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变态三人组成员-个人文章】
晋祠游(上)
□ 变态三人组成员
2003-08-11 10:38
收藏:0
回复:3
点击:6478
晋祠游
游历晋祠,便不能不去说山西的文化。
三晋大地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结绳记事”,“钻木取火”,“阪泉逐鹿”,“精卫填海”,“潞子婴儿”等等。而黄帝之子少昊,便活动于晋祠悬瓮山之南的青阳河一带。据说,少昊之子挥为弓正,始作弓矢,而“正”即为“长”,中国第一大姓“张”便来源于此。后周朝姬姓实行富民政策,武王伐纣灭商,成王分封诸侯,成王弟叔虞被封于唐地,史称唐叔虞,其间还伴随着“君无戏言”和“剪桐封侯”的历史佳话。晋祠作为晋人后裔奉祀晋国第一位诸侯叔虞的祠宇,从此便拉开了三晋文化渊源流长三千年的历史。
单从此看来,晋祠作为三晋文化的发源地,在三晋大地就有着举足轻重的游览观光价值。
(一)晋祠总概
晋祠是以泉、渠、建筑、塑像汇集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风景名胜区。祠内水母楼建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中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子乔祠、三圣祠、同乐亭、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等环周布置。
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楼、堂、亭、阁、台、桥、榭间沿渠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和动感。
晋祠不仅有秀美的山峰,碧玉般的泉水,参天古树,更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动人的古老传说,千古风流人物,或写山,或记水,或立碑,或作诗,都生动地描写了晋祠的自然、人文景观,无数游记铭于碑刻,虽各有千秋,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游览晋祠信息的情感和热恋的思绪。民国曾有个才子刘大鹏就是这样描写的:“天地间最美之境,不外乎山水两端,三晋山水之美,莫胜于晋阳,而晋阳山水之美,莫胜于晋祠,晋祠在山水之间,为境美,为景美,而古今游人共欣赏其美为不虚矣。”
有如此之赞誉,途经太原,便不由得不驾车驱之。乘兴游览一下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二)晋祠大门
拾级而上,有两座牌匾状的大门,前门书写着古香古色的“名播三晋”四个字。顾名思义,标志出晋祠在三晋大地中的文化地位,据导游讲此门为混凝土结构,饰琉璃瓦,乃现代建筑。后门为晋祠正门,东向,中道行走,轩昂阔大,高车驷马均可穿越门内,门外有八字墙,正中抬眼“晋祠”两大字,据说是李世民《晋祠铭》中“晋祠”两字的放大,而建国后,曾采用康生左手篆书体,文革后即采用陈毅的草书体。
观人文题字,以当地名士杨二酉撰最为简洁易记: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细看旁左碑记,却更加欣赏民国刘大鹏的佳作:巍巍冠盖日纵横,景其美兮,景其淑兮,景其灵兮,晋阳炫耀无双地;混混源泉时潋滟,清且涟漪,清且直漪,清且沦漪,山右声名第一区。
时未进祠内,便被如此文字所陶醉。
(三)水镜台
“水镜台”源自《前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以忠奸是非针砭世人,难怪刘大鹏为水镜台题联: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
走进晋祠博物馆大门的第一座古代建筑,便是水镜台,正面悬“三晋名泉”一匾,字迹清秀雄劲,它其实仅是一个戏台,为明代建筑,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从方位和游人视觉看,后台才是正面,前台倒好似后面,造型雄奇,雕巧精良,集楼、台、殿、阁为一体。对建筑学完全不懂的我,倒也描绘不出它的奇特,只依稀记得导游在旁绘声绘色的讲解,说古时没有麦克风喇叭之类的传声工具,便于戏台下埋有八口水缸,利用其共振原理波及远方,也许这样效果不错,以至于后来慈禧修建颐和园时还借鉴了此处的做法。
绕到后台就可以看到才子刘大鹏的题字了。侧旁还有一句约百字的联,内容记不清了,大体意思是说人生若戏,乃声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的扮演者,于是登水镜台,先人生大舞台,唏嘘声起,想象着当年莺歌艳舞,顿慨大伦理都是从丝竹管弦中抑扬而出,众情形竟是自清词丽曲中婉转传来的景致。
古亦如此,今之如何呢?
(四)智伯渠
智伯渠其实并没什么好看的,只不过它的历史掌故到还值得说说。当年李太白游晋祠便是溯智伯渠而上。
关于智伯,熟悉历史的就会想到“三分晋国”的故事。东周列国时赵、魏、韩三国将晋智伯灭于此,智伯才思敏捷,勇猛过人,能文善辩,然而却过于贪婪狂暴。当时他想联合韩魏剿赵,反被赵说服韩魏倒戈,受到其伤害的赵襄子在抓住智伯后将其头颅砍下作夜壶以泄私愤,这便是“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历史教训。“三国分晋”也被当作古人报复的典型事例。
说起智伯渠,还可以涉及到另外一个历史名人,他就是豫让。豫让是智伯的一个家丁,听说主子被杀,便潜伏在晋水流往晋阳的一座桥,谋刺赵襄子,由于马惊,刺杀未果反被赵襄子拿住并审问,说你主子已经死了,何必搭上自己性命。豫让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虽死无撼!然后自杀。后人纪念豫让,将之列入七贤之一(七贤祠)。
后查阅资料方知清道光进士王锡久还曾写下一首《豫让桥》诗:
一溪烟云冷萧萧,残魂凭谁唱大招?
终古英雄无片壤,只今国土有遗桥。
生逢知己身何惜,死为酬思泪不消,
千载汾河呜咽水,西风吹作越江潮。
从豫让身上足见古人对“忠信”有着特殊的认识,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典故的注脚吧。
(五)会仙桥和金人台
会仙桥位于水镜台西,约200平方米。它实际上是一个露天剧场,推想看戏时水镜台前落座的一定是达官显贵,平头老百姓也只能有侧立一旁的份儿了。
传说明朝有一进士游晋祠于此,在桥上见一女子,被女子容貌所迷,惊若天人,不禁叹道:“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女子羞怒,发功力使进士跌入桥下渠中。进士再看女子,已经不见了,远远望去,却突然出现在悬瓮山中;进士于是又自言自语,“你若为仙,便让我再仔细瞧上你一眼。”没等说完,悬瓮山就开始摇摇欲坠,向前移动几步,把进士吓坏,方知非同小可,便写了一首诗碑刻于圣母殿中(圣母殿当天没开放),内容不得而知,大概会是会仙桥名称的由来罢。
导游讲到此处的时候,随行人群当时还闹出点小插曲,一小伙子听到这传说,就拿这女子和段誉 的神仙姐姐作比较,并开玩笑地和导游小姐套瓷,哪知导游小姐开朗之至,对小伙子说,假如那女子是她的话,看到有人为之目眩神迷,开心还来不及,哪里会怒?女为悦己者容嘛,没准还会象聊斋里那样嫁给那人呢。说完很“洒脱”地看了小伙一眼。反到把他搞了个心猿意马。我和同伴暗笑,如今的小姑娘,稍不留神就能把人给“涮”了,谁“勾搭”谁还不一定呢。
跨过智伯渠和会仙桥,就来到了金人台。所谓的金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金国所铸;另一个便是铁人的意思了(古时金为铁)。
金人台上共有四个铁人,分之亭的四角,以西南方铁人为最,溜光锃亮。其余三人或断臂或烂肩或瘸腿。随游人群诧异其“烂尾工程”,导游便就此讲了个传说,说先前只三个铁人,为兄弟,是该地的镇水神,因不堪重负,就商量逃跑,结果还没来得及跑掉便东窗事发,只有老二一人跑掉,途经风陵渡欲渡黄河西逃,却早有山神化作白发老者守侯于此。结果可想而知,老二被捉拿回来。看到老大老三受到酷刑,自己的胳膊也被生生打断。山神后因三人已成残废,便又铸一铁人镇守西南,,这个铁人非晋人所铸,造型尤其雄状威武,相比其他三个的断臂惨境,当地的老百姓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便好似说的这个铁人。你看他一手胸前凌空紧握,正当大家为此掉乡啧啧称奇时,导游嘴中滑出一句:爱打麻将的人,不妨握紧铁像的右手,以后必会通吃四方,财源广进。众人哗然,纷纷去抢那只右手,顿时间人声鼎沸,嘻笑声不觉于耳。看来,“钱”的诱惑力的确不小。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已,观金人胸前铭文“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于四世”,便可知铁人所铸的原因只在于古人把它们当作当地的保护神,查阅史料即可知,晋阳为北疆边陲重地,常受外族侵犯,于是将武装保卫家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又有一说是金兵占领了太原并掳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祝胜利,所以称为金人台。私下琢磨此说法可信度不高,一则此台实在太小,用于歌舞表演说不过去,二来掳二帝乃于汴梁,于太原何干?倒是《晋祠志》中“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善男信女乞求风调雨顺的可信度更牢靠些。
(五)对越牌坊与钟鼓楼
沿中轴线金人台西,有牌坊一座,名曰“对越”,其意出自《诗经》之“对越在天”,“对”是报答,“越”是显扬的意思,即报答显扬人的高尚功德。
这是晋祠内仅有的一处牌坊。有这么个典故,说明代近世高应元的母亲患了偏头痛,久病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便来圣母殿前为母亲焚香祈愿,求得一签,签上写着四个字——增砖添瓦。于是高应元当即捐白银300两修建了一个牌坊,半年后他的母亲病真的好了。为感激圣母娘娘,高应元亲笔书写了“对越”匾悬挂在梁上。这个匾额与傅山、杨二酉的匾并称为晋祠书法三绝,匾额呈龟壳状,有“万古流芳”之意味。
走到后面,仰视牌坊,可以看到“邑姜为虞命名”,“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赤桥刺赵”的典故壁画,栩栩如生,不禁随神环游于史。
对越坊居中,两边对侍而立的便是钟楼和鼓楼了。一钟一鼓的建筑在国内名胜中并不稀少,比如西安,北京等地都闻名遐迩,相比此处的两座建筑从各方面看都很普通,只是大了一些而已。相传远处天龙山钟被山僧撞击,此钟会与天龙山钟同鸣,蔚为奇观。时未闻其响,却不知真伪,只“晨钟暮鼓”一说流传至今,乃叹。
(未完待续。时间太少,要过一阵子才能续上)
|