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取安庆、徽州两府的头两个字命名。今天的安徽更有着古镇、古民居、古牌坊的三大特色。据我所知,很值得去看的是屯溪老街、西递宏村、棠樾古牌坊。
歙县是当年徽州府所在地,一路过去,便能看到许多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小楼。它的风格小巧、细腻,象极了江南的女子,不着脂粉,却别样风情。而相连的房屋间高耸的马头墙,既美观又可以防火防盗。歙县还是徽墨的原产地,据说徽墨质地坚细有光,上砚无声,芳香四溢,入纸不晕,挥洒自如,历久不褪。许多用徽墨写绘的书画,尽管保存了上千年,仍然墨迹清晰,光彩夺目。高级的徽墨,里面加了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研墨时芳香四溢。我不识真货,自然也只有摸摸看看的份了。
歙县又有“牌坊之乡”的美喻,在这里保存了全国最多的明清时期的牌坊,向后人昭示着古训民风和帝王的皇恩浩荡。车子接近歙县城西的棠樾村时,远远便看到很大的一座庄园,导游说那是恢复后的鲍氏花园,也是现今最大的私人花园,再往前走,就能看到著名的棠樾牌坊群了。
我们穿村而过,看到密集相连的民居和一泓静静的荷塘,不远处一字排开高大雄伟的牌坊便闯入视线了。灰色的巨石搭成的牌坊共有七座,孤独而骄傲的挺立着。似乎向后人宣讲着鲍氏家族的风雨兴衰,悲戚着历史的荣华落寞。
牌坊以“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每个牌坊都镶嵌着一个故事,一些荣耀,一些辛酸。忠字坊是嘉庆帝为鲍灿祖孙三带忠于朝廷而嘉奖恩赐的。慈孝里坊则是根据史书记载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被强盗所掠,要杀其中一人,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的故事。第三个就是为鲍文龄之妻立的贞洁牌坊了。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据县志记载,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个春秋。当地人常说,做徽州的女人苦。因为在明清时期,徽州商业发达,男子多在年轻时便出门经商,只留妇女在家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操持家务。结婚后的女子有的几年见不到丈夫,有的甚至独对青灯消磨青春。回想此地对妇女道德礼仪的严格,不禁回望这座冰冷的牌坊,多少女子的泪和苦只为这死后的追谥啊。第四座是在鲍家有了“忠、孝、节”坊之后想朝廷求来的,代价是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可见当年做为富贾一方的鲍氏后人深谙“以商入仕,以仕保商”之道。
走过四座牌坊,一座小亭立在路中,亭顶造型酷似官帽。原来这里就是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地方了。而脚下的青石板路也是能直通州府的官路。笑谈古今的游客不知几人还能领略到当年的荣耀繁华。
最特别的是第五座牌坊,是为鲍文渊继吴氏而立,以表彰她在丈夫去世后,立节守志,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的行为。继妻能立牌坊,在古代可谓难得。但在封建社会所谓的男尊女卑、嫡正继偏的观念里,她的地位永远是不能和正室相比的。于是,后人便在雕刻“节劲三冬”四个字时,故意把节字刻歪了,以暗示她的侧室地位,可悲。
第六座是鲍逢昌孝子坊,第七座为鲍象贤尚书坊。风格大致相同。
在棠樾村有两座宽大的的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其中女祠破除“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为国内罕见。但女祠的规模比男祠要小,所有的梁、柱的造型相同,尺寸却小一号,以证明女子在家族中的从属地位。徽派的祠堂建筑也很有特点——细柱粗梁,中间的天井主要用于通风采光。两边的石槽既可以汲生活用水又可以排污,不过要严格遵守规定的时间。在祠堂的一侧刻着72条家规,以不发放口粮为惩,最严重的掘坟盗墓将终身不(米翟)。导游又解释说,女祠名清懿堂,懿字拆开是壹次心,也就是说,女子的美德是一生只付出一次芳心给自己的丈夫,大家不禁失笑,我也感慨现在女子的自由和幸福了。
狭窄的石板路在古老的民居中穿过,白墙灰瓦的小村里,我不敢高声,只恐打扰了这尚能保留的些许平静。
天空飘起了小雨,我回望身后的小村,牌坊已隐在目光不能及的地方。烟雨朦胧中,我挥了挥手,今天的你我在后世不知谁来评说了。
------------------------ 丝,本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