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shanxiao-个人文章

解读超女现象的经济学原理

shanxiao
2006-03-09 10:34   收藏:0 回复:14 点击:6597

    解读“超级女声”现象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不仅仅制造了“全民娱乐”盛况,还创造了经济奇迹,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娱乐界创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继之以咂舌的“疯狂敛财”经济案例。据各家媒体报道,“超级女声”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1、冠名收入。蒙牛集团斥资2800万冠名《超级女声》,是想通过其火爆的收视率来提蒙牛的品牌。这正说明《超级女声》能够在市场中处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从而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2、广告收入。从湖南卫视公布的2005广告价格表可以看到,超级女声今年总决赛的广告报价为5秒4.8万元,10秒7.95万元,15秒11.2万元。这超过了央视一套最贵的19:45时段15秒11万元的报价。长达3个多小时的比赛要插入6段广告,每次广告5-10分钟。如果按5分钟计算,6次就是30分钟,1800秒。按最低的每5秒作3万计算,保守估计一场总决选可以带来1080万的惊人收入。
  3、短信收入。由于节目有超高的收视率和超强的观众参与度,所以短信带来的收入很可观。据8月22日“大洋网-广州日报”报道,2004年,“超级女声”的短信总收入约1300万元,而今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000万元。
  为什么“超级女声” 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奇迹呢?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不难看出,该台节目完美地运用了多种优势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相对垄断格局、迎合和顺应社会需求等政治经济学原理,所以才创造了经济奇迹和典型案例。
  一、多种优势生产要素组合:在湖南电视台自有的高知名度媒体传播资源为基本要素为核心的框架上,整合进以蒙牛集团为代表的强势企业资金,网罗了经初选产生的全国各地 “超级女声”选手,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将信息在社会公众中广为传播。多种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超级女声”,犹如一台高效运转的赚钱机器,在这部机器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还是商品经济时代特有的资本逐利本性,在逐利本性的推动下,每个要素的所有者都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部机器中选定了自己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维护着机器的正常运行和超常规的工作效率。
  二、形成相对垄断形态:几个月以来,“超级女声”几乎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它却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通过花样翻新的不断地炒作,这样一档娱乐节目,竟然在全国吸引了4亿观众,平均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春节晚会”,可以说,“超级女声”已经成为一场集体的狂欢。旺盛的人气,来自于“超级女声”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卖点,这一卖点具有国内其它电视台(包括中央台)全都没有,却又能够持续激发人们的兴趣的垄断特征,节目的唯一性完全达到了“控制一个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流通”的垄断效果,垄断的结果必然是:让投入生产要素的各方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其中最大的赢家当数拥有“超级女声”品牌的湖南电视台。
  三、满足了社会需求:“超级女声”如同商品社会的其它文化商品一样,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构成的商品二重性。而湖南电视台在二重性的基础上,通过十分高超的营销手段,培养和造就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需求”。正是这种狂热的需求,拉动了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和社会公众的消费热潮,使湖南电视台赚了个盆满钵满。从参与各方分析,通过“超级女声”这个“商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湖南电视台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超女”们得到了一夜成名的机会并实现了梦想,观众们得到了娱乐享受,蒙牛集团等投入资金的企业提高了企业知名度。由于强劲的社会需求客观地存在着,才给湖南台举办的“超级女声”提供了成为经济奇迹的社会大环境。
  按照政治经济学“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的原理推论,可以预见“超级女声”现象还会延续。这不,在湖南台“超级女声”刚刚谢幕不久。在网络新闻和报纸上就看到了这样的报道:“超级女声”品牌再接再厉进军互联网,由天娱传媒和搜狐网络联合推出的“2005年度网络超级女声”又即将开赛了。
  
  

作者签名:
山魈一族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