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宅参观游记 |
一、
贾平凹将他的一本散文集名为《走虫》,人实实在在是这样的,一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挪来挪去,可是人都愿意将这有限的范围尽可能无限地扩大。我常想古人的旅途的确是件苦事,“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苦楚,因而唤作“羁旅”,毕竟徐霞客只有一个,担风袖月的李太白也只有一个。如今当人的生活质量,我宁可认为是物质生活的质量,逐步提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行,探险,攀援……自讨苦吃不为苦,快乐总是排斥着深刻,没有多少深意可寻的,更多的人需要的是休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多的人和醉翁的用意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心灵、心态对接、碰撞着外物,我则更向往精神之旅、思想之旅。顾忌种种,所以虽在心里念叨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可是一直都偏安一隅,抱残守缺,从没主动成行过一次。当同事告知网上组织去老宅参观的消息时,我象往常一样未置可否。早上9点多在碑林博物馆门口集合,当同事望见我的时候,上前一把揪住我胳膊,“你不是不来么?你不是不来么?”呵呵,在西安待了八年,仍是个外乡人,它的角角落落,藏着掖着的林林总总,时时展露出一鳞半爪,给人新奇。这样一个机会,我会错过么。“开路开路”,四十多人走街串巷,洋洋洒洒朝着第一站——高家大院出发了,最兴奋活泼的是两个小孩,一对龙凤胎,个头、神态相仿,尤其是小男孩,跑前跑后,东摇西撞,不得不有人牵着他。
二、
我们要去的高家大院实际上是个分院,西安易俗社的创始人高培支的故居,到了芦荡巷,住家的老大妈却不在,人说出去买菜了,说不准要等到什么时候。红砖墙头望得见一角飞檐,门缝里闭一只眼觑得出一线院落,可就是不能一睹为快。还是继续看别的地方吧。
出了鼓楼城门洞,向西斜拐进一条细溜窄狭的小巷,巷口宽不到两米,门对门,寻常人家。家家店铺,工艺品骨骨堆堆摆满门前,尽是些精灵古怪的玩意儿。一路走,一路指指点点,这是称金银和中药的戥子,那是以前吸食鸦片的烟枪,那皮影人是用驴皮刻的吗,更有那鼻烟壶上细眉长目的仕女,布鞋头上痴痴憨憨的虎头,只是看看,也怪惬意的。许多店主会说普通话,会说西安话,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伊斯兰语,碰上老外了,还能撇一串叽哩咕噜的英语的。如果是老大妈,往往头上就包个白头巾,面色平静,寡言语,取东西的手上可见一道道青青的血管。化觉巷是含蓄的。位于125的安家大院新近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授予了文化遗产大奖,屋主安大爷轻描淡写地笑笑,“只是一张纸”。安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已经传了八代,“我大哥的孙子已经18岁了”,安大爷今年70岁了,算是第五代。
大院是典型的老四合院形式,土木青砖结构,99年底进行翻修,挪威人出的钱,修旧如旧。入口往北一折才是正门,边墙和门脑上砖雕了许多花鸟图案,浮浮凸凸,有孔雀,有花瓶,有卷草式的植物纹样,我辨认出正上方是两颗咧嘴石榴。门脑正中是横额,上书“高曾矩矱”,安大爷专门解释“矱”字是尺度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老祖宗的规矩行事。跨过高门槛,至中院已经是五道门了,近天井是道屏风门,相当于关中人家的照壁。闭了这道门,在前面接房里待客,人便望不到后头。院中天井四方,一块柱石蹲在当间,光光的槽心,一圈也是麻缠的花纹。正屋、厢房,高檩粗梁,格窗花门。有细心人两边望望,说党家村也是四合院,两边的厢房滴水檐是一边高一遍低的,长幼有序,这里却是一般高,安大爷说我们回民讲平等,不讲究这个的。还说这院落建筑风格和一般四合院相同,可是你看墙上雕刻了那么多图案花纹,却没有一个人物,这也是回民的讲究。正屋门脑上雕着两个字“两润”,安大爷说回民信仰中人是有前世后世的,两世都要考虑到,呵呵。正屋里青砖墁地,黯黯光线透入窗棂,箱、柜、桌、椅,无一不被岁月打磨的斑驳滑润,安大爷手抚着一个柜子,“核桃木的,也不珍贵”。南窗下摆着一台微机,北墙上悬挂着一幅中堂,是安大爷的手笔,一句是“是真名士自风流”,骨力遒劲。我暗暗的想,住这样的屋宅,要不风流典雅也难呵。还有个后偏院,安大爷说:“脏的不行,就不看啦”。一眼却瞥见屋旁边的一口井,精致小巧的井口,下望幽幽的深。安大爷说井水碱大,下面筋光,洗衣净白。
三、
在陈家大院待的最久,感触也最深。地处东夏家什字的陈家大院是民国期间曾任陕西督军的陈树藩的住宅,人称“督军老宅”。袁世凯倒台时有人以中药名作了一副对联讽刺,“起首六君子,送命二陈汤”,这“二陈”里有一个便是陈树藩。陈家是官宅,占地八分,百年风雨飘摇,三进三开间院落已经看不出个所以然,如今只剩下中间的正屋和阁楼。主人说西边是马号,东边是内宅,去年还有拉通的大梁,都给锯了。正屋内木包墙壁,明柱带廊,北窗边座位后面立一架柜子,一方格一方格,主人说是书柜,防虫蛀的好木头。西侧房的墙上看到一幅彩色画像,女主人说是她奶奶,是根据照片后来画的。门背后发现一副木刻对联,正是现在大院的主人,陈树藩的大公子陈少默的手笔,陈少默现任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写一手鸡毫行草。女主人解释说因为刻的不好就扔在那里了。打着手电筒拾级而上木楼,黑乎乎的,他们在木红漆木栏旁支好相机,认真的拍照。正屋后一排房子已经改造了,原来是一间柴房,两个厕所,旁边种了两棵树的,其中一棵是石榴树。现在树已不在了,东墙下倒蹲了卧虎石,主人说这是姓白的朋友送给他父亲的,像这样的石头八仙庵也有一块,可是只有这的三分之一大。正屋的门原来在窗户这儿,因为以前是旱厕,担粪来去走正房里过不洁不雅,就改到现在的东墙边上了。正屋前院,高高的梧桐蔽了天日,冬青郁郁,东南角的古井据说仍可出水。站在院里,对比着四周的断壁残垣,心头不由泛起淡淡的落寞。陈家的后人正和市拆迁办打着官司。老宅何去何从,至今未见分晓。
随着旧城改造进程的推进,黄金地段古建筑遗存、遗址保护的难题日益突出。西安是个古城,古城的风貌不能是徒有虚表,历史的步履要有所依托。各种名目的仿古街不是真实生活的产物,充其量只是挂了个假招牌,所谓“有貌无风”。老宅子,这些城市生命延续过程中所留下的精彩片段,才是活生生的历史印记呵。某一天,当这些历史文化信息全部丢失了,我们的后代只有到博物馆、书本和照片上去了解前辈怎样生活的时候,那岂不是太悲哀了吗。所以,保护老房子绝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保存我们古老的文化和文明。
当城市越来越沦为一堆钢筋水泥的时候,“我们希望更多的高家大院们不必再有被拆迁的厄运,希望古城的历史文化风韵能够更多更长久地保存,更希望我们这一代不要为盲目追求现代化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引自有关老宅保护新闻报道)
祝陈家大院好运。
四、
在督军老宅的院子里,活动的组织者大伟“烧火”两个小孩:“你们不是要给大家表演节目吗?”小孩一时却扭捏了,一个揪扯一个到旁边商量,不知是谁鼓励了谁,终于站到院子当间说了段陕西快板,“说西安,道西安,西安的古迹说不完……”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大家都笑笑的拍起了巴掌。中午时分,就在院子里轻轻松松散了。走的剩下了我们十个人。几个却说附近还有一处,可以补些照片的。在西大街路南,走过一堆瓦砾狼藉,断壁残垣之中独独剩下这家。几个蹬三轮的小伙子守在这儿看房子。木门木窗,大椽粗梁,屋里阴阴的。西墙角靠了四扇屏风,尘封已久,仍辨得出一扇上是粗线勾出的胖大女人。几个人在院子里休息,累了、饿了,几个人都望见树上高高结的青果,“什么?”唐琳说是柿子,马上有人反对,说柿子叶大;有人纠正,说是梨,说是苹果。拍完了,合个影吧。大为就说把看房子的几个也叫上,一个敞怀的瘦高个便笑笑,认真的一颗一颗扣花绸衬衣的钮扣。一出院门,两只鸡依旧在瓦堆里用爪子乱刨,豆豆鸟却猛然瞅见一只老鼠窜了,于是引发了几个女孩的话头,有人喜欢摸蛇身子的冰凉,有人说老鼠也可爱,豆豆鸟就想起了小时候养的一堆小动物,想她奶奶家养的几只鸡。她刚参加完高考,应该18岁吧。
到这个时候最要紧的是吃饭,饥不择食,再好的小吃也不能太远了。好在对面就是桥梓口,拣个店铺坐了,每人先上一杯回民小吃中最具特色的东西之一——酸梅汤,冰镇的。有人吃粉蒸肉,有人吃卤汁凉粉,有人吃水盆牛肉,我吃的是泡馍,泡馍的感觉呵,一言难尽。吃完了,大家一致同意各结各的帐。大伟很风趣:“你们作证啊,完全是公益事业啊,一分钱不收的”。哈哈,还是提议让老宅留下来,为历史作证吧。
有思索,有愉悦,如太极拳论中讲的“轻沉兼备”,这就是我参加这次“保护老宅、爱我家园”活动的感觉。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白云下的马儿 |
Re:西安老宅参观游记 |
回复时间: |
2004.02.19 21:12 |
|
文化游,很好啊
:)
|
|
回复人: |
明天的温暖 |
Re:西安老宅参观游记 |
回复时间: |
2004.02.28 21:35 |
|
真想去西安看看.很喜欢那个城市.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 没有什么 不可穿越 在时光的河流中 一切成空
|
|
回复人: |
耕耘斋主 |
Re:西安老宅参观游记 |
回复时间: |
2004.07.06 17:21 |
|
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有很多研究不透的文化积淀,只是没有人愿意去细细品味。我们陕西也许被祖先遗留的那些文化资本给宠坏了,到现在只是拿出来眩耀,缺乏创新的东西。
|
|
回复人: |
老松树 |
Re:西安老宅参观游记 |
回复时间: |
2006.01.25 21:52 |
|
西安去过2次,都是匆匆而过,看了大雁塔、博物馆、兵马俑等连街景都没有仔细看,下次可得细细地品味古城的风貌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