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那棵树[转载] |
文/snowmay
《二三事》,简洁的书名下包含着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两个女人分别和另外两个男人之间各自的故事。
当所有的年华旧事都跟随时光一同消逝,我们所能记住的,也不过是这二三事。它如同一朵花开的经历。它曾经绚烂至极,它终会颓败无声。
苏格拉底在对他的弟子诠释婚姻时说,婚姻其实就是一个人穿越一片森林,他的目的是要寻找中意的一棵树。因为对整片森林的期待,他于是一路不停的奔走,放弃了一棵又一棵自我欣赏的树。最后,他累了,走不动了,可是他必须为自己选择一棵树。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在自己歇息的地方生长的那棵树。其实,那棵树根本就不如以前他所遇到的好看的树,甚至更多。但是因为他累了,他别无所求,他终于令自己心甘情愿。
这个故事我讲得不很精细,或者故事本身也欠缺完整,这取觉于我如此糟糕的记忆力。但是我知道,我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在讲述。
但是我知道,安妮给良生找到了那棵树。
爱的产生,便不会无缘无故。良生,莲安,外表迥异,内心相近。命运安排她们在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相遇。
这是故事的开始。
莲安的同居岁月,不乏真心却是随意的交付。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终于面目全非,事与愿违。因为无爱,男人的自私一览无余。
洗尽铅华的莲安,便是良生的开始。
良生,因着精神上的洁癖,始终坚持独居清冷的生活。始终自食其力,并沉默面对一切。
但因都是天性善良,内心起伏不定的女子,因着对世间冷漠无常的男女情感的失望,她们从彼此身上找到慰籍,彼此温暖对方。在人情冷暖的世界,她们为彼此的心灵找到一处可靠而踏实的角落。
这爱,非一般意义上的同女之情。这爱,纯粹,透明,与占有、利用都无关联。浓于友情,深逾亲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暧昧。
这爱,如同良生无数次回忆起的父爱,无私无欲,安全而厚实。
直到遇上他,沿见。(不知道安妮在为他取名的时候是否有沿途遇见的含义。)
沿见,他是近乎完美的男子,迎合了世间女子意向中可以陪伴一生男子的优点与个性。体贴,温和,善良,事业成功,心清如水。
他是稍纵即逝的烟火,他是隔岸无法泅度的灯。他只能短时间照亮她们的心灵,却无法长久抹去她们内心隐藏的悸动和不安。
在对的时间,他遇见了良生。却因为这场无法估量的相遇,他又遇见另一个良生——莲安。于是,产生无声的欲望和纠缠。
莲安,这如同潜伏在良生体内的激素,她随时涌现,随时爆发,将这对的时光突然分割开来。
矛盾而重于承担的良生,跟随着内心若隐若现的光影,一步一步,走向与沿见背离的世界。
他爱她们。良生与莲安,这如同被分割的两半,无法取舍,无法选择,更无法释怀心中盛放的怎样的激情。
她爱莲安,这爱,放弃是负累,选择是承担。深于友情,浓于血脉。
恩和,这是沿见以另外一种方式留给莲安和良生共同的纪念。
这美好而无辜的生命。因着幼小的躯体对生命的需索而赋予良生强大的爱怜与母性。
在对沿见的深爱和对莲安的恩慈中,良生选择了放弃。决绝而忧伤。
生命是一场深不可测的旅行。他,最终成为她们生命旅途中一场倾心的相遇。沿途遇见的,只能还给旅途本身。
花开过,便是美丽。人爱过,便有回忆。
一路带着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对沿见隐忍的爱恋,莲安无声的承诺,恩和成长的责任,良生接受了盈年。如同脑海中无数次纠缠的关于父亲的画面,良生需要的,也是这如慈父一般安全厚实的感情。
爱亦无所求,恨亦无所求。选择,便亦意味着接受。良生最终接受了生活中平静恬淡的一切。
在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天伦之乐中,度过余生。
丰盛之后归于平淡。平淡亦真。
生命本就这二三事。
爱过的,放弃的,消失的,记住的。又顺其自然变成心甘情愿。
莲安,沿见,恩和,盈年,都是生命里流淌过无法被磨灭的痕迹。
THE END/2004年2月6日晚23:16分。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