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背些书 |
提 倡 背 些 书
王培中
现在的学生写起文章来,不少人词不敷用句式单调,叙述流于概念,感知模糊;议论滞于肤浅,似是而非,更谈不上对经典的援引和名句的“演化”,以致读起来索然乏味甚至文理不通。为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教师不断更新方法甚至求助《作文秘诀》之类的“奇书”,然而收效甚微。学生说:“我们知道该写什么,可就是写不出来。”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读的少背的少是重要原因之一。读书仅止于浏览而不背诵,腹中空空如也,加之时间紧迫,写起文章来自然咬笔挠头不知所措。所以我历来主张青少年学生多背些书。背多了,平时似乎毫无踪影,一旦动笔,眉目一皱许多好的语汇和精妙的段子会翩然而至,任你选择借鉴。倘有余兴,还能信笔来一番“演化”,创出新的句子,使议论深刻达于肯綮,叙述生动富于文采,其文思朗达之者,犹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气”。可惜比年以来,背书作为青少年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一直遭人诟病。“死记硬背”在许多负面评价和人云亦云中成了一个贬义词,个别人甚至谈背色变,这是不公正的。我以为“死记硬背”充其量是个中性词。背书既不花哨又不轻松,在“灵巧”者看来它压根就不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能进入理论的殿堂而见诸专刊。与此相对的是,对教材任意肢解漫天剖析不知所云的教学论文却连篇累牍,不知凡几。仅版面摆出的阵仗就叫人觉得是“妙方仙术”。看那些文章作者既无经历亦乏学识,空设虚玄之境,念念巫祝之词,牵强附会,不知究竟,完全是一种街头卖假药的野郎中的腔调。然而竟有贪图捷径者捡来一试。效果如何,自然不见下文。揆度缘由,多是对背书缺乏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所致。教法的改革本无穷期,越改越好乃不争之论,但任何方法均无法替代背书。
书不一定全背,有的只需领会精神,有的理解即可。但目前通用教材中,几乎每科都有要求精读牢记和泛读领会两部分内容,对于精读牢记部分必须死记硬背,语文中的名篇名段尤应如此,背书是苦一些,但仔细想来,即使几行趣味盎然的小诗,要熟背成诵也没有出席歌舞晚会轻松。几十年教坛生涯使我深切感到学习是个艰苦过程,没有负担是不可想象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学问家是轻松成就的。时下风靡全国的“快乐家习法”,是相对于“沉闷学习”而言的,其涵义指向,是要求采用多变的方法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其更好地完成背的任务,而不是指背书本身。背书永远没错也永远不会像做游戏那么轻松愉快。对于文学经典读多了,背熟了,天长日久融化在脑海里就成自己的了。此时,原来死记硬背的东西,便能灵活运用。青少年处于记忆力特强时期,背熟的东西能终生铭记。理解能力差不要紧,只要烂熟于心,伴随年龄的增长会像骆驼一样把驼峰中储存的养分逐渐消化。
“博闻强志”是我国学者的优良传统,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我国二十世纪成就的一大批学问家,没有一个不是青少年时期背过许多书的。据清史专家谢国桢回忆,当年梁启超给他讲汉代贾谊的《治安策》时,梁启超一边走动,一边背诵,一边讲解。他惊讶地问:“先生背得这样熟?”梁启超笑着说:“我不能背《治安策》又怎能上《万言书》”?大文豪巴金青年时期将《古文观止》222篇文章背得烂熟,以致80多岁时任挑一篇仍能熟背如初。他说:“青年时期背熟了,常常脱口而出。这两百篇文章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以数学言之,公式背多了也大有益处。高等数学中的积分公式,一般人熟背20多个便可应付过去,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却熟背200多个公式,运算时无需推导,便能直接应用,即加快了运算速度,又拓宽了解题思路。我想,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与他的熟背不无关系。西方谚语云:“你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我国古人也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青少年时期通过背书多积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日后的成长、发展、创新大有裨益。为了对学生终生负责,我以为还是多背些书好。
|
|
|
|
|
回帖 |
|
|
回复人: |
方林 |
Re:提倡背些书 |
回复时间: |
2005.11.24 11:34 |
|
背书还是不错的。
想我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每篇文章都背过的!
|
|
回复人: |
老枪 |
Re:提倡背些书 |
回复时间: |
2005.11.24 11:41 |
|
其实学英语也一样,如果能把初中的(初一至初三)三本书背熟了,跟老外用英语交流是没问题的,当然要加一些理解,如果单纯的机械的记忆是不行的。
|
|
回复人: |
mingzhong |
Re:提倡背些书 |
回复时间: |
2005.11.24 13:00 |
|
背些经典的书应该提倡。一般的书没必要背的。
|
|
回复人: |
美食家 |
Re:提倡背些书 |
回复时间: |
2005.11.25 10:13 |
|
言之有理。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