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树桐老师和他的山水诗

三木子
2006-03-09 14:09   收藏:0 回复:1 点击:799

    一
  在我印象里,树桐老师是早在七十年代就是我区名气很大的诗人了。那时,在我们的文学小圈子里,大家就叫他“大诗哥”。在当时的一本大型杂志《今朝》上我看到了树桐老师的一首长诗《篱笆院的故事》,自己被那样一种清新明快,韵律节奏感极强的文学形式震撼了。自己那时十七八岁的样子,闲来无事,好写些自鸣得意的东西,用现在时髦话叫搞笑的很。东西写出来渴望找人指点,树桐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记得有一次我曾经去树桐老师家中求教。后来,我们渐渐的联系多了起来。用“性情中人”四个字来诠释树桐老师的为人是再准确合适不过的了。俗话说“文如其人”,读了树桐老师的诗歌,就会知道了。
  二
  这里选登的是树桐老师的一组美妙的山水诗。也就是描写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及其审美意向的诗作。也可以说是在表现山水之美的同时,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过来,我读过一些树桐老师的作品,包括散文、剧本,但读的最多的还是诗歌。但读他的山水诗还是第一次。我读了这样一组美妙的心灵之作,觉得对自己对山水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了。
  应该说山水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诗经》、《楚辞》中就对山水有生动传神的描绘。魏晋之际开了山水诗的新时代。到了唐宋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山水诗人和作品。我们从树桐老师的山水诗,可以看到传统山水诗的影响。应该说,树桐老师的作品秉承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树桐老师诗创作的渊源之一的话,那么他的另一个渊源就是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不难从树桐老师这样一组作品中看到民歌的浸润和滋养。正是因此,树桐老师的诗歌创作形成了明快清新的风格。
  三
  语言清丽洗练,意境天成自然,具有昂扬向上的激情是树桐老师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歌句式精短,多四五字成句,韵脚规范,节奏感强,较适合朗诵。他讲究煉字、煉句、煉象,按照自己的意志,将自然在心中进行再创造,形成梦幻舨诗的境界,《七彩云南》等一组诗就是典型的代表。美丽如画的云南在他调色下,变幻成“赤橙黄绿/淡紫青蓝”的七彩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扑朔迷离/摇动光环”的“洱海、苍山。那“小桥/石板/黛瓦/飞檐”的丽江,淌金泻玉的茶马古道,以及梦幻般的香格里拉,都以作者独特的意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敦煌•• 莫高窟》一诗中,作者面对壁画飞天,感到的是“人和佛的欲念/在迷醉中踏响琴弦”,自己“半在天上/半在人间”。在《千佛洞临摹》中,他看到的是忘了佛门规矩“时间空间心间/全被爱填满缝隙”的“日夜群居”的男女。在《在太阳的怀抱——唐山写生》中,他借后羿射日的典故写大震后新生的唐山“红红火火的生活”。最值得品味的应该是《画里人生》。通篇作者运用了“板桥砚边的一杆苦竹”,“悲鸿髦下的一骑瘦马”自寓,写出诗人的“青枝玉叶”的清高品格和“碎石踏雪”远大志向。
  四
  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歌是一门生命与心灵的学问,诗人的写作不是一种手艺,而是进行永恒精神的创造。尽管我们读到的只是树桐老师创作的一小部分,也同样让我们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有人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抱悲观态度,说“站在境界与精神的高度,你就会发现当代中国诗歌主题是世俗的,虚假的水分太多”,我相信这些人们在读了树桐老师的诗后,或许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了。我们还有理由相信,树桐老师的文学创作会收获更多更好的美的果实。
  2006/3/9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