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文谈天下版主:戈壁红柳912     晴雨西子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雪堂 收藏:0 回复:9 点击:803 发表时间: 2005.10.31 15:37:31

《活着》掩卷


  读《活着》的时候,往往在夜里,周围寂寥无声,这个故事就显得更沉,往往又读着读着难以为继,掩卷,在即将要入梦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叹息一声。
  
  余华在小说的开始营造了一种祥和、静谧的气氛,从中不慌不忙、不引人注目的来到了福贵身边。村头的孩子喊:那个打瞌睡的人又来了。在静态的画面中注入了十足的动感,在这样一个很让人舒服的日子里,读者很难预见到,自己将与一段苦难史不期而遇,因此如果你手中的《活着》只有含糊的故事梗概,那就效果大好了。读完整个故事,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开头,难免会对其有些思考。我想作者大概是想说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一个宁静的村子,一户平常的人家,其中随便找到一个老实人,他的身世无不是一本大书,他的故事就足以淹没你、足以击溃你。大概,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日子。
  
  福贵将与其同名的老牛哄到田边后,晒着暖和的太阳,坐在树底下,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命运的深渊随即而至。令我写这样的书评,也不由得朴素起来。所有读到《活着》这本书的人们,也许读到这样一本书,任凭它撕裂,随它旋转——也是你们的命运。
  
  故事是好故事,所有反映时代及其生活的故事都是好故事。余华那种平静而残忍的语言,张力十足,使小说充满了接受度上的挑战;在叙事上,基本没有什么浪费的情节和笔墨。有趣的是,曾经有人将《活着》同《骆驼祥子》做比,认为要逊色于后者,这使人不得不要对《活着》的表现方式驻目再三,久久沉吟。平静而残忍,诚然,然而还有许多别的。福贵有一个逻辑:亲人都先自己而去,是他亲手埋葬的,这是对已故亲人的很好安慰,同时,这样一来自己下世时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多少年来,我从没有见到过这样理解生离死别的古怪逻辑。然而,如果人们想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留下一个很不让人放心的儿女子孙,无依无靠,受尽冰冷人世的摧残,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确实是不如福贵这种逻辑的好。这样一来,生者与逝者,又究竟是谁抛下了谁,谁又被遗弃在这个世上呢?因此,诸如此类的逻辑又是可信的,甚至有时竟然是真切的。福贵看似理所当然的想法流露中,这些逻辑于是流淌出纸面,直达读者。于是,叙事风格之外,用岁月凝练成的平民思路来做逻辑结构,逻辑与叙事相辅相成,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力便如滚雪球般一层层地增强。这种情况,既符合故事人物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符合第一人称叙事的口吻转承特点,又保全了小说整体给人的感觉。好的小说是这个样子的:每当人们回忆起阅读它时的情形,就会回到它曾经营造的内心感受中去。
  
  小说要回避概念解释,以整体的说服和厚度来获得自身的价值,这是个基本规矩。《活着》也是这样。在我看来,汲取是一回事,获得对一部作品的深切感受是另一回事。因为,个人感受可能完全游离于原作者最初的意图之外,因为其中掺进了读者自己的日子。谈完了后者,不妨也谈谈阅读的收获。《活着》大概说清楚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活着是什么。正如《百年孤独》一样,福贵作为时间的见证人,映证了故事所讲述的几代人、而且是生活在很小圈子里的几代人的生与死,包括他们精神的生与死。福贵觉得,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家还在,家里的老小中有一人还在,不管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就是活着。福贵每尝到人间的一丝甜头,紧接着就会遭遇人生的大苦难。最后,他遇到了自己这种观点的致命挑战:亲人最后一个不剩地离开了他。福贵于是成了哲学家。人们读完《活着》之后,应该对自己的日子有所醒悟,如若不然就是已经付出了同福贵相类似的代价来与命运周旋。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来理解每一个人。《活着》还说明一点,那就是福贵所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诚然是福贵式的逻辑,却很有说服力。苦难是令人心悸的,尤其是亲人的生离死别。徐家几代人的生与死,福贵只承认命运在作怪,而不埋怨时代造就悲剧。比如说他看待县医院的态度,他看待贫贵轮回的态度,龙二在他的祖屋里被揪斗,他是存着庆幸心理的。《活着》虽然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了时代的变迁,然而小说的主题与之却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这是余华的大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活着》局部倒向宿命论),这与当代的一些“反思文学”动辄鞭挞时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两者相比较,颇可玩味。
  
  这天夜里,我读完了《活着》。小说最后写到福贵牵着老牛在夕阳下回去了,话音飘落又像是仍在极细切处述说。夜幕降临,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一切归于平静。小说开头的那种氛围重现,但是,这次我终于从中感悟出了疲惫——那是与命运搏斗一生后的疲惫。
  
  这大概就是活着这件事。
  
  2005.10.25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徐博达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0.31 16:15

    我在东大求学时曾听过余华的一次讲座,他说冰心写的东西汇总起来就那么一本,并无足观。倘若这话是由别人嘴里说出来,大家一定会愤愤不平,以为是心怀私念,借批大家而扬己名。但是从余华嘴里说出来,我丝毫不怀疑它的分量,因为《许三观卖血记》,因为《活着》,因为《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有足够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惊叹。
  
  《活着》是为余华赢得过最多好评的作品,但在叙事和对现实的细腻把握上,我喜欢《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更多一些,这也是在我阅读当代作家作品的过程,真正打动过我的为数不多的几部。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寒鸦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0.31 21:46

    中国的文坛需要这样的作品和语言。
  余华的。

回    复    

回复人: 慕容诗黛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1 00:50

    这样的读书心得和感受是值得让人驻足分享的,虽没看过余华作品,但我有了立刻去书店的冲动。

回    复    

回复人: cloudd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1 11:40

    我也喜欢余华的作品,《活着》我整整找了一个上海,最后还是托朋友买的。

回    复    

回复人: 悠然心会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2 20:32

    很喜欢余华作品,语言精练,想象丰富.

回    复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3 08:02

    我是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认识余华的。《活着》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无论是余华笔下的富贵还是葛优身上的富贵,都刻画得入骨三分,正如作者所说:“徐家几代人的生与死,福贵只承认命运在作怪,而不埋怨时代造就悲剧。比如说他看待县医院的态度,他看待贫贵轮回的态度,龙二在他的祖屋里被揪斗,他是存着庆幸心理的。”
  
  这种作品是帖着历史写的,我想,余华也是想让我们透过富贵那张茫然的脸,去看清他身后的那段历史吧。

回    复    

回复人: 雪堂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3 12:35

    看到大家读我的文,而更关注原著,我很高兴,书评说到底是为了原著精神去的。

回    复    

回复人: djyn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3 12:57

    余华的原著和电影我都看过,确实是好书,好电影。葛优演的很到位,他很适合这个角色。情节中很多的悲剧,可是看完后给人的最大感觉是得好好活着!我喜欢那里边写到的村野风光,充满生命勃发的味道。

回    复    

回复人: 雪克 Re:《活着》掩卷 回复时间: 2005.11.03 17:24

    欣赏!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