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15 发表时间: 2025.04.04 09:25:04

文学的世界和历史的真实


  文学的世界和历史的真实
  ——《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序
  
  三木子
  
  近来,《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在朋友圈发布后,许多文友在议论。他们认为,这是我在袁黄(了凡)善学思想研究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上取得的新拓展,新成绩。也有文友认为,《袁了凡在宝坻》系列短篇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上的尝试,精神可嘉,但从中反映出来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怎样在文学创作中既做到尊重史实,又做到艺术再现等等问题均值得探讨。
  一
  我的《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的创作,主要源于我对袁了凡这一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他传奇人生经历的深入探索。基于我近年来对以《了凡四训》《宝坻政书》《祁嗣真诠》《劝农书》等袁了凡的著作的研究和学习,我对袁了凡的了解不断增加和逐渐丰富,从而产生了用小说这一形式表现和塑造袁了凡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冲动。作为明代末年伟大的思想家,袁了凡以其独特的命运观和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宝坻,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是袁了凡思想体系形成和实践的重要舞台和土壤,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灵感和营养。我曾经说过,目前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致力于从事袁了凡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他们或从事研究,或做实绩,而我不过是受了袁了凡思想影响的一分子,搞理论研究没有基础,做实绩没有实力,仅仅是靠自己多年以来写过小说,勉强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写写袁了凡,不过是打打边鼓,凑凑热闹而已。我创作这个系列小说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文学的形式,将袁了凡的思想精髓和宝坻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袁了凡的世界。
  在创作《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时,我秉持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为此我查阅了相关的史书、文献和资料,特别是买来《袁了凡文集》认真学习,研究了袁了凡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体系,以确保故事中的历史元素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我也注意发挥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通过文学手法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袁了凡的人物更加丰满,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我认为,历史真实性和文学创作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通过构思和描写,我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邃。
  无疑,袁了凡是我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对他的形象塑造我倾注了较多的心血。首先,我力求准确把握和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在小说中,我将他塑造成一个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的信仰追求和崇高品德的人,又有着智慧和才能,对命运的不懈抗争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的人。同时,我也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绘袁了凡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普通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冲突,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坚持,我努力展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袁了凡形象。此外,我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袁了凡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性格转变的过程。
  也可以这样说,我希望通过《袁了凡在宝坻》这样一部小说,向读者传达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命运观。袁了凡一生都在探索如何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完全注定,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改变的。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不断改过积善,完善自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改变命运。其次,我想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袁了凡的思想体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道德观念和智慧精髓。我希望通过小说的形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最后,我想倡导一种关注现实、关爱他人的“善”的文化。在小说中,袁了凡不仅注意改过积善,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关心关注百姓的疾苦和困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身边的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实现梦想。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动荡,战乱频仍、经济疲软,社会无序,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博爱”“大善”思想。我希望通过袁了凡的故事,激励读者、关注现实、关爱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世界。
  二
  在文学创作中,怎样反映的真实世界和世界的真实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去博物馆看到恐龙化石,科学家会告诉你这只恐龙生活在多少年前,吃什么食物,甚至能复原它的羽毛颜色。但你看到的只是一只恐龙骨架,其实真实的恐龙长得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几千万年前的恐龙有可能和我们所构建的恐龙模型完全不同,至少是某些部分是不同的。那些不同的部分,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我们虚构的部分。也是这样,作家们不是在"照抄"历史,而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滤镜"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在创造世界。比如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但这个虚构故事却让读者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就像我们爱看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的绝技,虽然未必真实,却让人物更加生动丰满,故事特别精彩。这就像画家在画风景时,不会把每一片树叶都画得一模一样,而是抓住春天的感觉,做出模糊处理,让读者或者欣赏者进行再创作,或者叫画家与欣赏者“双向创作”,互为补充,形成作品。我不敢说我的《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一定是准确反映了四百年前袁了凡的生活故事,所写出的某些情节也许是不存在的,但作为一个明代末年的思想家,慈善家,一个宝坻知县的形象,特别是袁了凡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还是真实的。
  记得小时候听我的姥姥讲我故事,她总爱说:"从前有……." 这里的"从前"就是给故事加上一个“神器”,让你感到故事的真实。好的故事就像变魔术,要用合理的“神器”"道具"让读者相信。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你看到的都是经过化妆,整容和打扮后的“艺术真实”。再比如,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七十二变,但他的贪玩、好斗这些性格特点都来自我们对猴子的真实观察,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妙处。 这种创作手法,就像是作家给历史故事穿上合身或不合身的衣服。穿了就比不穿强。当我们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就不会还是看到一堆出头的骨骼,而是有了被填充了肉体的活的“恐龙”了。自然《袁了凡在宝坻》系列短篇小说在创作中,也植入了很多的“肉”,或者添加了颜色,也是为了细节的真实和袁了凡形象的生动。
  三
  在写历史人物小说时,怎样更好地实现宏观上的真实和历史细节真实的有机统一呢?
  比如,我写明朝末年的袁黄,就要知道明末官员的服饰颜色、宫殿的建筑样式,这些"真实元素"就像蛋糕里的面粉,让虚构的故事变得美味可口。就像咱们玩游戏要设定规则,好的故事也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我在写作袁黄时出现一个这样的疏漏:袁黄是七品官员,那么七品官员的衣服的“补子”图案应该是鸂鶒。可是我却写成了“鹌鹑”,这就与《明会典》不一致了。这个错误是袁黄研究专家张殿成老师发现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还有很多,需要认真修改。当然,有的情况则是我故意为之,比如小说中植入了“财润泉”酒这一宝坻的符号,张子堂主任提出异议,说明代没有财润泉酒等类似问题。我觉得在不影响了凡形象塑造的前提下,增加一点这样的特色味道,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许多读者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历史小说时喜欢就某个情节,去查证历史真相。我们会发现,那些让你揪心的爱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很多都是作家在真实历史框架里加入"调料"。这就像美食大师做菜,既要保留食材的原味,又要加入独特的调味,才能做出让人难忘的佳肴。
  文学创作的奥秘,就在于"历史真实与虚构真实"的平衡。只要读者感到真实就好。
  四
  当然,我对《袁了凡在宝坻》系列小说是有信心的。我希望这个小说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一部较好的文学作品。同时,我也期待通过这个系列小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宝坻、关注袁了凡。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为读者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更加精彩、感人的故事。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丰富我的创作。我相信,在大家的鼓励支持下,我一定会在《袁了凡在宝坻》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着走得更远更好。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