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飘飘:谁共我醉明月[转载] |
情思飘飘:谁共我醉明月
所思
谁共我醉明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中秋月》
今天我们有理由想像,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因为今天是9月11日,中秋佳节。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其实比我们今天过得热闹,虽然那时人们还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它是盛大的民间狂欢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街市、美食、醇酒、音乐,当然还少不了诗———中秋节也是诗的节日,数不清的佳词丽句,道不尽的笔墨风流,照耀千古,于今不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圆月象征着团圆、完满、安宁、幸福的生活,亲朋好友的离散死亡是人生永恒的哀痛,所以李商隐并不羡慕飞到月亮上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的事从古至今就没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也触发着人世间无尽的哀愁,古代诗人仰望月亮,留下的诗作竟是聚少离多,别离和思念成为被反复歌咏的主题。
战乱使杜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与亲人天各一方。寒露初生,月光如洗,戍鼓声声,孤雁哀鸣,他思念着自己的弟弟,满怀对死亡的忧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
李白最爱月亮,传说他捉月溺水,成了仙去了。他的形象总是月光下的狂傲和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可是,月亮并非总是催生愁绪,她明朗的光辉也曾带给李白人间的温暖,抚慰过他的寂寞:“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
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阴晴交替、盈亏有序的月亮还会引发对世态人生的思索,唐代诗人曹松感慨道:“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月满则亏,福祸相倚,这是古老的中国哲学,千锤百炼的辩证法。
明月照耀的不仅是沉静寂寥的诗人,还有壮怀激烈的勇士。辛弃疾送别他的弟弟茂嘉,当时外族入侵,国势倾颓,他回顾了历史上李陵苏武诀别的沉痛,荆轲刺秦易水饯行的悲壮,将别离之词写得高亢入云:“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徹。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离散、死亡、思念、孤寂、盈亏,这些本不应是属于中秋的词汇,此夜但愿花长开不败,人长聚不散。所以,还是回到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上来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最美好的祝愿,愿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不再有别离的悲伤和战乱的痛苦,不再有无辜的鲜血和愤怒的哀号,不再有弱者的眼泪和强权的狰狞,愿明月一视同仁地驱散所有恐惧的阴影,用她皎洁的光辉洗净人类心中的污垢。
■图片选自京华出版社出版《丰子恺漫画全集》
|
|
|
![](./bian.gif) |
|
回帖 |
![](jian.gif) |
|
回复人: |
爱到荼靡 |
Re:情思飘飘:谁共我醉明月[转载] |
回复时间: |
2005.08.06 13:22 |
|
喜欢这篇文章
好东西是可以流传的
|
|
回复 |
![](jian.gif)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