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四川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水木亚丁 收藏:0 回复:1 点击:5047 发表时间: 2005.12.20 14:09:25

血管里响着的声音


  
  
   ——写在张东辉诗词集《月光落地的声音》后面
   水木亚丁
  
   上阙
  
  早就听说:蜀中文化人要出得了夔门才能成气候,所谓“在川耗子出川龙”。
  这些年也冷眼看惯了这文坛中三味,为了一小块生存空间使心眼儿,不管你多能耐,恐怕最后谁也修不成正果,只好在这个浑汤锅里面没完没了地瞎扑腾。
  但是且慢!张东辉的出现就完全颠覆了这个说法。你看:他反而以外乡人(云南)之尊入川倒腾,最后忽悠出来一片精彩天地,活得有滋有味。
  确实,在这上面东辉还真是个另类,人说这哥们挺能折腾。
  很久以前就认识东辉了,这是因为那时候我的女友是他们云南国防文工团舞蹈演员的缘故。但相互熟知是一道去川南的那次创作采风,这已经是在东辉他们随国防合并到战旗以后,那次同行的还有龙哥、福成、持久、田老等几位词曲作家。记得那一次我们在乐山大佛对面的小旅店渡过了一个恐怖的夜晚:是夜江水暴涨,隔窗望去,洪水滔滔,雷鸣电闪!吓得我们睡不着觉。东辉就给我们讲晕段子摆玄龙门阵,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这么多七古八杂的玩艺儿,使得兄弟们一晚上上笑声不断及至东方发白。但是等到第二天早早赶到江边渡口,我们都傻眼了,这哪里还有胆量上船呀:满眼是翻滚黑乎乎的洪水和上游飘浮下来的椽子,说是上游的房子也被冲垮了还淹死了人啊猪啊牛啊怪吓人的,那时候老子们想打退堂鼓回家的心都有。还是东辉大吼一声:上船,走!我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地跟他上了“贼船”(龙哥的话),还好,顺江而下终于到了长江第一城宜宾,盘桓数日后我们转车去了竹海。山路弯弯泥泞难行,但是东辉坚持有车不坐,把我们哥几个当军人亲自示范 “强行军”,那个累哦!……一句话:这哥们还挺能折腾。
  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觉得东辉有一种军人的性格:坚毅执着,机灵活范。
  他的《云南风情》组歌在全国音乐(合唱)作品比赛获奖得一等奖以后,才知道他为了给田丰的曲调填词,还专门自学了曲式复调等玩意儿。你想啊:会写词的人又会作曲,这不得了,这家伙,可牛大了!我今天老实交代:这也是日后这直接影响俺从事写歌词这个“第二产业”的原始诱因。
   随着东辉的《慈祥的母亲》、《康巴汉子》等等歌曲由著名藏族歌手亚东演唱响彻藏区,进而红透了大江南北,名气如日中天的这个时候,奇怪:在音乐界偏偏找不着他人了。后来听说他成了“集文化与商业于一身的文化经营者、策划人”,我估计:有着高IQ的他在与传媒等等机构的合作中肯定愉快地捞了不少银子。一日,笑嘻嘻递过来一张名片:…文化公司总经理!东辉常常说他“自认是个智商偏低的人”。每当这时候善良的人们可要注意哦!看看说这话的人眼镜后面那闪烁着的狡猾目光,就知道他是不是个相当滑的滑头了。
   还是那句话:这哥们挺能折腾。
  
   下阙
  
  在我的眼中。东辉首先还是个词家。
  和朋友谈起东辉词作,问为什么喜欢?他说:“你能在其他歌词里头看到‘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任随女人和朋友自由飞翔’这样的句子吗?你能在其他歌词里头感觉到‘我来了,我是九天扑下的鹰我是万里狂奔的风’这样的意象吗?你能在其他歌词里头听到‘月光落地的声音阳光走路的声音’这样的很不一般的声音吗?……”
  这些或许是我这个朋友自己的个人偏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正好说明了人们对东辉词作喜欢的原因:新颖、率真、老道、才气横溢,朴素的大实话里面却透着夺人心智的哲理亮光,他的歌词中说不定还带有这个老小伙子不由分说的话语霸权方式,热血沸腾的情感冲动。东辉的才气不用否认。他胸襟开阔,潇洒自若、文字组合风流飘逸得如入无人之境。他不仅拥有才气还拥有释放才气的高超能力。读东辉的词文,不管看到看不到,耳中似乎总能听到或悠长,或深邃那么一声“啊――”,时不时地还能在空中打几个折,映山印水,声声不绝。这声“啊”充斥在文字语句中、铺展在段落中、像“贝斯”一样镶嵌在他的歌词中,甚至还隐匿在他仅仅用来换口气的标点符号中。可不可以这样说,这声“啊”早已潜在于东辉先生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中,和他的写作目的紧紧纠缠一起;这声“啊”其实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了他的呼吸,溶化在了他的血液里。
  还是那句老话:这哥们嗨,还真的挺能折腾。
  “五四”以来,我们词界的前辈们在歌词创作领域中愈来愈重视强调的是真情体验和个性化的写作,东辉多年以来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这种戏剧式的情感呼喊带入了歌词领域,用激情将个性化的色彩挥洒演变成了表情丰富的演出,成为中国当代词坛的一大风景。
   在这些年乐坛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我想应该用“巨多”、“爆多”来形容)带有颓废和矫情色彩的滥情歌词作品,漫天飞舞,扰人耳目。我把这些作品称为“青春排泄物”,它们带给我这类人的感觉:一是东张西望、胡思乱想地意淫;二是喋喋不休地自恋,不知所云地煽情。“煽情”这个字在这里本身并不具有批评价值。“煽情“也是一种本事,需要才气,是艺术创作手段中的一种,还是接受者和作者都需要的情感流通的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这个民族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等太多的磨难和封闭开禁后,一方面格外渴望情感,一方面却难以否认地患有集体性的情感萎缩麻木症,对“情”有种格外的戒备心理。此类“情”之所以遭受业界、尤其是我这类人的排斥,并不是“煽情”的本身内容,而是他们的煽动总出现在所铺垫的“情”还没达到需要煽动的时候。除此之外,这类作者的“煽动”还有个让人不能照单全收的理由,那就是不彻底,或说浅薄得彻底不了。当你意欲跟踪深入下去,对不起没了,就这些了!你无法感到快感,或者是得不到圆满的厚度、丰腴感,感受不到作品这部所能带给你的满足感,而且因为跟踪,你会看到他们忙着赶去看的另一朵花以及看另一朵花的浅薄用心。
  比较一下东辉的歌词吧:真情实感,功底扎实。你甚至能听见他那血管里面汩汩流淌着的声音,不难高下自见。
  歌词看起来容易,其实不好写。在我看来:一个歌词作家、尤其是一个优秀作家,除了具备必须具备的充沛情感和准确用词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能使笔墨“放”得开、“收”得拢,“扬”得起、“沉”得下的本事。
  东辉就有这种本事,很是羡慕啊!

------------------------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血管里响着的声音 回复时间: 2006.01.05 00:46

    “我们这个民族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等太多的磨难和封闭开禁后,”
  
  前面加一个“当”字,语句就通顺了。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