知游艺有益。
  方知器数无妨于性命。
  (器数,指古礼中礼器、礼数的种种规定。出处宋·韩元吉《序》:“其探索阴阳,穷析物理,推本性命,杂言礼乐之辨,器数之详,必有自来,以是知圣门之学无不备也。”)
  
  崇礼第六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中庸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皆是儒家实事。儒教久衰,礼仪尽废。
  程伯子(程颢(hào)(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
  见释徒会食,井井有法,叹曰,
  三代威仪,尽在于此。
  吾晚年得汝,爱养慈惜,不以规绳相督。
  今汝当成人之日,宜以礼自闲(自设防范)。
  礼之大者,如冠(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婚丧祭之属。
  有仪礼一书,及先儒修辑家礼等书,可斟酌行之。
  且以日用要节,书为数条,切宜谨守。
  一曰视,二曰听,三曰行,四曰立,五曰坐,六曰卧,七曰言,八曰笑,九曰洒扫,十曰应对,十一曰辑拜,十二曰授受,十三曰饮食,十四曰涕唾,十五曰登厕。
  孔子教颜回四勿,以视为先。
  孟子见人,先观眸子,故视不可忽。
  邪视者奸,故视不可邪。
  直视者愚,故视不可直。
  高视者傲,故视不可高。
  下视者深,故视不可下。
  礼经教人,尊者视其带。卑者视其胸。皆有定式。
  遇女色,不得輙(zhe目不转睛)视。
  见人私书,不得窥视。
  凡一应非礼之事,皆不可輙视。
  凡听人说话,宜详其意,不可草率。
  语云,听思聪(指思维广阔、聪明睿智和聪慧)如听先生讲书,或论道理。
  各从人浅深而得之。
  浅者得其粗。
  深者得其精。
  安可不思聪哉!
  今人听说话,
  有彼说未终,而輙申已见者,此粗率至极也。
  听不可倾头侧耳,亦不可覆壁倚门。
  凡二三人共语,不可窃听是非。
  凡行须要端详次第(次序)。
  举足行路,步步与心相应,
  不可太急,亦不可太缓。
  不得猖狂驰行。
  不得两手摇摆而行。
  不得跳跃而行。
  不得蹈门阈(yu门槛)。
  不得共人挨肩行。
  不得口中吃食行。
  不得前后左右顾影(看自己的影子)而行。
  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
  当防迅车驰马,取次而行。
  若遇老者,病者,瞽者,负重者,乘骑者,
  即避道旁,让路而行。
  若遇亲戚长者,即避立下肩(垂肩,恭敬状),
  或先意行礼。
  凡立次须要端正。
  古人谓,立如斋,欲前后䄡(衣服的前摆,比喻要整齐)如,左右斩如,无倾侧也。
  不得当门中立。
  不得共人牵手当道立。
  不得以手叉腰立。
  不得侧倚而立(一腿重一腿轻)。
  凡坐欲恭而直,欲如奠石,欲如槁木。
  古人谓,坐如尸是也。
  不得欹(yi)坐,
  不得箕(ji)坐,
  不得跷足坐。
  不得揺膝,
  不得交胫(jing胫,小腿),
  不得动身。
  凡卧未闭目,先净心,扫除群念,惺然(心无杂念)而息,
  则夜梦恬愉,不致暗中放(纵)逸。
  须封唇以固其气,
  须调息以潜其神。
  不得常舒两足卧,
  不得仰面卧,所谓寝不尸也。
  亦不得覆身卧。
  古人多右肋着席,曲膝而卧。
  宋儒有云,
  凡高声说一句话,便是罪过。
  凡人言语,要常如在父母之侧,下气乘声,
  又须任缘而发,虚己而应。
  当言则言,当默则默。
  言必存诚,所谓谨而信也。
  当开心见诚,不得含糊,令人不解。
  不得恶口,
  不得两舌。
  不得妄语。
  不得绮语。
  切须戒之。
  一颦(皱眉)一笑皆当慎重。
  不得大声狂笑。
  不得无缘冷笑。
  不得掀喉露齿。
  凡哈欠大笑,必以手掩其口。
  洒扫原是弟子之职,有十事须知:
  一者先卷门帘。
  如有圣像,先下厨幔。
  二者洒水要均。
  不得厚薄。
  三者不得污溅四壁。
  四者不得足蹈湿土。
  五者运帚要轻。
  六者扫地要顺行。
  七者扫令偏净。
  八者吸(意为收)时当以箕口自向。
  九者不得存聚,当分择弃除(应立即清除)。
  十者净拭几案。
  应对之节,要心平气和。
  不得闻呼不应。
  不得高呼低应。
  不得惊呼怪应。
  不得违情怒应。
  不得隔屋咤声呼应。
  凡拜见尊长,问及来历,
  或正问或泛问或相拭,
  当知问意或宜应,或不宜应。
  昔王述,素有痴名。
  王导辟之为椽( "辟“是征召的意思,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椽”读yuan,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
  一见但问江东米价,述张目(睁眼)不答。
  导语人曰,王郎不痴,此不宜答而不答也。
  或问及先辈,切不可輙称名号。
  如马永卿见司马温公,问刘某安否?
  马应云,刘学士安。温公极喜之。
  谓后生不称前辈表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风操》:"古者,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后因以”表德”指人之表字或别号。)最为得体。
  此等处,皆应对之所当知者也。
  凡揖(yi)拜,须先两足并齐,两手相叉,当心,
  然后相让而揖。
  不可太深,不可太浅。
  揖则不得回头相顾,
  拜则先曲左足,次曲右足。
  起则先右足,以两手枕于膝上而起。
  古礼有九拜之仪,今不悉(细述)也。
  凡遇长者,不得自己在高处向下作礼。
  见长者用食,未辍(chuo),不得作礼。
  如长者传命特免,不得强为作礼。
  如遇逼窄之地,长者不便回礼,
  须从容取便作礼。
  凡授物与人,向背有礼。
  如授刀剑,则以刃自向,
  授笔墨,则以执处向人。
  曲礼中,
  献鸟者佛其首(将鸟的头“佛”转,以防伤人)。
  献车马者,执策绥(鞭子和驾驭车马器具用品)。
  献甲(盔甲)者,执胄(头盔)。
  献杖者,执末(末端)。
  献民虏者,操右袂(指右臂,防止发生意外)。
  献米者,操粮鼓(量米的器具)。
  献热食者,操酱齊(调料)。
  献田宅者,操书致。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驰弓尚角,
  右手执箫,左手承驸(弓把中部)。
  尊卑垂帨(shui佩巾,像垂下的佩巾那样自然)
  若主人拜则客还辟(离席而拜)。
  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驸,乡与客立然后受。
  进剑者左首。
  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
  进矛戟者,前其镦。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效犬者左牵之。
  执禽者左首,
  [ ]羔雁者以缋(hui指绳),
  受珠宝者以掬。
  受弓箭者以袂(que)。
  饮玉爵者弗(fu)挥。
  凡以弓剑苞直簞笥问人者,
  操以受命,无使之容。
  此叚可记也。
  受人之初,最宜慎重。
  执虚如执盈,
  执轻如执重,
  不可忽也。
  如沐时,以巾授尊长,亦有五事须知:
  一者,须当抖擞之,
  二者,当两手托巾两头,
  三者,不得太近太远,相离二尺许,
  四者,冬则两手展巾,近炉烘暖,
  五者,尊长用毕,仍置常处。
  其余诸类皆当据此推之。
  饮食乃日用之需,
  不可拣择美恶,肥浓甘脆,或至伐胃。
  簞瓢蔬食,可以怡神。须当存节食之意。
  不得仰面食,
  不得曲身食,
  与人同食,不可自拣精者。
  客未食,不可先食。
  食毕不敢后。
  不得急喉食。
  不得颊食,不得遗粒狼藉,
  不得怒食,不得缩鼻食。
  不得嚼食有声。
  不得向人语话。
  将口就食,失之贪,
  将食就口,失之倨。
  皆宜戒之。
  食毕,漱口,不得大响,令人动念。
  涕唾理(按理来说)不可忍,
  亦不可数(控制),但不得已必酌其宜(合适否)。
  不可对客涕唾,
  不得于房壁上涕唾。
  不得当道净地上涕唾。
  不得于生花草上涕唾。
  不得于溪泉流水涕唾。
  当于隐蔽处,方便行之。
  勿触人目。
  登厕亦有十事:
  一者,当行即行,不得急迫,左右顾视。
  二者,厕上有人,当少待。不得故作声迫促之。
  三者,当高举衣而入。
  四者,入厕当微欬(kai)一声.
  五者,厕上不得共人与笑。
  六者,不可涕唾于厕中。
  七者,不得于地上壁上划字。
  八者,不得频低头返视。
  九者,不得遗秽于厕椽上。
  十者,毕当濯手方持物。
  以上数条,特其大概。
  汝真有志三千之仪,
  皆可据此推广。
  智及,仁守,大本已正。
  然必临之以壮,动之以礼,方为尽善。
  故礼虽至卑,崇之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勿视为末节,而忽之也。
  
  报本第七
  伊川先生(程颐(1033年一1107年),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家和教育家,理学创立人之一。字正叔,又字正道、正伊,洛阳人,因居临伊川,世称“伊川先生”,与其兄程颢被共称作二程。)
  云,豺獭皆知报本。
  士大夫乃忽此。
  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
  奚(xi)可哉?
  甘泉先生曰,祭,继养也。
  祖父母亾(wang亡),
  而子孙继养不逮,
  故为春秋忌祭,以继其养。
  然祖考之神,尤有甚于祖考之存时。
  故七日戒,三日斋,方望其来格。
  不然,虽丰牲,不享也。
  观二先生之言,如此祭其可忽哉!
  古礼久不行,今自我复之。
  每遇祭前十日,即迁坐静所,不饮酒茹荤。
  为散斋七日,又夙夜丕显,不言不笑,专精聚神。
  为散斋三日,有客至门,仆辈以诚告之。
  族人愿行此者,相与共为。
  此追远之诚,亦养德之要。
  吾儿务遵行之,传之世世。勿视为迂也。
  祭之日,尤须竭诚尽慎,事事如礼。
  勿㬳(wu)视,忽怠荒。
  我在宝坻,每祭必尽诚,祷无不验。
  天人相与之际,亦微矣哉。
  每岁春秋二祭,皆用仲月( 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十五 日, 在中旬,故称“中秋”。 )
  卜日行事。
  祭之日,夙典(早晨起来按照规矩开始典礼)。
  具衣冠,谒(ye)祠祝过,遂以次奉神主于正寝。
  其仪一遵朱子家礼(《朱子家训》是清代学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根据自己一生的研究,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广采儒家的为人处世经验方法编撰而成。可说是一部详尽的“治家”规范书。它的最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采用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的方式,从如何“治家”说起,先联系“修身”,再推广到治理国家、立身处事等。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浅显明白,说理中肯易懂。《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被誉为我国古代家教名篇,影响颇为深远。)
  始祖南向,二昭西向,三穆东向,每世一席。(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驸位列于后,食品半之。
  上昭穆相向,不正相对。
  下昭穆各稍后。两向亦不正对。
  易世但以上下为尊卑,不以尊卑为昭穆。
  俗节各就家庙行之。
  时物虽微,必献。未献,子孙不得先尝。
  
  治家第八
  作家之事,道德为先。
  道德无端,起于日用。
  一日作之,日日继之。
  勿怠惰,而常新焉。如是而已。
  吾为汝试言其概:
  如行一事,必思于道无妨,于德无损,即行之。
  如出一言,必思于道无妨,于德无损,即出之。
  疑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凡一视一听,一出一入,皆不可苟,
  又要处处圆融,尘尘方便。
  凡遇拂(fu)逆,当闭门思过,反躬自责,
  则闺门之内不威而肃矣。
  古人谓,齐家以修身为本,岂虚哉!
  修身要矣。
  御人急焉。
  群仆中,择一老成忠厚者,管家。
  推心任之。厚廪养之。
  其余诸仆,亦不可使无事而食。
  量才器使,人有专业。
  田园,仓库,舟车,器用,各有所司。
  立定规矩,时为省试。
  因其勤惰,而赏罚之。
  则事省而功倍矣。
  至顽至蠢,俾仆之常,
  须反复晓谕,不可过求。
  纵有不善,亦宜以隐恶扬善之道,宽厚处之。
  一念伤慈,甚非大体。
  我性不喜责人,故家庭之内,
  鞭朴(棍棒)常驰,童仆多懒。
  汝宜稍加振作。
  齐家之道,非刑即礼。
  刑与礼,其功不同。
  用刑则积惨刻(can ke,凶狠刻毒)。
  用礼则积和厚。一也。
  刑惩于已然之后,
  礼禁于未然之先。二也。
  刑之所制者浅,
  礼之所服者深。三也。
  汝能动遵礼法,以身率物(作众人之榜样),斯为上策。
  不得已而用刑,亦须深存恻隐之心,明告其过,使之知改。切不可轻口骂詈(li,恶语),
  亦不可使气怒人。
  虽遇鸡犬无知之物,亦等以慈心视之,勿用杖赶逐,勿抛砖击打,勿当客叱(chi)斥。
  我家戒杀已久,此最美事,汝宜遵之。
  人各有身,身各有家。
  佛氏出家之说,亦方便法门也。
  家何尝累人,人自累耳。
  世人认定身家,私心太重,求望无穷。
  不特贫者有衣食之累,
  虽富者亦终日营营,不得清闲自在,可惜也。
  须将此身此家放在天地间,平等看去,不作私计,无为过求。
  贫则蔬食菜羹,可以共饱,
  富则车马轻裘,可以共蔽。
  近日,陆氏义仓之设,其法甚善,当仿而行之。
  田租所入,除食用外,
  凡有所余,不拘多寡,
  悉推之以应乡人之急。
  请行谊(言行)老成者主其事。
  陆氏不许子孙侵用,我则不然,家无私蓄。
  外以济农,内以自济,原无彼我。
  凡有所需,即取而用之,但不可过用亏本,
  仍禀主计者,应用悉凭裁夺。
  不得擅自私支。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