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闲云孤鹤 收藏:0 回复:0 点击:22 发表时间: 2025.01.01 10:58:54

辨析靑蘋之末与蝴蝶效应


  
  
  前几,在得到APP上学到吴军老师的一堂课,他论证了蝴蝶效应的个人见解。认为:蝴蝶效应是在实验室里得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验证,看似逻辑能自洽的理论,这个理论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实际上,吴军老师否定了蝴蝶效应这一概念。
  吴军老师是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畅销书作家,他的观点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他这次关于蝴蝶效应的论述,观念比较新颖,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正好也是前些时,我在写文时才用到了靑蘋之末这个典故,觉得靑蘋之末与蝴蝶效应这俩概念有类似性,或许让人们容易混淆。就产生了要辨一辨的念头。(本文先按下吴军老师的新观点不表,仅仅从传统的认识出发加以辨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大影响,这时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 “青蘋之末” 或者 “蝴蝶效应”。
  就拿社交网络来说,可能有人只是随手发了一条带有错误信息的博客文章,本以为没几个人会关注,可没想到会引起该领域专家的反驳,随后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整个社交网络中传播开来,甚至还引发了媒体报道、专家辩论,乃至促使政策发生改变,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很容易让人觉得是 “蝴蝶效应” 在起作用。
  再比如环境方面,森林中一处小小的火星,如果没有及时熄灭,就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森林火灾。而这场火灾可不得了,它会使当地的气候变化,降水模式跟着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又或者人们平日里一些小规模的污染行为,起初好像没什么危害,但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整体环境变得不稳定,威胁到众多生命的生存,这似乎也契合了某种连锁反应的规律,有人会觉得是源于 “青蘋之末” 的微小变化导致了后续严重的后果。
  还有健康领域,一个人要是有吸烟或者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习惯,一开始可能只是影响自己的身体状态,可慢慢地,身边的家庭成员、朋友也可能受到影响,甚至还会面临更广泛的公共卫生风险,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发展到影响一群人健康的大问题,不少人也会联想到这背后是不是存在着类似 “蝴蝶效应” 的作用机制。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连锁反应般的故事,可大家口中所说的到底是 “青蘋之末”,还是 “蝴蝶效应” 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辨析一下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起深入探究一下它们背后的奥秘。
  青蘋之末的出处溯源:“青蘋之末” 出自战国时期宋玉所写的《风赋》。原文中提到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风从大地产生,最开始在青蘋这种水草的末梢轻轻飘起,然后逐渐进入山谷,在大山洞的洞口变得猛烈起来,沿着山的弯曲处前行,在松柏下狂舞,其气势昂扬,撞击木石发出声响,等到风势渐弱时,又四面散开等这样一个从细微之处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又慢慢衰落的完整过程。最初它所描述的就是风的生成、发展以及变化的情景,让我们看到大风其实是从小风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现代语境当中,“青蘋之末” 常常被用来喻指那些大影响、大思潮往往是从微细且不容易被察觉的地方开始发源的。比如说,在文化领域,一些小众的文化形式,像古风音乐起初只是在一小部分热爱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和传统乐器演奏感兴趣的年轻人之间流行,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创作或者翻唱的古风歌曲,一开始受众范围很窄,影响力也极小,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古风音乐,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潮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线上走到线下,举办各种古风音乐会、文化节等(笔者按:可以对照一下,当下的刀郎现象。),甚至对影视配乐等相关领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就是从起初很细微、不易被大众察觉的状态,发展成了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很好地体现了 “青蘋之末” 所蕴含的那种细微之处引发大变化的意思。再比如在科技领域,很多新兴的科技理念,最开始可能只是某位科研人员脑海中的一个设想,或者是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里进行初步探索,就如同风刚刚在青蘋之末兴起时那般不起眼,但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完善,最终可能催生出改变整个行业甚至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人们说,新的支付方式让小偷都失业了)。
  蝴蝶效应的深度剖析
  理论起源:“蝴蝶效应” 的发现,源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 Lorenz)在 1963 年的相关研究。当时,洛伦兹正致力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方面的数值计算,他构建了一个可以模拟气候变化的电脑程序,并用图像来呈现计算结果。
  在一次计算过程中,由于早期计算机运算速度缓慢,为节省时间,他在第一次计算结束后,从中途开始执行第二次计算,并且使用了第一次计算输出结果的近似值(计算机打印出来的结果只保留小数点后三位,与原计算的更精确数值存在万分之一的误差)作为第二次计算的初值。可没想到,就是这么微小的差异,最终导致第二次计算产生的结果与第一次完全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差异被不断放大,面目全非。
  经过深入的演算推导,洛伦兹总结了这一发现,提出了著名的 “混沌理论”,并认定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即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有着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也就是 “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他将其形象地称作 “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便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是因为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致使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了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相应变化,由此触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出现极大变化。后来,在演讲和论文中,洛伦兹用更具诗意的 “蝴蝶” 取代了之前提及的 “海鸥”,让 “蝴蝶效应” 这一说法更加广为人知。
  其核心要点在于揭示了事物发展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有规律可循的定数,也存在不可测的 “变数”,往往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能影响事物发展走向,呈现出复杂且不确定的特性。比如,在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即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起初很小,但在过程中,这些微小因素会将结果积累起来,经过逐级放大,就可能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变化,使得长期准确预测天气变得几乎不可能。
  这一效应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扰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大后果,整个过程具有不可跟踪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随机性和分岔,结果可能千差万别,与传统观念中认为初始条件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影响也微小的观点截然不同,挑战了人们对于可预测性的常规理解。
  蝴蝶效应在诸多领域都有着显著体现,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股票市场,它同样无处不在。金融市场本就是高度互联、复杂多变的系统,每一个交易决策、经济数据发布、甚至是政治事件等都可能成为那只 “扇动翅膀的蝴蝶”。比如,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突然离职这一消息,看似只是个小事件,却可能引发投资者对该企业未来发展的担忧,导致股票抛售行为增加,进而影响整个行业板块的股价走势,甚至可能波及整个股市大盘,造成市场波动。再比如,某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微调,哪怕只是利率的小幅变动,都可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促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最终让全球股市产生不同程度的涨跌反应。
  社会学领域也不乏蝴蝶效应的身影。社会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个体和群体构成的复杂大系统,一个微小的社会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调节,可能会带来极大危害,反之,若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也可能产生轰动效应。例如,在一个社区中,如果出现了少量的涂鸦、垃圾未及时清理等看似不起眼的环境乱象,若不加以整治,可能会让居民们产生一种无序的感觉,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更多破坏环境、违反秩序的行为出现,甚至影响整个社区的治安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而若是社区积极倡导文明行为,从一些小的文明举动抓起,如定期组织志愿者清洁活动、宣传爱护环境等,慢慢就可能形成良好的社区风气,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和谐程度。
  青蘋之末与蝴蝶效应的辨析
  本质区别:“青蘋之末” 与 “蝴蝶效应” 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青蘋之末” 更侧重于描述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细微之处开始慢慢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就会引发质变。就如同风从最初在青蘋草的末梢轻轻吹起,逐步发展,最后形成强大的气流,席卷山林,这中间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一种持续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可以理解为大风、小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可以想象,有人提醒:起风了。你不赶紧回家收拾晾晒的衣物,等到风雨交加时刻,是什么景象?)
  而 “蝴蝶效应” 更多是在周边基础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的一种偶发性诱因。它突出的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哪怕出现极其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带动整个系统产生长期且巨大的连锁反应,但这个微小变化成为引发后续连锁反应的导火索,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气象系统中,大气原本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这一偶然行为,致使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进而触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遥远地方出现龙卷风,但倘若当时的大气环境等周边基础条件不具备,那蝴蝶扇动翅膀这一行为或许就不会引发如此大的后果了(蝴蝶扇动翅膀与将要发生的大事是俩事,不具有连续性。)。所以说,二者在原理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偏向必然的发展,一个侧重于偶然引发的连锁变化。
  从结果导向来看,“青蘋之末” 往往更偏向暗示消极和破坏性的危机正在酝酿。因为它所描述的通常是一种隐患从小逐渐变大的过程,当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已经有潜在的不利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了。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如果人们长期对一些小的污染行为不以为意,日积月累下来,就像风从青蘋之末兴起,最终可能酿成整个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后果,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然而,“蝴蝶效应” 带来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产生危害,也可能带来积极效应。在股票市场中,一家企业某个微小决策的改变,可能引发股价的波动,进而波及整个行业甚至是全球股市,使投资者遭受损失;但同样也有可能,某个创新的商业模式起初只是在小范围内尝试,就像蝴蝶扇动翅膀那样不起眼,可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后,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与进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蝴蝶效应” 所引发的结果不是单一指向的,而是充满了变数,和 “青蘋之末” 那种更倾向于消极结果呈现的情况有着明显区别。
  在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时,人们常常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一方面,容易将它们与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类似概念弄混。多米诺骨牌效应指一件事的发生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看上去和 “蝴蝶效应” 很相似,都是连锁反应的体现。但实际上,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推倒了第一张骨牌,后续的骨牌倒下基本是可预测、可分析的,整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线性。而 “蝴蝶效应” 更侧重于未知的可能结果,初始的微小变化引发后续连锁反应的走向很难准确判断,充满了随机性和分岔,并非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
  另一方面,在理解 “蝴蝶效应” 时常出现如滑坡谬误等错误认知。比如有人会认为潘金莲撑开窗户,棍子掉下来这一小小的举动,引发了后面一系列诸如武松被逼上梁山、方腊未被擒住、大宋江山易主等连锁反应,将小说情节按照线性推论无限延伸,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认为只要最初的小事件发生了,后续的结果就必然会出现。但实际上,“蝴蝶效应” 强调的是某种可能性会带来可能的后果,并非是这种绝对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些概念时,一定要厘清它们之间容易混淆的地方,避免出现理解和应用上的偏差。
  通过前文对 “青蘋之末” 与 “蝴蝶效应” 的详细解读和辨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各具特点且存在明显区别。“青蘋之末” 着重体现事物发展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引发质变的必然过程,它犹如风从青蘋草末梢轻轻吹起,逐步壮大,有着清晰可寻的发展脉络;而 “蝴蝶效应” 则侧重于强调在复杂系统中,初始微小变化可能引发长期且巨大连锁反应,但这个微小变化成为导火索带有一定偶然性,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偶然触发了后续一系列变化。
  从结果导向来看,“青蘋之末” 往往暗示着消极、破坏性的危机在慢慢酝酿;“蝴蝶效应” 带来的结果却充满不确定性,可能是危害,也可能是积极效应。并且,它们还存在易被混淆的地方,需要我们仔细分辨,避免与其他类似概念弄混或出现错误认知。准确理解 “青蘋之末” 与 “蝴蝶效应”,对于我们认知事物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看清诸多现象背后的原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了解了 “青蘋之末” 与 “蝴蝶效应” 的内涵、区别以及联系后,我们要学会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在生活里,比如我们想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像每天早起几分钟、多读几页书、多做一组简单的运动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变,或许就会像 “青蘋之末” 那样,逐渐积累,最终让我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变得更加健康、有序且充实。同时,我们也要警惕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哪怕只是偶尔的一次拖延、一次情绪失控等小问题,若不加以重视,也可能在日积月累下,引发如 “蝴蝶效应” 般的连锁负面反应,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
  在工作中同样如此,我们对待每一个小任务、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次小小的数据录入错误、一次简短的沟通不畅,都可能成为那只 “扇动翅膀的蝴蝶”,在后续的工作流程中被不断放大,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如果我们能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积极做出一些小的改进,比如优化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小环节、提升与同事沟通的一点小技巧等,这些微小变化或许就会慢慢发展壮大,如同 “青蘋之末” 演变成大风一般,推动整个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总之,善于运用这两个概念去观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我们就能提升自身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附:吴军老师的原文段落供参考:
  “蝴蝶效应是正确的么?估计绝大部分人对此从未怀疑过,你可能也是其中一位坚定的信奉者。在评判蝴蝶效应的是非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它到底讲的是怎样一回事,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爱德华·诺顿·洛伦兹在用计算机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一直无法取得成功。尽管他用了“很准确”的数学模型,“很大量”的数据,但得到的天气预报极不准确,以致于他对于天气能否被预测产生了怀疑。 经过认真的反思,洛伦兹教授指出了一个当时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为了更好地让大众理解这个结论,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它气流汇合,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现实与蝴蝶效应的脱节 自从“蝴蝶效应”这个概念被提出后,它被作为一种万精油,用来解释各种带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原因不明,或者决定因素复杂的问题,也就是我在《逻辑思维训练》课程中讲的“自变量太多”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没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她走在街上,遇到一只狗拦住了去路,还向她狂叫。这位妻子更加生气,就踹了狗一脚,狗受到了惊吓,狂奔撞倒了一位老妇人。而老人恰好有心脏病,被吓了一跳,心脏病发作,当场倒地,最后不治身亡。于是,领导训斥下属这件和妻子无关的事情,就被理解成导致妻子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似乎用蝴蝶效应,能很好地解释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估计你读完这个例子,会觉得它似乎有点牵强。显然,导致老妇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她有心脏病,硬扯上一个无关的领导训斥下属的原因,让人感觉有些可笑。 事实确实如此,不仅在这个例子当中,蝴蝶效应对于很多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解释,并不比这个例子更靠谱。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今天,如果你去大街上随便找几个人,问问他们是否知道那一场金融危机。如果他们知道,你问问他们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亚洲各国的货币。事实果真如此么? 十多年前,索罗斯来谷歌,我们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了两个事实。其一,很多媒体,特别是亚洲的媒体都报道是他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其实在此之前半年,他就退出了。其二,虽然他在做空泰国和韩国货币中挣到了钱,但是在交易港币时,由于遭受到了政府的狙击,亏了很多钱。因此,把亚洲国家的损失算到他头上不公平。当然,有人会觉得,虽然索罗斯半年前退出了,但他依然是那只蝴蝶。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猜测,很多媒体不过是找了一些看似能自圆其说的逻辑。 事实上,造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那些亚洲企业债务率太高。一位当时在三星工作的韩国朋友和我讲,就连三星公司的债务都是资产的10多倍,其它企业就更高得离谱了。这么高的债务,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会加速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最终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另一个原因则是银行的坏账率太高。根据王硕平先生在《广东省地方金融: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南方金融》, 2004年01期)一文和刘晓午在《王岐山:从治农伯乐到金融干将》一文中的介绍,就连当时债务率不算高,金融还算稳定的广东省,也有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汕头商业银行等,先后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当时广东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达50%。至于受到那次金融风暴打击的东南亚和韩国,金融机构的坏账率就更高了。因此,造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这些国家本身,而不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索罗斯的话也从另一个侧面否定了蝴蝶效应。他在那些金融系统脆弱、债务率高的国家频频得手,但是在香港却一败涂地。说明如果国家自身的金融系统没有问题,就不会陷入金融危机。如果真的是蝴蝶效应起了作用,怎么可能只有部分国家受影响,还有部分国家能全身而退呢? 蝴蝶效应的启示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可以讲讲今天的第一个结论了,蝴蝶效应是在实验室里得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验证的,看似逻辑能自洽的理论。这个理论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经过一些案例的证实才能成立。要想证明蝴蝶翅膀的震动能引起几千公里以外的风暴,必须至少在几次风暴中,找到引起它们发生的蝴蝶。但是,从六十年代至今,世界上每年有几十次热带风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哪一次风暴是由一只蝴蝶引起的。因此蝴蝶效应的说法只是一种理论。 如果洛伦兹晚生30年,重新研究长期气象预报问题,恐怕就不会搞出什么蝴蝶效应的理论。今天你如果看看长期天气预报,就会发现它们相当准确。比如在weather.com上,20天的天气预报对气温的预测只会差出一两度,而对于大风大雨的预测,最多差出一两天。也就是说,洛伦兹认为无法预测的事情,今天能预测得很准确。
  人类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长期天气,是出现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当时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容量,比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快了上亿倍,并且卫星云图数据的丰富程度,是远非60年代可比的,要知道在60年代,几乎没有气象卫星。虽然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但是在整个60年代,气象卫星的数量不仅极少,而且能收集到的数据,远远比不上今天的气象卫星。 也就是说,洛伦兹是在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处理能力的情况下,用非常粗糙的数学模型,试图预测长期天气,得不到结果也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归因于影响的因素太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今天,由于能够了解到影响天气的各种因素,又有了处理能力和好的数学模型,过去认为不确定的事情,在今天看来都是确定的。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指出存在两种系统,一种系统在接收到各种外部输入后,会慢慢稳定,也就是收敛,这种系统最后的状态其实和起始状态没有关系,世界上有很多系统都是如此。这种系统永远不会出现蝴蝶效应。 还有一些系统,它们最后的状态和初始状态有关,这些系统常常是发散不收敛的。但是在所有的初始状态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有些则是枝末细节的,它们的作用会被那些决定性的因素所主导。比如在对天气影响的诸多因素中,蝴蝶翅膀的震动,就属于枝末细节的因素,会被那些更重要的因素,比如洋流、气流、太阳活动等因素淹没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找到所有的重要因素,对于结果的预测就八九不离十了。 那么,蝴蝶效应作为一种理论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有,那就是提醒我们注意一些枝末细节对结果的影响。但是,今天很多人在使用这个理论时,变成了过分强调枝末细节的影响。比如很多人会将一辈子的厄运,归结为高考失利,甚至中考没休息好,少考了几分。其实人生的轨迹基本上是由几个重要因素决定的,甚至是收敛的。偶然性会影响短期的结果,但是不会影响一生的命运。我问过很多人,他们在高考前由于紧张,都会睡不好觉,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上了那些根据平时成绩他们能够得着的学校。这说明中学几年的训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头一晚上没睡好觉的影响,远远没有很多人想象得大。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需要分清楚在实验室里提出的看似逻辑能自洽的理论,和在实践中得到反复证实的理论。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应该是不同的。后者才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而前者看似合乎逻辑,却可能误导我们,它们可能只会给我们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那么你有用过“蝴蝶效应”来解释生活中的经历吗?欢迎你给我来信分享。”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原创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