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13 发表时间: 2025.02.21 07:10:37

袁知县城隍庙奇遇记 (小说)


  袁知县城隍庙奇遇记 (小说)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之十一
  时值三夏,大涝之后,道路泥泞,渍水平野。他着一袭青衫,乘船而至,官道入城。城中百姓早闻新县令以“改命”而名,多有学识,却不知这位江南儒生是否担起治理宝坻这一方水土之重任。
  一
  甫一上任,袁了凡便循旧例至城隍庙祭拜。庙宇斑驳,古柏参天,香炉中余烬未冷。他燃香三炷,躬身叩首:“神明在上,袁某初临宝坻,愿求一方水土安宁,百姓丰足。”话音未落,忽闻檐角铜铃骤响,一阵邪风卷起香灰,迷蒙中竟见神像双目微睁,似有流光浮动。
  烟雾中,随行人等皆已尽散之。惟见庙中竟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竹杖,笑曰:“足见袁公心诚,感天动地,然可知宝坻百姓苦耶?”袁了凡躬身施礼,曰,学生不才,愿听教诲。
  老翁自称乃城隍座下文吏,引袁了凡至庙后一荒冢。冢前石碑残破,字迹依稀可辨:“万历三年,蝗灾饥馑,饿殍盈野。”老翁叹道:“此地百姓困于赋税,河道淤塞,盐碱遍地。若袁公不改天命,此碑恐成谶言也。”
  ……
  二
  是夜,袁了凡辗转难眠,披衣挑灯,翻检县志。忽闻窗外有人轻轻叩门,开门竟见白日那老翁立于月下,手持一卷《当官功过格》。“此乃云谷禅师所托,”老翁递上书册,“禅师言,袁公既信命由己造,何不以善行破此困局?”言罢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于风中。
  袁了凡翻开书页,见扉页题字:“减赋一分,活民万家;疏河一尺,沃土千顷。”字迹如金粉闪烁,转瞬即逝。他心潮澎湃,提笔疾书,草拟减赋奏疏,又唤来衙役,命明日召集乡老,共议救灾治水之策。
  三
  数月后,宝坻城南的盐碱滩上,袁了凡赤足踩泥,与农人清挖沟渠。一老农摇头:“大人,这地种不得稻!”袁了凡却从怀中掏出一包稻种——正是他托人自江南捎来的耐碱之稻种。“昔年大禹治水,亦非一日之功。今日我等疏河引水劝农种稻,来年此地必成良田!”
  深夜,他一身疲惫,仍独坐县衙一隅,对照《当官功过格》录当日善行。忽见那神人又至。袁了凡叩头便拜,言来宝坻,欲去百姓困苦,曾发愿万善,如今数月已过,而完善遥遥,心急急也。那神人一笑,曰,君莫急耳。君之万善已成。袁了凡曰,未也,其数日计之,差之多矣。神人推门入,曰,善有大小,为百姓免税减赋,惠及千家万户,何止万善!君不知之?……
  正疑间,觉中醒来,却是一梦。但见天光大明,听窗外有孩子的说笑声,打开房门,但见一童,手捧一碗,欲进又止。童见,举碗过顶,曰,大人原谅,奉母命前来,感恩大人活命之恩,请大人受之一拜。袁了凡心头一热,泪眼满框。接过粗碗,啜而尽之。
  四
  三年后,宝坻赋税减半,河道畅通,南稻北种初见成效。袁了凡再访城隍庙,却见那荒冢石碑已无踪迹,唯有一株新柳亭亭如盖。庙祝笑道:“自大人来后,那残破不堪之物便一日日淡去,如今,竟长出一株柳树来了。”
  袁了凡抚柳而叹,忽觉袖中《当官功过格》微微发烫。翻开一看,昔年空白的书页上,竟浮现一行朱批:“天命已改,善业长在。”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