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恋;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学分析[转载] |
『 何谓"网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过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它打开了"虚拟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活动本身。就婚姻爱情而言,随着网络成为新的恋爱载体或者工具,"网恋"不仅成为E时代的时髦话题,而且直接冲击着传统面对面互动的恋爱方式。
网络,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网,其本质就是一种更广、更快、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网络化在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加以极大地延伸和扩展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时空距离。
恋爱,是异性之间进行爱情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恋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恋人"、"爱人同志",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告征婚"、"婚介热线",一直到目前网络时代的"网络恋爱"、"E代情缘"。
"网恋"就是有爱情意向的年轻男女以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作为载体或者工具而对情感对象进行虚拟性或者虚拟性和现实性兼而有之的理性选择"交易"过程。因此,就恋爱本身的特性而言,网络不能不是充当恋爱交流的"理想"工具或者载体。"网恋"大体有两种形式:
--将网络作为载体(如"虚拟社区"和聊天室等)的"网络的恋爱":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网恋"。
例如,"最纯粹的网恋应该是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灭亡都是完全在网络上的","两个人仅仅是网络上的接触,在现实世界里应该是没有任何接触的,不通电话、不写信、不见面,但心灵是相通的。""网恋之后的网上结婚,喜成连理,才有看头。定个成婚日,地点在网上某某聊天室,'鞭炮噼啪响,众人贺新郎'。他们在网上出双入对,夫妻相称,除了没有肌肤相亲真上床外,别的都干了。"
--将网络作为工具(如QQ和E-mail等)的"网络+恋爱":首先在网络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发展为恋情,然后再通过见面形式,从网络走下来开始传统的恋爱过程。
例如,"我们由聊天时的抬杠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双方都不知为何被对方深深地吸引","无须门当户对,只需敲击键盘的十指灵活地应变,编织美丽的诗句","我们通过指尖与键盘的碰撞,在冰冷的网络上传递着我们灸热的爱情;因为不曾见面,反而多了一层神秘,创造出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因为有了地域间的距离,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柔的思念,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关系,情如丝线,若有若无,却挥之不去"。
由于"网恋"是典型的网络交往行为,所以"网恋"也具有网络交往行为的基本特征。
虚拟性
与人类的具有实体性和可感知性的一般性社会行为不同,网络交往行为只存在于以数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信息关系结构之中。而在这样一种数字化世界的环境之中,网络交往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虚拟的交往行为。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即使你娇柔无比,也可以给自己起名叫"冰山剑客",即使你力拔山兮,也可以叫"蜜糖"。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包装"和伪装,弥补你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缺失"的"快感"。
交互性
网络交往行为主体在网络上形成一种特有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交往行为的交互性特征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不同网络交往行为主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网络交往行为主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时间上的紧迫。网络拥有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为相识相恋创造机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显然,这是其他媒介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超时空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延伸出来的网络交往行为,把人类在其交往行为过程中对时空界限的超越性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交往行为中,人们借助于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人际之间的网络互动在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网络的支撑下也开始发展到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而总是必须面对面地进行了。"网恋"的出现与兴起大大地减弱了现实中时空距离给人们婚恋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得爱情能够通过网络传递得以实现。
符号互动性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的存储库的这样一种最基本的特征,实际上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性或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图标和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人们网际互动的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中介,而且更进一步地构成了人们可以与之直接进行互动的对象,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奠基在并依赖于由这些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所构筑而成的一个虚拟性的抽象王国之中。与传统婚恋方式中"身体语言"接触、现实视听交往不同,"网恋"中恋爱双方大多是通过文字性信息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寻找虚拟的感觉,拓展充分的想象空间。
『"网恋"的社会学分析 』
"戏剧论"与"网恋"
西方著名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戈夫曼通过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开创了社会学理论中的戏剧分析范例。戈夫曼的"戏剧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交往活动的场域总是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作为一种"集体表象"构成了表演得以社会化、模式化和限定化的方式,使得表演与社会期望相符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演,即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个体的表演往往会是体现和例证社会公认的规则,掩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价值和规范不一致的行为。而在"后台",所有在"前台"中隐藏的事实,或是各种非正式的举止都会出现,个体在其中所展示的大多都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人性的成分。因此,尽管"后台"通常与"前台"相互为邻,但是彼此之间却泾渭分明。
借用戈夫曼的"戏剧论","网恋"也有"前台"与"后台"之分。按照前文中对"网恋"类型的两种划分,就前者而言,由于双方在现实中完全不接触,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柏拉图"式"网恋",其"表演"极端地仅仅极限于"前台"。至于后者,"网恋"只不过是把"前台"搬到了网络中进行,借助网络工具或快或慢、或完整或跳跃地完成传统恋爱模式中相识到相知、相爱的过程。而一旦双方"见光"后,"前台"的网络交往往往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的"后台"中"谈婚论嫁"。
"网恋"的"前台"
一般来讲,网络交往会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真实自然地表现现实中的自我,二是在网络中隐瞒真实的自我:或者是在网络上突出其次要性格,或者是在网络上变成其"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或者是在网络上变成其"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
在"前台"中,"网恋"双方借用文字性的信息交流,可以随便的隐藏自己想隐藏的任何东西,可以随便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但是对方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所思所想"一无所知"。例如,"彼此无需坦城,更不必负责任,少了些面对面的尴尬,多了份随意与自由,甚至于你对着荧幕哈哈大笑,痛哭流涕,或者吐舌头,做鬼脸,对方浑然不知,我就是喜欢它的神秘与虚幻", "网络可以隐藏丑陋,再通过幻想变成美丽","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可以让我们充分展现自我,让我们尽情宣泄,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它是安全的!它可以让我们说平时不敢说的话,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扮演平时不敢扮演的角色!它是自由的!
"网恋"的"后台"
传统恋爱模式是先接触、先看清了对方生理上的优缺点,做出是否继续的结论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而"网恋"的"前台"交往则打破了传统的恋爱模式,从了解到接触,有了心灵的共鸣才决定要接触,是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现实的恋爱往往不可以摆脱恋爱所附加的各种社会因素,例如:背景、地位、身份等。在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中,恋爱有时陷入了"郎财女貌,门当户对"的世俗爱情观。"网恋"以网络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如E-mail、QICQ、聊天室、BBS等网络虚拟社区等来表达感情。网络的这种虚拟性,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等外在条件,网恋没有国界、地域的限制,给爱情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东西在网上都能感觉到、找到。
一般而言,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行为中,交往者之间往往会充分调动一切"身体语言"(例如,各种感官感觉、知觉和直觉等)去感受、辨别、判断对方。因此,在"后台"中,当双方"见光"后,相对于网络交往中的纯文字信息交流,恋爱双方的现实交往往往表现地更自然、真实和带有"本我"性。因此,当"网恋"从"前台"回归"后台"时,其必然是要重新接受现实习惯、观念和规则的考验。
『"网恋"的经济学分析 』
简单地说"网恋"就是恋爱双方理性选择的"交易"过程。之所以将"网恋"看作"交易",是因为笔者试图从恋爱双方在信息与资源上的交易互动为分析的框架去建构对"网恋"的分析框架。为了尽可能符合客观现实情况和分析上的方便,笔者将信息交易规定在"网恋"的"前台"发生,将资源交易规定在"网恋"的"后台"发生。
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的成功取决于交易双方在交易资源上的对称与一致。就"网恋"交易而言,交易资源主要有两个测量维度。一是交易资源的真实与虚假,二是交易资源的充足与稀缺。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在"网恋"的"前台",因为恋爱双方的交易都是依靠文字性信息在网络中进行,所以对"网恋"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恋爱双方在信息上的交易。尽管双方相对于对方而言都是信息的不对称,但是由于双方都只对己方的信息充分掌握,而对对方的信息知之甚少;所以恋爱双方之间在信息交易上是平等的。由于恋爱双方在选择有恋爱意向的网友时,大多数人首先是以能否在文字性信息沟通上彼此吸引作为前提,可以假设在"前台"中恋爱双方在信息上的交流是充分的。由于当交流单纯通过文字表达传递给对方,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着"再加工"的过程,彼此的优缺点也无法察觉,双方都对对方留有很大的想象、预期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恋爱双方的信息输入是真实还是虚假就直接决定着"前台"信息交易和首次"后台"现实交往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
①按照信息交易的对称与否,可出现如下的类型和结果。
对称交易
◎ 如果恋爱双方都输出了真实的信息,那么其"情投意合"的结果很可能由于"前台"的现象、预期与现实中的状况相吻合,最终使得为现实中的持久交往提供可能。
案例1:小红,女,大学生
小红不太喜欢讲假话,在网上也一样,所以在经过对无数网友的增增删删之后,最终小红将聊天的焦点集中到同城某高校的男生阿俊身上。在经过差不多半年多的"考验"之后,两个人相约见面。还好,由于双方都没有欺骗对方,见面了之后也能找回网上的感觉。现在他们两个人基本上都会轮流到对方那里约会。
如果恋爱双方都输出了虚假的信息,那么其结果将很可能会是在"后台"现实交往进行的游戏或者闹剧。
案例2:合肥某对男女
2002年1月27日,合肥市闹市区一对男女当街吵骂,原来这是一桩因"网恋"闹出来的荒唐事。这对男女在网上"认识"后,相互"恋爱"了两个多月。最后双方商定在合肥市女人街依照暗号会面,希望一睹对方尊容。结果现出"庐山真面目"后,双方都大失所望。很快两人由争论发展到争吵,直至当街破口大骂。
事实上,由于"柏拉图"式"网恋"完全在网络中"自生自灭",所以姑且将其归于"前台"网络交往中的一个极端表现,而不论其网络交往之间的信息交流真实与否。
案例3:小波,男,大学生
我们已经"认识"一年多了,她远在云南,从来也没有见过面,没有打过电话,没听过对方的声音,甚至我都没问过她的真实年龄。但是我们在网上谈人生,憧憬未来……这份相隔千里又互相牵挂的神秘感觉真好。我没有想过到底要不要通电话,要不要见面。也许没有必要,因为网络之所以是网络,就是因为它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却多少有些虚幻。所以我说,我的网恋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
不对称交易
◎ 如果恋爱双方中一方提供真实信息、一方提供虚假信息,致使在"后台"的首次交往中输出虚假信息的一方出现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偏差,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将会是输出真实信息的一方受到"损失"(如情感受欺骗伤害、资源受损耗浪费等),使得"后台"交往不能持续。
案例4:阿丽,女,大学生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键盘敲击运动,我认识了他,一种强烈而特殊的感觉让我拨通了他的传呼号,可是"此号码禁用,请查询再拨!" "难道他是在骗我,为什么这样?"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铃铃铃……"一阵清脆的电话声打破我了我的思绪,是他打过来的!我好吃惊,难道我们有心灵感应?我的猜疑和气愤以光的速度转化为一种惊喜,一种幸福!慢慢地,我整天沉迷于对他的幻想,充满了对爱情的希望。而在同时,我又荒废着学业,经常逃课,被老师授予""游击队员"的荣称。泡网吧、酒吧,已是我生活的主流。我迷失了,原来的那个我,找不到了!甜蜜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个多月后,他最初的那份热情慢慢减淡了,我却还是那么执着,一封又一封信发出去,石沉大海;一个又一个传呼打出去,遥无音讯。我不止一次用酒消愁,试着放弃,放不下。日子依旧黑暗,我越来越堕落了……
经过"前台"信息交易的结果,从理论上来看,能够有条件在"后台"中持续交往和发展恋情的往往只存在于双方都输出真实信息、"情投意合"的那类人,而其他类的人在"后台"的现实交往很可能仅仅是一次性的。但是,"情投意合"仅仅是"后台"持续交往的必要条件。"网恋"要想回归到现实中"喜结良缘",还要取决于"后台"交易中双方资源的拥有程度。由于"情投意合"者在"前台"中就已经通过交流对对方的资源拥有量有一定的预期,所以预期与现实在"后台"中是否匹配基本上是能够辨别出来的。恋爱双方拥有的资源是充足还是稀缺直接决定着"后台"的资源交易和持续交往乃至结婚能否成功地得以实现。
事实上,"将网恋进行到底",除了有感情的基础之外,还必须有现实的资源基础,以及最终克服双方"走到一起来"的成本费用。就"后台"交易而言,恋爱双方的互动乃至最终要成家结婚,显然是存在着交易有成本和交往费用的。恋爱双方的交易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性固定成本:主要是恋爱双方跨越地域限制而支付的信息费用(例如电话费、上网费、邮资费等)、交通费用、成家结婚必须的固定设施费用(例如房子、婚嫁物品等)等。二是精神性可变成本:主要是恋爱双方跨越地域限制在心理、情感和生理上的差异(例如对气候的不适应、教育程度的不匹配、双方亲人的反对等)。 因此,恋爱双方要想"网事成真"就不得不拥有足够的资源去支付这些成本费用、克服这些障碍和冒这些风险。恋爱双方支付交易成本的资源并不仅仅是双方在经济上的实力,还包括文化教育上的能力、生理上的魅力、心理上的承受力、情感上的毅力等方面。
②按照恋爱双方在资源上是充足还是稀缺的标准,可以分为如下的类型和结果。
对称交易
◎ 如果甲乙双方都拥有充足的资源,即"充足的资源+充足的资源>交易成本费用",那么恋爱双方在"后台"持续交往乃至喜结连理都是有可能的。
案例5:王先生,博士生
王先生是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与他牵手的贺小姐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现就职北京某公司的翻译。去年9月俩人从网上认识,开始频繁的E-MAIL联系,3天内通信十几次后在周末约见,经过网上伊妹传情和网下的真实接触,俩人从相知到相恋,经过3个月的交往后,俩人于11月2日喜结良缘。贺小姐说:我想上网的人素质不会太低,而且频繁上网的人工作应该不错。在婚介网上,我看到了他的照片,清清爽爽、文质彬彬,我的心一下子动了。见面之后,我们确实彼此爱上了对方,一直到现在。我认为,网络就是一个婚姻介绍所,它给了我们一个自由自在相爱的空间。
◎ 如果恋爱双方都基本上不拥有资源,即"稀缺的资源+稀缺的资源交易费用成本",那么恋爱双方还是很有可能最终终成眷属的。
案例7:阿耀,男,经理
在生活中失过5次恋的广州男孩阿耀,通过网络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妻。22岁的小蓉在成都做公务员,沉闷而又低收入的工作使她很想改变一下,她很向往广州这个城市,于是便特别留意广州的网友。阿耀和小蓉聊出了火花,小蓉决定休假来广州见阿耀,没想到,这次见面让两人都大吃一惊,然后又欣喜万分:阿耀惊的是小蓉不仅人漂亮,脾气又好,还很会打理家务;小蓉喜的是阿耀本人有才气,家境宽裕,对她又很照顾。小蓉再没回成都,她在广州住了下来,两人正式开始同居,准备等时机成熟再谈婚论嫁。
◎ 当恋爱双方中一方拥有充足的资源,另一方资源稀缺时,如果"充足的资源+稀缺的资源<交易费用成本",那么即使恋爱双方"情投意合",但是由于无法承担过大的交易成本费用,所以其最终结局将很可能使得"网恋"难以回归现实。
案例8:阿芬,女,银行职员
阿芬:认识他是在某个聊天室,不久我们又在另一个聊天室里重逢了。这是天意还是什么,我说不清。这次我们通了电话,开始有些陌生,但后来一天不打电话给他就像少做了一件事,而他也会每天在同一时间里等我的电话。后来我们见了面,双方的感觉很好。可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接受,他,已经结婚了,而且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他不可能撇下她们母女俩。有一天,他欲言又止,让我以后不要再打电话了。我哭了,很伤心……我很清楚,知道这样下去肯定没有什么结果,但就是割舍不下这种感觉。
据《扬子晚报》报道,上海市某网络公司近日作了一项网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网上恋爱成功率仅为1‰。事实上,本文对"网恋"的过程与结果分析已经可以对"网恋"成功率如此之低提供了具有合理解释力的部分答案。
本文对"网恋"过程与结果的分析框架是建构在信息与资源交易的"假设--命题"的基础上。尽管其有相关的案例支撑,但是案例中的"网事"中恋爱双方所涉及交易要素并不仅仅局限在信息与资源的方面。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网恋"者以及"网恋"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文的分析框架对"网恋"过程与结果的类型划分带有"理想类型"的性质,也不能够对所有的"网恋"现象作出完全合理和准确的解释。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jjssqqpp |
Re:关于;网恋;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学分析[转载] |
回复时间: |
2005.04.17 19:17 |
|
有点意思……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