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方小川 收藏:0 回复:0 点击:4320 发表时间: 2005.04.10 16:12:05

母亲节前访何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滔滔不息、绵延不绝的万里黄水孕育了千秋万代华夏儿女。作家们赞美过她,画家们描绘过她,诗人们呕歌过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公元1986年,在这个母亲河穿城而过的西部城市兰州,一位身材柔弱的女儿为母亲河塑造了一个形象——黄河母亲像。
   母亲像坐落在兰州市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微微含笑,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暮春时节,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刻,记者再次叩响了“母亲”作者工作室的门。当记者走进去的时候,66岁的何鄂女士正在凝神雕塑,工作室空旷而阴冷,里面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塑像。
   虽然己是68岁的年纪,一头披肩黑发还是乌亮乌亮的,白白净净的脸上戴副眼镜,透出一股沉静和秀气。但她的手是阔大、粗糙、结实的,像男人的一般。在这双经常裂着口子、渗着血、褪着皮,甚至连指纹都磨没了的手中,诞生了《黄河母亲》、《绣花女》、《希望星辰》、《边塞新乐章》、《血战高台》等等优秀的雕塑作品。
   不久前的母亲雕像侵权案似乎己远去。但我们还是围绕着母亲的诞生谈开去。何鄂女士说每当她接孙女回家的路上,孙女常要看母亲像,并天真地问她:“奶奶,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其实我的问题也是这个。
   少女天真
   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往往会决定一生的选择。谈起少女早期在上海的经历,何鄂女士说:“我那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每天连上课都在画画,初中毕业以后高中只上了半年,家里没钱了就再没上,当时就想上美术学院。”后来,家里决定把她联系到银行去上班,她死活不去,还为此而绝食,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谈起这些,何鄂女士的脸上泛起天真的笑意。“当时我的外婆就问我,那你到底要干什么嘛?我说我要上美术学院。”由于父亲有一个搞美术的朋友跟西安美院的人非常熟,就联系她考入了西安美院,此后,15岁的何鄂来到了古城西安。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奇加勇敢,我跨进了雕塑的大门”。她的同学年龄差距比较在大,有的同学的孩子跟她的年龄都差不多。
   在西安美院上学的时候,学校经常组织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还教农民识字,还有卫生运动,收割熟透了的麦子,何鄂曾背着带有红十字的棕色药箱,从塬上到塬下,从一个生产队到又一个生产队,她为下乡割麦不小心割破手的同学提供药水,碘酒,药绵,还有受人欢迎的人丹。她像蝴蝶似的走一会、跑一会、跳一会,在洒满新麦清香的乡间小路上,伴着阳光的灼热、汗水的气息,与这蓝天、白云大地融在一起。
   1955年毕业以后,何鄂分配到兰州。刚工作不久,9月份就给她一个任务,国庆要抬工农兵像,让她做。“当时我信心特别足,四天四夜没睡觉就做出来了,虽然那是一件用纸浆做的雕像,但它对我一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从那以后,无论做啥事情,我没有说过不能或者做不成什么的。”这是她的第一件作品。
   在敦煌的顿悟
   黄河母亲像落成以后,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到做这件雕像,你是怎么想的?”何鄂说:“因为我在敦煌待了12年,假如我没有在敦煌待12年,就没有我后来的顿悟,没有这个顿悟就没有这个黄河母亲像。”
   六十年代初,因工作环境的变迁,何鄂踏上丝绸古道,西出阳关,来到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绿洲遗篇沉寂,三危山“金光”遥映着崖避上星罗棋布的洞窟,环顾四周,只见杨树上栉与荫相随,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千眼”,耳旁阵阵哗哗作响的树叶声,忽紧忽慢,听当地的人把它叫“鬼拍掌”,不有得使人紧张起来。仔细听,换夹杂着九层楼上隐约的铃铛声,给古老的千佛洞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
   然而,具有更大吸引力的,是在这四百九十多个洞窟中,拥有十六国至元代极为壮观、精美、绚丽的壁画彩塑艺术天地。
   她在这里巡回、漫步、临摹、思索。日复一日,停留在同一个洞窟里,千百次的,目光和菩萨细语,思维与天王相接。年复一年,穿行在同一个线路上,各时代的造像,总是一个接一个按预定次序出现在眼前;多么熟悉的面形,多么鲜明的个性,没有名字,却知道是这一个和那一个。十多个寒暑过去了,这些在洞窟默默站了千年的偶像,竟以它自身的艺术生命力,在她脑海里牢牢地占有了位置,证实了它们的存在价值。“即使在我远离敦煌之后若干年,古代雕塑艺术的精美非但未从我心中抹去,反而迅速升腾;一种萌发的希望,从浑沌里渐渐清晰,在求索中触发心灵。我觉得才开始理解雕塑的真正含义,理解包含着酷爱,这一事业已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成为我理想和希望的终生寄托。我幸运有这样的机遇,能植根与民族文化的沃土,由此孕育了我创造的生机。”
   “母亲”的诞生
   何鄂说,“一个人在想些什么决定了他要干什么,一件作品的成功,它由很多因素促成。这件作品我也说不出究竟是哪一天。我觉得我的黄河母亲的诞生与古代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先是我在敦煌工作12年,主要是临摩呀,学习呀,搞一点研究,结果后来,因为孩子都在这儿上学,就回到了兰州。在那儿临摩的时候实际上也没临摩多少东西,也就七八件,但是这几件作品一临摩,就像一个麻雀一样,通过一个麻雀就能知道好多个麻雀,事实上你得到好很多东西,你学到的敦煌艺术里古代的文化,以及它的文化内涵,这些东西的收获肯定是很大的。但是你真正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它,看古代文化。”
   离开敦煌以后,她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开发敦煌旅游纪念品,我们发现,外国人特别喜欢,又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做电影《丝路花雨》里的彩塑。在做的过程当中很偶然地看到一本日本出的画册。里面有她的四件作品,就是她在敦煌临摩的四件作品,也跟着那个展览去展出,日本人出了一个画册。当她看到那上面印的何锷摩制,心里面特别高兴。在这中间她心中有了一种冲动——觉得她不过是个临摩者。好多女雕塑家作品集也是这么评论她的,说她临摩的作品达到乱真的程度。“但我不过是临摩的好,我能临摩,人家也能临摩,只要在美术学院毕业的都可以临摩,我们这代人去世了,后代人还可以临摩,都可以临摩得非常好,但是那个光辉呀,永远是古代的,当你想到这儿的时候,你就对自己产生一种不满,准确地就是极度不满,你自己怎么就不能创造呢?而且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难道就没有一点点让你动心吗?就没有感动过你吗?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自己心里就突然理出很多很多对于时代的感受。”何鄂女士激动地说。
   她想起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学的时候,想起给农民割麦子,想起毕业以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对这个时代的好多感受都涌现出来了。“你敦煌临摩得再好,但你你始终是一个临摩者,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就有一种欲望、一种对自己的强烈不满,就是要强烈地寻找自己”。她用了一个很自嘲的比喻:“我原来一直在做旅游纪念品,你临摩得很好,别人都在看你,实际上人们通过临摩品在看古代。后来的‘黄河母亲’,我自己感觉这件作品是与古代文化的一种对接,我感到在我们这一代历史文化应该是延伸的,如果我们是延伸的,我们也创造了,并且创造得非常好,那么,我们的子孙看我们的时代的时候,我们的时代也一定是灿烂的。我不愿意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苍白的。这种感觉很自然,所以我说,如果不是在敦煌待了12年,我不会想这么多,也根本不可能触动我。在这条线上又悟出来好多道理,我现在一直沿着这条路在走。我领悟出,无论是麦积山、炳林寺等等,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老祖宗给后我们人,给中华民族的历代子孙留下的财富就是两个字——创造。我整个的人生也一一落在这两个字里。意识到这个以后,你绝对是沿着前人的道路,沿着古代的灿烂的文化来寻找当代的文化,当然也是寻找你自己,当时我一直用的是顿悟两个字,有了那个顿悟才有了我现在的奋斗,就好像自己心甘情愿把一生都压在了创造上。
   这个雕像应该是我有了那种意识以后,首先是我们这代人的意识,这个东西在脑子里头转的,开始时作品叫《黄河儿女》’,不叫《黄河母亲》。我想着,黄河在咱们兰州,当时想的是甘肃人民和黄河结下不解之缘,就在这个上头去做,当时的作品是三个人,还有一个男人的形象,后来改成了两个人物。当时我想,儿女一代代更替,而母亲是永恒的,就把一个人物去掉了,只留下母亲和孩子,去北京参展时就是变成了《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在北京展出后,《人民日报》刊登了照片,并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此时,一个电话从北京打给了何鄂,说大连要将黄河母亲建成城市雕像,并问她雕像建多大。“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留在兰州,因为我在兰州生活了几十年,兰州相当于我的第二故乡,就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
   1986年,黄河母亲矗立在兰州市的滨河路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淳厚、质朴、坦荡、开阔、娴静、优美的气质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黄河的象征。人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件建于兰州黄河之滨的大型花岗岩城市雕塑,兰州市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在《黄河母亲》前的留影。何鄂说“这是一个女儿献给母亲的礼物。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只是十三亿人中的一个,这是一个女儿的创造,一个黄河女儿的创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三亿中的一员。”
   1994年,何鄂创办了“何鄂雕塑院”。从那时到现在,每个清晨,无论刮风下雨,寒冷酷暑,都有一个柔弱的身影奔走在这个城市的同一条道路上,她总是从白天一直工作到深夜,长年如此。
   何鄂告诉记者,何鄂雕塑院现有25个人员编制,成立9年来已经完成了30多个项目委托,向国家上缴税收数十万元。一说到视为生命的雕塑,何鄂说:“其实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向祖国、向民族说三个字——‘我爱你’!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生命美好,世界美好,可是生命有限,我要珍惜时间。我就是想做(雕塑),想说,用雕塑说话。我把自己推到极限,休息可以等到将来长眠以后。我想过,宇宙天地间人生是如此短暂,生命总有终结,个人的才能和时代的创造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重要的是,愿不愿不懈地去追求、去创造,极力把这有限的才能汇入人类智慧的无限洪流中去。我不是天才,也不甘心碌碌无为,我常常为自己拥有知识、生活感受的贫乏而惶恐不安,我独自计算着那只属于我的所剩不多的岁月,无限感触;事业刚刚开始,人却以近暮年,但我自信心强,我认定,一个人的智能肯定有个最佳程度,我希望能拥有很多很多的石头,能放手创作一件又一件真正的雕塑艺术品,我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只为把愿望与可能变为现实。 ”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