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起风了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一条人文主义狗 收藏:0 回复:7 点击:7443 发表时间: 2005.06.12 01:01:44

诗人之死


  
   以下文字原本只是对林友雪克的新诗佳作《圣彼得堡片断》的一个回帖。这首诗写得颇好,我颇为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意欲回帖品鉴一番,孰料越敲越多,不能自已,竟将自己对新诗的种种偏见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因为所谈内容实际上已经与作者的原诗关联不大,所以单独发帖以便文责自负,欢迎大家就我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新诗,对诗歌过去,现在,将来的看法。
  
  
   我一再地注意到,所谓好诗云者,就新诗而言,大抵得写地云谲波诡词不达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词汇的搭配上出其不意,将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搭配在一起的词搭配在一起,从而产生隐语,隐喻,移情等修辞效果以达到诗无达诂——每位读者的理解都不一样的境界。这样的搭配一般情况下会令人感觉故弄玄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坦率地说,喜欢新诗的人从来都没有喜欢唐诗宋词的人多;选入课本的,大家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新诗寥寥无几;新诗整体的文学成就自五四来非常有限,其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新诗不押韵不讲究节律。诗歌诗歌,其原本的意义本就是歌曲的歌词而已。古今中外的古代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而不是“分行写的几句话”的最主要区别,我认为就在于诗歌是可以连贯地一气呵成琅琅上口的,这是诗歌最大的优势。但要实现这一优势,不靠押韵,不靠节律,是无法做到的。
  
   现代英美诗歌分野巨大,我所了解的,讲究押韵的现代诗人也比较多,譬如华兹华斯,艾略特,卡明斯等,闻一多跟朱自清也是主张押韵的。既然咱们的新诗不押韵,那么诗人就必须把宝全部押在前面说过的词汇的搭配上了。意境不管新诗旧诗都很讲究,因此不能说新诗诗人在这方面用的心比古诗诗人多。所以,正如我所说,新诗诗人的脑子,创造力都用在了词汇的选择上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由诗人谯达摩,诗评家谭五昌等共同主编的“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诗人作品精选”取名叫做“词语的盛宴”了。新诗,脱下韵律的华美长袍,蹬掉了格律的夹脚小鞋,你彷佛一个没有了家长管束的孩子,放纵着自己的言词。
  
   譬如雪克《圣彼得堡片断》中“风中的我 撕碎平安夜的外套”一句——“平安夜”与“外套”搭配,显然我们能隐约体会到作者的意思,但一下子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其实整句的意思无非就是在平安夜“我”心绪不能宁静的意思,但如果把“外套”改为“宁静”,诗味全无,变成一个“句子”而非“诗句”了。所以我认为雪克深谙词汇的选择对新诗作者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诗总是在此间显得比其他林友的深沉一些难捉摸费思量一些的原因。说白了,写新诗,你要通过意象的叠加,思维的随意跳跃,故意让读者有些读不懂琢磨不着。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期待新诗的其实就只有:一个新颖的诗句,一句箴言或一个类似圣经里常用的“反论”(paradox)句子,即好似不通但又仿佛有某种暗示、意义、隐喻,比较晦涩的句子。我们无法期待新诗给我们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音乐美或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工整严谨的形式美。
  
   我坚信,一切艺术形式都遵守这样一条原则,即形式大于内容。一种艺术形式只有确立了铁一般的成熟的形式要求,才能产生大量的优秀作品。譬如古希腊悲剧有固定的形式要求,中世纪对戏剧有“三一律”的苛求,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也有大家谙熟的模式,而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把对形式的要求发展到了顶峰,五律七律以及一些词牌曲牌,对平仄,声韵的要求落实到了具体的句和字,正因如此,以上这些艺术形式才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为难以企及,后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正如诗入宋而词兴,词进元而曲盛,章回小说晚清后也渐渐为新小说所取代。
  
   我不主张新诗回到古诗的老路上,古诗已经走到了尽头,现代人写的诗词90%都缺乏艺术性,缺乏艺术上的创新性。而我又不喜欢新诗,我认为新诗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形式,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形式规范和要求。一个中学生,分行写几句话,算诗吗?this is a question!诗人本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他们一直是社会上独特的受人尊敬的一个群体。可是而今诗人的泛滥,诗歌的泛滥恰恰证明了新诗艺术形式和规范的缺乏,人人可以为之的应该是用筷子夹菜,去学校上学,绝不应该是写诗,诗永远只能由诗人,为数不多的诗人来写就。
  
   那么我们能不能建立起新诗的艺术形式和规范呢?不能!因为新诗本身就是一种为打碎框框而兴起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而白话文的兴起又与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政治紧密相联。就是说,新诗的出现过程不是唐诗变成宋词那样的一个自然演进过程。因为不自然,是一个遭受政治,社会,文化急剧变革等因素催生的畸形形式,所以难以成为真正的主流,真正成熟的艺术形式。试想“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女神》,风靡一时,但到如今,世人知道的又有几首?仅存在大学中文课本里的那几首,如刨去政治原因,是否还值得留在课本上都是个未知数。大诗人徐志摩,它的诗大家又能完整背出几首?遑论席慕容,海子,食指跟穆旦了。
  
   迄今为止,我看不到中国诗歌的希望。我宁愿默默地徜徉在南唐五代宋词的广袤原野上。我对诗歌的希冀,依然栖息在李杜、王孟、苏辛的诗行中。我看不到希望。
  
   教会的神权不再,王权与民权的大纛在风中烈烈作响,礼崩乐坏,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规范,尼采站出来大声呼喊:上帝死了!他希望能有超人诞生来为“群畜”重新树立起规范:一切事务都需要规范,世界需要规范。后现代的来临,文化工业的兴起,人和社会的异化使我们在制度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失去了选择的权力,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意义,弗洛姆站出来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中宣布:“人死了”!而此刻,由对一首诗的品鉴谈开去,我越来越感到了悲观与失望——对中国诗歌的悲观与失望,我不得不凭了上述的种种理由,大声宣布:诗人死了!
  
   “奥斯威辛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是个没有诗,没有诗人的时代。
  
  

------------------------
  我始终是未来的英雄,一方面我如饥似渴地想成为一尊圣体,另一方面又不断推迟这个愿望的实现。
           ——让·保罗·萨特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雪克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2 12:36

    讲得有道理!
  试想“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女神》,风靡一时,但到如今,世人知道的又有几首?仅存在大学中文课本里的那几首,如刨去政治原因,是否还值得留在课本上都是个未知数。大诗人徐志摩,它的诗大家又能完整背出几首?遑论席慕容,海子,食指跟穆旦了。
  这段话也绝对同意,但新诗不积极寻觅出路,又有什么办法呢?再写古体诗词写得过唐诗宋词吗?就能留传下去吗?不见得!所以新诗在左奔右突。
  我个人的感受,每一首都写得很难,很不满意。但努力做到有汉语言的意象、语境,力求流畅,有点意思就是了。也不是如君所言,故作诡谲。没有诗人是这样的,只不过写着写着就成为发表时的样子罢了。
  而中国新诗的践行者现在很多,流派纷呈。写诗的多于读诗的。方家们也在做总结、保留及至流传的工作,当然这是他们的工作,与我们无关。
  最后说句实在话,写诗不是什么,只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如此而已。其他观点,在我文集中那篇 懒 我就写诗 中已经略提,不再重复。
  把你的这篇顶上,大家读!

回    复    

回复人: 三月杨柳笑秋花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2 13:15

    看见好评论总是住足观望/
  诗歌;是一种大众的文学渴望。
  诗歌;是及少数人把玩的夜壶。
  诗歌;同样是诗人的心声。
  我也看不到希望。但我坚信,迷茫总是黎明的最后一丝幕帐。
  好好写。好好领悟。同时希望雪克把你的诗发我一览,谢谢。

回    复    

回复人: 西木歼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4 10:43

    用全套的外科手术的家伙
  把诗歌肢解
  放进罐子 摆放整齐 贴上标签
  拍拍手 甩甩手
  把指节弄响
  怎么也转不动身
  
  窗外 无数塑料袋漫天飘舞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楼墙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7 22:04

    我想,这是个阅读诗歌的时代
  尽管我们多的是浮躁,多的是快餐
  但是,除了诗歌,我们还有什么
  新诗的出路
  完全没有必要为其担心
  一切都会得到圆满的结局
  存在既合理

------------------------
我的心如此烦忧
纵然万种风情
也全了无痕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楼墙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7 22:08

    我也很欣赏作者的文笔与见解
  我想,你一定是钟情于中国诗歌曾经的辉煌
  从中汲取营养
  将会不再是东亚病夫
  
  我是一个不会写诗的人

回    复    

回复人: 媚态万千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6.18 21:18

    不同意楼主对新诗的说法。但发觉你删去不同意见的帖,所以不想多说。你的标题有种过激情绪,还是自己反省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我泽如春 Re:诗人之死 回复时间: 2005.08.01 20:33

    唐哭屈原,宋哭李白,明哭苏轼。所有时代的人都活在一个没有诗人的时代,但唐仍然有李白宋仍然有苏轼,荷马之后,诗人未死。
  
  至于以诗人之名横行大地的非诗人,没有比诗人自己更深恶痛绝的了,所以有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有伊沙的“饿死诗人”。
  
  学习古诗词是对古人的一种交代,那些感情泛滥或聪敏或沉稳的,写然后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如果大风之后,一字全无,我想稍有自知,他们是不会寻死觅活的。
  
  我们可以批评部分不好的诗歌,但我们没有支点可以批评现代白话新诗,这是我们的汉语,我们活生生的日常用语,除了用它写诗,我们找不到可以支撑自己自豪自尊的另一种语言。五言七律只能是一种张勋般的笑谈。
  
  还有一个什么是好诗的问题,鲁迅的《希望》是,崔健的《一块红布》也应该是,还有罗大佑。那种试图把诗的话语控制在自己一帮手中的想法不是错误而是不轨。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诗歌笔记本,抄写两便,发与不发全在一心。
  
  诗人是人,不是写诗的人,诗人是拥有一种为人喜爱的精神状态的人,当昌耀坐上火车看朋友的时候,他会因为自己的鸭舌帽而招人侧目,可他进门,和朋友说笑,然后回家,写了诗。
  如此而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